浅议从中学化学教材改革看素质教育的实施
张士龙 2011-12-07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化学教材改革素质教育实施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程的加快,为了更好的满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知识教育的实施,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应试教育落实转轨到素质教育中来,这一伟大战略性措举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应试教育的不同之处,素质教育更强调学生的探究、创新、自主能力的培养,在这些基础上逐步促进每个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提高。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任务实施是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化学知识教育的普及,使中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科学素养,在化学知识这一资源载体下,深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马克思哲学辩证唯物理论的教育,在学生唯物主义观点的树立中激发其强烈的热爱祖国热情,并以自然科学方法论,在实践出真知的理念教与学理念中,提高学生科学认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增加化学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作为一门以事实说话的学科,不如将其成为一门科学。在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章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点,它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未改革前的旧版中学化学教材中,只有将近十个必做实验和两个选作实验,而在新课改后的新化学教材中将选做实验增至九个,且实验内容比旧版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旧版中的学生化学实验列举如下:(l)粗盐的提纯;(2)制取蒸馏水;(3)氧气的制取和性质;(4)氢气的制取和性质;(5)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6)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7)酸的性质;(8)盐和碱的性质;(9)土壤酸碱性的侧定,几种化肥的性质;(10)酸、碱、盐、氧化物的实验习题。两个选做实验为:(l)测定硝酸甲的溶解度并绘制它的溶解曲线图。(2)制取硫酸铜晶体。
而新版中的学生实验包括:(l)化学变化的现象:(2)分子运动;(3)粗盐提纯;(4)氧气的制取和性质;(5)氢气的制取和性质;(6)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7)一定百分比浓度溶液的配制。(8)酸的性质;(9)碱和盐的性质;(10)实验习题。选做实验:l)水样、土样酸碱性的测定,(2)晶体的制备;(3)室温下盐溶解度的测定;(4)几种盐的鉴别:(5)几种常用有机物的简易鉴别;(6)从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7)用废干电池锌皮制取硫酸锌晶体:(8)趣味实验;(9)配合乡土教材的实验。
对于旧版的化学教材评价来说,其所设置的十个实验普遍倾向于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物质化学变化反应等方面,而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实验则偏重于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方面。本文认为,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实施十分有利于中学生这一发展学习阶段,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与中学生年龄这一阶段相适应,如,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特征。而且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分析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都能得到前所未有的促进提高。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亲自动手实践,而这个实践其贯穿了对整个化学实验从未知到了解、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与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在原有的知识掌握基础上总结出新的科学方法和创造力的养成。如,离子键和共价键,盐类的水解反应等抽象内容的实验。
二、增加实用化学知识,发展普遍应用的学习和思维技能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我们学习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其也必须应用于实践。在新课改中学化学教材中,基于旧版教材相比,新教材增添了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材知识。如,水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有机化合物的应用,温室效农药等。这些日常知识的有效添加,使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的同时也对社会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等有关知识得到一定的学习。这不但开拓了学生的学习面,而且也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在运用遇事的分析、观察处理能力,以适应未来高度发达社会的需要。 三、对知识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保证化学知识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我们知道,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方程式是一项重要的化学用语,是掌握深层化学知识的主要认知符号,对于他的熟练掌握和书写是至关重要的。旧教材中于“分子式,分子量”之后即学习“化学方程式”,由于缺乏“事例”,属纯理论的东西听起来抽象难懂,难于讲解;新教材则不同,在“分子式•分子量”之后安排了“水•氢”一章,有例可循,而且由于学习了“化合价”,使方程式的配平及化学方程式的实质清晰易懂,使学习由“特殊”到“一般”,培养了其归纳的学习方法,且“化学方程式”自成一章,此章讲述了化学方程式所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化学知识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从而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角度了解化学思想、化学方法,树立正确的化学观,从而实现素质教育之目的。
相应地新教材对某些化学用语进行了科学严密的界定,例如把旧教材中的“分子量”称为“式量”。我们知道许多物质的化学式只能表示组成元素间的最简分子数比,而非分子式,如过去我们常把“NaCl”称为氯化钠的分子式,可实际上并不存在单个的氯化钠分子,只存在“Na”原子与“a”原子以6:6形成的氯化钠晶体,所以把根据“NaCl”计算出的化学式量称之为分子量是不严密的,新教材将“分子量”改称为“式量”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结:
总的来说,化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是内容结合方法的全面改革,而不是取代一、两个实验或者修改一、二篇教材就可以的。改革必要需要与时俱进,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教学知识推新、教学方法推新、教学手段推新的共同融入才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这里,我们更需要一支深谙素质教育之要旨的教师去实行,去实践,从而不断地将化学教育改革引向深入更好的为学生发展做出贡献。
[1]张东风, 郭永, 韩伏龙, 段彪瑞. 从中学化学教材改革看实施素质教育[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8, (04).
[2]梁中玉.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浅议[J]. 山东教育科研, 1999, (Z1).
[3]邹洪涛. 新世纪素质教育对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要求[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1,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