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初探
孙富民 2012-07-26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直是新课改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广大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其所带任务学习或积极学习时间的多少”和“教学活动情况应以学生参与的程度和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小组有效参与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
下面我就一学年来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科学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第一步。
小组合作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有效参与的积极性是决定小组成员们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合理安排好学习小组,注意组员们在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合理组合,是小组活动成功的第一步。惟有这样,才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每位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每位学生的学习信心,让每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动起来。
根据他们的性格、性别、学习能力、知识、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学生座位就近的原则,我把全班分为7个小组,每组6人。分组采取隐性分层的方法(A、B、C层),即每个小组里都有A、B、C三种层次的同学,以避免部分学困生集中分在一组。确定职务,明确职责,这是促进小组成员有效交流的保证。生物小组划分后,要注入管理机制,明确职责,让每位小组成员做到分工合作。
我一般在小组中分配以下职务:
1.主持人。常由生物成绩好、有良好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能够在小组里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掌握本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
2.记录员。让书写好的学生担任,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3.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还要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
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属于小组交流的情境,将小组合作学习自然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如“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的学习,设计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原则,以学生自主建构的方法实施学习。教师列出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的知识主线和提纲要求,提出一些问题来创设情境,采用学生独立看书、看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课件和素材等自主探索的方式,由学生自主建构本节知识,整理知识结构,然后交流学习所得,形成共识,使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此内容又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交流中学生之间出现了差异和水平的高低。教师及时诱导学生反思,点拨精讲,使他们找到了知识和方法的不足,这样学生从同伴中还获得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启迪,比教师的简单说教更具有效性,这也是教学内容外的收获。 三、对合作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
科学合理的评价对指导和调节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评价时要对学生的态度、参与、合作、学习能力、方法、作业、课内外表现等作出公正的科学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励越来越多的学生认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我认为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并且要把侧重于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习小组成员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集体目标的实现,从而防止个人英雄主义和小组歧视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我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即时评价。即在课堂上当场进行评价,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给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机会。
2.过程评价。这是对小组学习活动过程中各项合作能力的评价。我把它概括成组内成员自评、组内成员互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师生合作评价六种形式,让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中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3.结果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更能促使小组成员间相互团结,使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我一般会定期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后对任务完成好、合作共处表现好的小组评选“优秀小组”,以给其他小组树立榜样,形成相互赶超、在竞争中提高的局面。平时也在教室后面设置每次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的总分表,并将平时各种合作评价表的总分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期总成绩,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探索的乐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总之,小组“有效参与”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创意和有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能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思维和竞争意识得到较好的强化,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