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教育培养探索
张金玲 2012-07-12
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的今天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想谈谈我的体会。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狭义的创新是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字;而广义上的“创新”则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因此说,学生积极的学习过程也是创新,学生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又为其成人后的创新作好了准备。同样,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据此,只要是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
一、在课堂教学中,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所以说创新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1.钻研教材,引导学生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学会了质疑,才会去思考、去创新。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教材,然后质疑,提出问题,这是创新教育重要的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步,能提出质疑才能去思考。
2.积极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创新意识才会嫁接到学生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当然,学生提出的想法或做法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这样定会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
3.培养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
例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胄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棵雄性不育水稻被“小将”们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他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 二、重视创新思维过程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方法就在于让学生显示其思维过程。
例如:“一对夫妇色觉正常,但他们的父母双方都是色盲患者,问他们所生儿子中患色盲的机率是多少?”教师提问时,不是问这道题怎样做,而是问你是怎样想的。问“怎样想”,人人都可以讲,而且讲出来都有一定的道理,这样的提问,所有的学生都会显示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讲解的思维过程加以比较,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重视思维过程的成功之处,就是让所有学生搞清楚结果的来龙去脉。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提问的设计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比如追问“这个问题你怎样想”、“你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思考步骤”等。思路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因为只有学会了思考,学生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师还应注意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那些简捷巧妙、概括力强、有独到见解的方法,应予以肯定和表扬,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目的。
三、生物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有两个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者是密切相关、不可割裂的两个要素。一方面,实践的目的是应用知识和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而生物学主要是从宏观角度,依据大量的对自然环境的考察和对生产实践的社会调查,来揭示生物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其研究方法带有鲜明的实践性,因此实践——体验式是生物活动课程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病,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形成技能技巧,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以《转基因食品调查的活动课进程》为例,设计生物活动课教学方案。创设实际生活问题情境:转基因食品对人们的健康有何影响?收集查阅资料:转基因食品的品种及分类;制定解决方案:分组调查市场中存在的转基因食品及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使用情况和对健康的影响;执行方案:以分组辩论方式讨论交流有关转基因食品总的认识;总结评价:转基因食品对人们的健康有正反两面的影响。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注意协调人际关系,并在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只要我们敢于突破框框的限制,时刻牢记创新教育是生物教育的主旋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能够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