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运动处方教学方式对中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未知
学生体质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条件,其健康的身心状态是其智能资本转化的前提条件。对中学生实施以健康促进为先导的体质干预策略,不仅是体质研究中实践领域的有益尝试,也是践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体育教育,能够使他们成为改变现状的力量,影响家庭乃至社会的健康状况。我国自1979年以来开展了5次综合性、大规模的学生体质调研,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但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系统调查研究多,而综合实践干预少。本研究依据我国经典的体质概念[1],结合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研究平台,采用运动处方的教育形式进行了系统的学生体质干预研究。
1研究方法
1.1实验研究法 本研究于2003年2月28日至2003年7月30日开展实验。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石家庄市师大附中、第40中学、第9中学3所中学初二、高二年级1453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5.73±3.42)岁。 1.1.1主要运动处方及教学方法教育干预前,研究者在多次征求教育理论专家及中学高级体育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实验地的经济、文化背景、学校教学情况、实验课教师的特长及学生的兴趣,选取体操(含健美操)、武术、球类(篮排球为主,结合各种小球的选修)为主体课程资源,结合素质练习和各种体育游戏,设计Ⅰ型健身(身体素质)系列运动处方和Ⅱ型健身(运动技能及健康教育)系列运动处方,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1.2实施方略根据美国健康教育学家凯尔曼的“服从、同化、内化”的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将体育课教学与课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在体育课上学习新知(技),发展能力;在俱乐部中巩固技能,提高素质。使两个学段的体育活动相衔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内化,兴趣逐渐养成。在实际操作中,按照不同处方的教育目的以及知识、技能的难易程度,将不同内容的体育课程资源按比例分配到体育课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 (1)实验前,对学生进行综合体质测试。采用身体素质测评法,对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等4项素质进行测试,并按体质标准分和学生性别,将试验班学生分成6组,即男/女体质优组、男/女体质中等组和男/女体质弱组,每组10~12人。由学生选出组长并进行同伴教育。教师按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质状况安排每一锻炼单元练习的强度和密度。 (2)实验中,各实验班按每周2次课、2次俱乐部活动、每月1~2次讲座的进度进行教学,并安排因地制宜的实践活动。对照组学生与本年级其他班学生一样,仍按照原体育教学计划上课。 (3)教学内容考虑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在教育干预过程中,把课程分为3个阶段,每阶段6~8周;其中穿插理论和知识介绍的室内课6次,开展全校性健康讲座6次。理论课教案全部制成PowerPoint、Flash或Action课件的形式,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新颖性。 (4)探索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调查和健康传播。由于教育具有滞后性,干预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未来的生理、心理、学习、生活产生良好的后续效应,所以加深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认识的程度、掌握强健身心的方法、提高自我锻炼能力至关重要。通过让学生开展小范围社会调查、健康知识技能传播等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些活动,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内化程度。 (5)与相关学科教师开展横向的综合教育。本研究开展学科联合教育,以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对试验组学生进行多角度综合教育。主要包括与班主任配合,组织以体育与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开展校际《体育与健康》作文竞赛和学生漫画展;与生物教师一起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在校报上设立“体质与健康论坛”,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和方法等。 1.2调查法 (1)本研究中所用测量工具见表1。干预前、后、回3次测量的有效问卷数共1250组。有效率分别为85.46%、86.37%、86.26%,平均有效率分别为86.03%。本研究用于定量分析的资料符合测量学统计要求。 表1各量表(问卷)基本信息一览表量表名称 研制者项数 同质性信度相关报道效度测量目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MMHI-60) 王极盛1997 600.65~0.840.72~0.91 0.79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北师大辅仁应用心 150.72~0.850.73~0.85 0.84评定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整体发展水平 理发展中心 体育锻炼感觉量表Gauvin Rejeski1993 120.72~0.850.76~0.82 0.82测量体育锻炼心理效应及锻炼后心理 (EFI)感觉 体育与健康KAP问自编780.65~0.790.65~0.79 0.89评价目标人群体育与健康的知、信、行 卷状况
(2)目标人群访谈与调查。在干预教育前、中及回测时分别对学生、教师、家长3大目标群体进行座谈和访谈,同时采用电话、电子邮件、信件等多种形式与重点目标人群保持联系,了解干预进程及效果。 (3)专家访谈。干预教育前走访了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研究学生体质与健康的专家和部分中学体育高级教师,就中学生身心健康研究的现状、方法、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走向、运动处方的设计和实验控制等问题进行了咨询和求教。 (4)数理统计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F检验的两两比较,One-way ANOVA、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体质干预效果的评定 2.1.1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由表2可见,干预后试验组学生身体素质优秀率由实验前的10.03%提高到18.73%,良好率由26.99%提高到45.13%,不及格率由16.96%下降到8.11%。对照组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幅度没有试验组大,实验后两组的测试结果组间差异显著(P<0.05)。回测时,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都有一定的下降,但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仍然显著。从后测和回测的身体素质分级情况来看,试验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表现为由干预前在“及格”水平聚集上升为在“良好”水平聚集的现象,而对照组学生的3次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均表现为在“及格”水平聚集的现象。这也说明干预教育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效应,大多数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使身体素质水平得以提高和保持。 表2干预后、回测时中学生身体素质分级比较 干预后回测 内容 等级试验组 对照组P 试验组 对照组 P 人数% 人数%人数% 人数% A优秀 59 8.7041 7.17 527.67 37 6.47 50m B良好32648.08 16228.32* 31546.46 15426.92* C及格23234.22 30553.3224636.28 31454.90 D不及格58 8.556411.19 659.59 6711.71 A优秀 56 8.2628 4.90 497.23 26 4.55 1000/800m B良好36053.10 13523.60* 35652.51 13523.60* C及格19028.02 31054.2020029.50 31154.37 D不及格7210.62 10017.48 7410.91 10117.66 A优秀14721.689516.6114020.659115.91 立定B良好30845.43 19233.57* 30344.69 18432.17* 跳远C及格17726.11 24142.1318627.43 25444.41 D不及格 4 6.7843 7.52 487.08 44 7.69 A优秀24736.439316.2624135.558514.86 引体向上/ B良好23234.22 15627.27* 22132.60 15426.92 ** 仰卧起坐C及格15623.01 21437.4117125.22 22439.16 D不及格44 6.49 10818.88 446.4910818.88 A优秀12718.736411.1912017.705910.31 合计B良好30645.13 16128.15* 29944.10 15627.27 * (平均)C及格18927.88 26746.6820229.79 27648.25 D不及格558.11 7913.81 578.41 8114.16
(注:*:P<0.05;**:P<0.01) 干预后的锻炼感觉测试表明(见表3),试验组学生在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两个维度的比较中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同时安静感均值下降而疲劳感上升,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学生积极的锻炼感觉表明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心理状态,也是运动习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3干预后、回测时中学生体育锻炼感觉变化比较 后测(M±SD)回测(M±SD) 维度 PP 实验组 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 精神振作感8.36±2.80 5.34±2.67* 7.81±3.095.32±2.64* 安静感5.40±2.47 5.47±2.47▲4.71±2.324.60±2.57▲ 疲劳感5.75±2.84 5.14±2.94▲5.35±3.024.91±2.75▲ 积极参与感7.88±3.53 6.60±2.71* 7.72±3.505.94±2.59* (注:*:P<0.05;*P:<0.05) 2.1.2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影响表4表明,实验组学生干预后知识得分增长最为显著。与前测得分相比,干预后知识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7.15%提高到84.19%;信念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57.98%提高到92.03%;健康行为的参与率由干预前的35.97%提高到88.17%。 表4干预后中学生KAP问卷知晓率比较测试内容实验组(M±SD)对照组(M±SD) 知晓率%知晓率% 率检验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男 女 男 女 健康观 5.59±1.36 5.50±1.45 92.33 2.11±.65 2.25±1.24 36.33** 生理 7.40±1.43 7.74±1.72 84.11 2.83±.36 2.91±1.72 31.89** 知识身体素质 5.49±1.57 5.80±1.88 80.71 2.42±1.342.28±1.34 33.57** 奥运 4.82±1.68 4.74±1.90 95.60 1.98±1.591.77±1.58 37.60** 一般运动常识 4.68±1.55 4.86±1.14 95.40 3.24±1.073.06±1.27 63.00* 体育与学习 5.52±0.50 5.89±0.21 83.00 4.65±1.385.50±0.62 82.50* 信念体育锻炼误区 7.65±1.87 7.73±1.33 82.89 6.58±1.396.72±1.37 84.22* 体育与心理健康 1302±1.94 13.23±2.3687.47 6.57±2.236.43±2.47 42.53 *** 锻炼态度与兴趣 8.52±1.78 8.82±2.02 96.33 5.86±2.185.99±2.12 64.56** 运动频度 6.02±1.74 5.92±1.93 85.29 5.85±1.995.30±2.17 79.43* 行为运动处方 6.02±1.43 6.79±1.01 91.43 2.97±1.002.64±1.04 39.86** 运动参与 13.02±1.8513.09±2.3587.00 4.68±2.414.90±2.42 31.87** K 知识总分 27.98±4.3628.68±4.7584.19 12.58±7.00 12.27±7.1438.84 *** A 信念总分 35.02±4.3636.76±4.0192.03 24.66±7.18 24.74±6.5760.85 *** P 行为总分 26.02±4.3525.12±4.0588.17 13.50±5.40 12.83±5.6345.31** KAP 总分 89.02±.73690.52±8.5289.77 50.74±19.5849.84±19.34 50.29 ***
2.2.3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关系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评价表》中,按百分制,让学生对自己在体育学习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收获进行了自我评估,得分越高表示收获很大。结果表明,试验班学生得分均值最高分为87.52分,最低分为79.34分,平均得分为84.62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检验不同授课教师对不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收获、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4个方面的评分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8个试验班在4个方面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实验教师水平相当,教师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 分析学生的收获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的关系,以学生的收获为因变量(Y),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评分(X[,1])、对教学方式的评分(X[,2])、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分(X[,3])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选用后退法剔除变量,剔除标准为F>0.10,结果显示,各变量间的相关较为密切,除X[,1]:Y外,相关系数均大于0.5(见表6)。三个自变量均被选入方程。方程的复相关系数为0.857,决定系数为0.841。回归方程为:Y=1.547+0.464X[,1]+0.955X[,2]+0.781X[,3]。以上方程说明三者对教学效果均有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得分越高,学生的收获越大。其中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较大。 表6多元回归分析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YX[,1] X[,2] X[,3] Y 0.000 X[,1]0.4891.000 X[,2]0.6110.5171.000 X[,3]0.5550.8350.5201.000 3结论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法对中学生体质进行综合干预研究,并就教育效果进行了探索性的综合评价。结论如下: (1)经5个月的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长显著,试验组学生优秀率提高了8.70%,不及格率下降了8.85%;学生体育知识、信念、行为的综合得分大幅度提高,知晓率分别提高了37.05%、24.05%、32.2%;采用健身运动处方能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锻炼感觉。实验表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锻炼感觉具有密切的依存关系,良好的锻炼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养成健身习惯。 (2)干预教育后,试验组学生心理健康无问题的人数较干预前上升12.72%,有中度以上问题的学生下降0.74%,社会适应能力与前测相比提高8.65%;与对照组相比,改善幅度显著。结合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是有效的。 (3)中学生对健身运动处方的内容是有选择的,组织者必须结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精心选择锻炼内容,科学组合。 (4)采用多种器械和运动组合,结合实用健身技能和时尚健身方式的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建议大力推广。 (5)在课内外体育锻炼中,应用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加运动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健康身心的自我锻炼技能,提高体质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