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化学科学研究教学实施的问题与思考

任文静  2012-10-08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新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科学探究设为内容标准中五个一级主题的第一个主题,并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提出了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探究什么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探究什么?在探究活动中,问题是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设计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的有效问题是科学探究实施的关键。问题的有效性是相对的(此时此刻、此班学生)。启动探究活动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预设,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应该确定哪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哪些问题是不宜研究的,哪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条件研究等。还要善于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精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

有效问题的特征:有一定思维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学生带来某方面认知冲突,有探究的空间,最好还是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有效问题简言之就是有驱动力的问题。

我们观察到有的课堂简单的问答过多,也有的课堂上判断性的问答过多,还有的课堂上教学内容关键词填空式的问答贯穿教学过程中;这样设计的探究活动的意义和价值都是值得商榷的。

问题的表述也很重要。如《元素》一课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教师问“观察元素周期表,能获取什么信息?”(学生启而不发)教师进一步提示“把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格都看到” (学生继续沉默)教师再问“左上角看到什么?”“为什么周期表有18个族?”提出问题后,学生为什么会启而不发,集体失语,教师需要深刻地反思。

科学探究的实施不仅要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核心问题,还要围绕核心问题准备引导探究逐步深入的问题串,并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应调整预设的问题,以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二、怎样探究

有效问题的呈现也需要精心设计,创设必要的情景,把握好呈现的时机。如《质量守恒定律》一课,若直接问“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改变?”学生的应答很有可能是不变(预习便知)。但如果通过一组实验(天平有的平衡、有的不平衡)让学生观察,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后再问,可能同样的提问效果会不一样。 要根据探究目标,组织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设计时需要注意活动的意义性和适当控制活动的开放度,要给学生相对充足的探究空间,经历探究的过程,以获得整体的感知和体验。如《元素》一课,组织学生活动“利用手中的球棍模型将碳、氢、氧三种原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成多种分子”,如此排列组合出来的分子都有实际意义吗?这样的活动与化学学科到底有多大关联。又如在学习元素概念,“给出几种粒子(其中有原子、离子,也有同位素原子),让学生尝试分类,而此时学生尚未学习离子,教师提供的信息比较繁杂,对部分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可能产生较强的干扰,容易造成学习障碍。

探究活动后,不仅要让学生交流反馈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学会评价和优选,更要提醒学生进行自我反思,逐步学会调控自己的探究行为。

三、如何评价

1.过程性评价

《标准》指出,过程性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过程性评价如何体现其更大的作用?

对学生的评价存在重纸笔测验,轻活动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言存在失真现象,对交流的观点不做正误、优劣评判,致使学生心存疑问,甚至误导学生的认识。有些评价不是恰如其分的,甚至是逻辑上存在矛盾,如“他回答的非常全面,请你再给以补充”;课堂上也经常听到老师要求其他学生给某学生以“掌声鼓励”,很明显这种评价不是发自教师和学生内心的表扬和赞赏。对学生个体而言,来自教师和其他学生真心的赞赏和评价还是有很好的激励作用的。教师应该也必须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2. 纸笔测验

《标准》建议,纸笔测验“要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情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能力。”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