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研究性学习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研究

倪长秀  2012-07-17

摘要:近来,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也出现了热潮。笔者通过对现有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学习与总结,在整合的理论基础、整合的环境设计以及收获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提供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整合教材问题情境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为应对教育工作因此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应用性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以实践探究的形式,就研究性学习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做了一些探索。

一、整合的环境设计

1.整合教材等多种学习材料。例如在学习“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时,学生完成对照实验:把锌片和铜片不连接及把锌片和铜片连接在一起,分别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对照观察实验现象,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在一个检流计的两个接线柱上,然后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指针是否偏转后,我们又增设了模拟微观世界的动画,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原电池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增设了:把石墨棒与锌片用导线外接一个小灯泡后插入稀硫酸溶液中,学生看到小灯泡发光,一节干电池也能使小灯泡发光,学生自然得出了原电池的概念。这时,学生热情高涨,教师适时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给学生提供多种材料及试剂,让学生设计装置图,并用大屏幕显示参考图,让学生一并完成实验(看检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然后学生讨论、发言,很快归纳出了形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整节课,学生探究问题高潮迭起,堪称成功的案例。

2.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可来源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是教师模拟的问题情境,可以是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学生学习“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座的某位同学的家长要创办一家工厂去生产Al(OH)3,原料就是铝屑、稀硫酸和氢氧化钠,请大家帮他设计较合理的途径制取Al(OH)3。这个问题是模拟现实生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懂得铝、稀硫酸和氢氧化钠之间的反应,还要根据成本核算出哪种方案最经济,最终做出决策。通过创设这个情境,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3.开发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指能够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并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下,我们强调,要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能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能提供丰富的思维加工素材,便于学生探究,有利于学生形成全方位的知识“图式”。

4.形成合作学习氛围。要形成合作学习氛围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互动关系。如何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呢?卢家楣先生在其著作《情感教学心理学》中 提出的关于 “师生情感交融的关键和艺术”的观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我们的体会是:教师的角色就是和学生共同探究的合作者,是丰富的信息资源的提供者,是真实任务的展示者,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以及学生遇到学习困惑时的帮助者。而学生的角色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通过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能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除此之外,教师要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的氛围和环境,以鼓励学生提问、概括,用激励来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

5.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也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研究表明,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相当大的导向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于选拔鉴别,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只用纸笔测验的单一方式给每一位学生分数,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为取得高分,学习环境则是一味地解答试题。研究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评价应侧重于激励学生,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可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评价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问题解决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其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做了如下一些尝试,初步建立了一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一是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认定其态度是否端正,如是否主动参加查阅资料、提出设想、与他人积极合作、善于听取他人建议等;二是看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以及程度、水平的高低;三是看其研究成果质量高低。评价应该贯穿于研究活动的始终,评价方法不拘一格。实践证明,上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保障,对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学习环境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差异,否则就会脱离学生实际,达不到所期望的教学目的。

二、收获与反思

通过尝试上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教与学,使学生不再受课堂探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将课堂途径中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课外,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出课题。课外,学生能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备课活动中,首先考虑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教师的观念和素质是制约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通过研究,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学会了主动探究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现代学习方式,尽管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成长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我们今后应加倍努力,改进不足,使研究性学习课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又一块前沿阵地。

1.王鹏伟 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教育研究,2002(9):41高等理科教育教学研究。

2.RM加涅 等 著《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田慧生 著《教学环境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4.李其龙《建构主义教学哲学探讨》.《教育参考》,2000年第5期。

5.李晓文 王莹 编著《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6.施良方 崔允 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叶平 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建设.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9)。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