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一化学“1215”教学模式的实施
程玉瑞 2012-09-28
针对目前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效率不高的现状,为了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潜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学习、借鉴兄弟学校课改经验,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我校近几年试验的“1215”的教学模式的经验,结合高一化学的学习特点,特制定高一化学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一、“1215”教学模式
“1215”教学的基本特征:一是以课时时间段的划分为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以课时为单位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课时达标控制教学过程。二是以导学提纲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导学提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是以导学互动作为教学的组织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实施方案
1. 以团队研讨导学案为主
基本要求: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构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共同提高”的校本教研模式。其具体过程为:个人备课,教师提前一周研究课标、教材、导学案以及其他参考材料,依据实际情况修订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方法提示,修订导学案中的不恰当环节,增减相关内容等,将具体的指导、启发与点拨的方式方法写入自己使用的“导学案”中。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备课组集体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教师按集体意见对自己的“导学案”进行修改。二次备课:个人根据集体备课的要求对“导学案”再次进行认真修改。
2. 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基本要求:每个班级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分工要明确,一般以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编号的A、B、C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一定范围内动态的。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的培训。 3. 构建合理的师生课堂评价机制
基本要求:建立一个高效课堂教学的师生评价机制,其目的是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师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每节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出“四星”:小组之星、管理之星、参与之星、精彩之星。每天学生依据教师评出的“四星”再评出班级每日“四星”,每周由学生根据班级每日“四星”评比结果再评选出每周“四星”,年级组依据上述评比结果再评选出年级学生每周、每月“四星”。如此评比,把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情况记入成长记录,改变过去对学生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发展性评价,期中或期末结束,通过每日四星、每周四星、每日记录本、听课记录、常规考核记录和平时巡课情况反馈记录等材料评选出“课改班级之星”。
三、具体课堂教学程序及要求
1. 自学导纲阶段(约10分钟)
(1)设置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学科特点,决定是否出示教学目标。
(3)出示自学指导提纲,教师巡视并指导。
2. 合作互动和导学归纳阶段(约20分钟)
(1)检查自学情况。原则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针对自学中不能很好解决的典型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人人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尽量做到表述清楚,观点明确。
(3)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今后的运用。
3. 反馈训练阶段(约15分钟)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并能正确迁移拓展(包括教师编拟习题、学生自己编拟习题)。
(2)反馈学生答题情况,并引导学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