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杨丽坤 2012-11-07
【摘要】:本文就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有关问题进行论述,力求从中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学习动机;激发;语文教学 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学习中的动机是学习的直接原因,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学习的效果,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据多家有关调查,在中学全部课程中,语文课的受欢迎程度不是倒数第一,就是倒数第二。而近年来,我们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是,如果学习的主体——学生,还是处于过去那种被动的学习状态的话,那么教学改革的结果最终还是不能让人满意的。因此,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了广大语文教师努力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
变被动为主动,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己“要学”、“想学”、“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这一点,就事半功倍了。那么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给以内在的驱策和激励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一、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价值,使学生“要学”语文
不少学生,并不是缺乏学好语文的天分,而是由于基础本来就不好,思想又进入了一个误区。他们错误地认为,学习语文没什么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迫于无奈的;而学好语文又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自己基础差,没那么容易提高;考试时,语文成绩拉开距离相对其他科目又没那么大。既然如此,何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他学科上,争取用其他学科的优势弥补语文带来的不足呢?这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流毒给这部分学生意识上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学生看不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正被摆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学科是基础的基础,是百科之母。学理科的学生,学不好语文他们的理科学习也会受到影响,因为语言的训练,不仅关系到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关乎到分析和研究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语文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学习之累,而是有效的学习助力。至于文科生,那更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如果从全面塑造学生人格来看,语文科也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语文中有大量思想与艺术俱佳的文学作品。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然而生活依旧阴晴圆缺,依旧悲欢离合,生活中作为“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文学与人生息息相通的,因此,即使到了今天,在关键的时刻,文学依然能给我们以希望和勇气。当今学生面临的困惑越来越多,对某些社会现象的不满,对未来的茫然,对人性的困惑……所有的这些,或许当我们沉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与过来人进行精神交流时,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找到了方向与答案。这正是语文学习的价值。学会使用祖国的语言,能为以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获取了思考人生、感悟人生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语文学习的价值,使他们自觉主动的接近语文,“要学”语文,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一个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提高语文课的吸引力,引入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进而触碰学生心中的情感之弦,实现从理性的“我要学”到感性的“我想学”和“我爱学”的转变。
二、提高语文课的吸引力,使学生“想学”语文
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中学语文“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师生都围绕着各种各样的标准化试题转。这使得最具“人文”精神的语文课失去了活的灵魂,使得丰满有灵气的语文课,被活生生地剥掉了血肉,只剩下骨头。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学生自然不想学。因此,提高语文课的吸引力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关键。
1.凸显语文的人文性特征。语文富含人文性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当中美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美感、积极的情感和完善的人格,也能提高课堂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内容有很多,其中包括以下这几点: 其一,意境美。自然美景是作家写作的一大内容。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幽深、恬淡;王唯“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苍茫辽阔;苏东坡“大江东去”雄浑壮阔……这些自然美景无不渗透、浸染着作者的感情。引导学生由景入情,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读想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把抽象的语言化作美丽的画印入脑海。其二,形象美。文学作品通过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物形象。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着美好的情操和人格。英勇善战的花木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虽败犹荣,灵魂高贵的斯科特探险队员们……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形象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认识这些生活中很少见、甚至不可能见到的形象,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阅历,同时激发学生追求高尚的人生和崇高的理想。其三,情感美。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都是充满激情的文学作品。李密的《陈情表》,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拳拳絮语,恳切动人;林觉民的《与妻书》,充满了牺牲一已、换取全国同胞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大义凛然,言词恳切,读之痛彻肺腑;朱自清的《背影》朴实恬淡的语言背后隐藏无限的愧疚与深情,读来回肠荡气。引导学生领悟这些人间挚情,必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从而净化心灵,走向高贵。
2.激活学生的思维。把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更坏的是根据教参把结论念下来,让学生笔记。这样的方法,不但把课堂应有的活跃扼杀了,更糟糕的是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扼杀了——谁也不会认为当“留声机”是一件有趣的事。要提高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笔者认为,设置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当然,这远非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就可以达到的。其中关键在于设置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的价值,有思维的深度。深入研究文本,找寻文中不和谐的音符,或矛盾的语句,或反常的说法,在这些关键处做文章往往是设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激活学生思维,教师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广阔想象空间的问题。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于勒并非穷困潦倒而是发了大财,衣锦还乡,那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会各有怎样的表现?在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后,从相反的方向提出了这个问题,充满了想象的刺激,定能使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使课堂更加精彩。 3.教师练“内功”,增强人格魅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教师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还具有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教师要不断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完善的形象,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教学别开生面,生气盎然。教师要学习和积累各种知识,丰富和充实自己,未雨绸缪,有了深厚的功底,在课堂上才能出口成章,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对语文老师来说造诣越深,讲课时就越能深入浅出,入木三分,引人入胜。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善于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并充分调动知识积累,进行绘声绘色的艺术传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爱学语文的基本手段。课堂语言是否清晰、准确、简练、生动,是否有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每篇课文的感情色彩不同,或欢乐,或悲伤;或热爱,或憎恶;或抑扬,或低沉……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有时像战鼓催征,雄兵开拔;有时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有时像江河奔流,一泻千里。“情动于中而溢于言表”,饱含情感的语言才能成为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才能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教师还要真诚平等对待学生,创造出生动和谐的教学气氛,这样才有利于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提高语文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三、引入激励机制,使学生体验成功,“爱学”语文。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然而在现实中,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劳动价值(包括课堂发言、课内外作业、考查考试等)肯定得少,否定得多;表扬得少,批评得多。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了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引入激励机制,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提高其自信心,对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1.调整语文课堂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正襟危坐;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获取知识的途径。单一、陈旧的课堂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教师何不退居“二线”,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呢?在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笔者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通过钻研课本、查阅资料分别完成“罗布泊今昔对比”、“文章写法探究”、“看看我们的世界”、“环保宣言、警语创作”四个板块,并在课堂上展示。而教师只是在准备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方向性的指导。这样的尝试不但没有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反还使学生学得更主动,对知识理解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2.开展课外活动,调动一切激励手段,肯定学生的劳动价值。 以往的教学中“一切为了考试”,课堂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而大部分的学生却是灰溜溜的。其实,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办主题报纸、朗诵会、讲演比赛、征文比赛、参观访问、成立文学社等等。在活动中,教师努力挖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表扬。学生投身其中,兴味盎然,情绪愉悦,学习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按照B.F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如果得到奖励,该行为就会趋向重复;反之,则会减少重复。激励作为一种正强化,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学习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乃至其他科目,甚至他们的人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的趋向性和选择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达到目标需要采取的步骤和方法。"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区别是明显的。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的意义。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明白的。学习过程中的步骤方法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摸索的,要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帮助学生明确达到目标的方法。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语言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加强阅读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的训练。
(2)、使学生参加力所能力及的学习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欢乐和愉快;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语文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做一些实际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3)、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小组的活动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组织黑板报小组、阅读小组、古诗文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编辑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促使他们向语文学科的高峰迈进,小组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巩固和提高。
4、科学地运用奖励和惩罚 。学习动机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和激发还要恰当地使用奖励和惩罚,还要讲求以下原则: (1)、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语文课上一个肯定的评价,一个微笑,甚至轻微的点头表示赞许都是对学生的精神奖励。表扬、夸奖、恰当地评价学生也能从心理上促使学生进步。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要把奖励物化,物质奖励可以有一点但不能成为主要的。奖励要与学生的实际付出相适应,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要特别加以表扬;对小的进步不能大大地表扬,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进取心。另外,对一个学生这些奖励不能用得太久。(2)、惩罚更要恰当地使用。惩罚只能偶然使用,如果经常使用,就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了,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受惩罚。这样学生才能记住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同时给学生一个可选的方法,以获得某种强化。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是教师面临一个相当重要而困难的任务。而且随着学生生活中的高强度诱因刺激的增加,语文学习很容易被学生认为是单调、呆板、没有生机的,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是十分必要的。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与科学的理化相结合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本是充满魅力的学科,语文课堂本是充满情感感染力与思维冲击力的时光。教师要善于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之美,在语文的世界中翱翔。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S].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黄赐义.实施新课程的困惑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