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公共政策视野中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研讨
田敏 李觊 2011-09-16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公共政策
论文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有新的进步。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缺乏足够的经费保障,问责机制不健全和教师的培训不到位等。本文基于此,着重从建立问责制度,增加财政收入和加大教师的培训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近年来,为了顺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我国也进行了新中国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虽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对此进行政策层面的探讨与反思。
一、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背景
知识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需要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1世纪是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直接左右着生产力的发展,并显示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面对社会转型和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社会迫切需要教育领域进行相应的革新。而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更应做出表率,通过课程改革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历次课程改革的成就和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为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依据。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经历了七次改革,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全国人民的努力,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也有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和框架。同时,一些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经验也不断被引进来。在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要求我国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立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可是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有很多缺点: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等等。这种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立与我国大的教育背景不相符。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了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我们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至今,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推进了将近10年。不可否认,此次改革给基础教育教学带来了新观念、新气象,正如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所说:“这场改革搅动了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稳态,学校正发生着悄无声息而又积极的变化。”[1]但是此次改革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问责机制不健全。任何政策都要由政策主体来实施,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执行主体的问责制度的不健全阻碍了政策的顺利进行。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者素质不高,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缺乏专业的知识,不能够正确理解政策;有些领导者应变能力不够,上行下效,不敢变通,不知创新;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片面追求利益,存在着“利大快执行,利小慢执行,无利不执行”的现象;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着唯上、无过、诿过、从众等不健康的心态。[2]缺乏对这些执行主体相应的问责,就会对课程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产生消极的影响。
2.缺乏足够的经费保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教育的投入数量应该占很大的比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需要的空间、材料、设备、设施、环境、场地等课程资源的革新本应得到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然而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却严重不足。比如,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没有专项经费支持如此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这确实让人费解。[3]课程改革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改革,缺乏经费保障会使改革在执行中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 3.教师的培训不到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一个成人学习者,他们的需要、兴趣、个人经历、自身的学识都会影响其学习效果。但是在政策执行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负担加重,许多教师素质不达标,培训时间少,系统训练又不足,面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等要求反应迟缓,这种情况明显会阻碍课程改革的步伐。
4.民众缺乏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社会的一项公共事业,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课程改革不仅涉及技术问题,还涉及政治、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在政策实施时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但是现在公众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仍以升学率为标准。民众缺乏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是阻碍课程改革政策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因素。
三、关于调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建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都在争论和批判声中前行,作为“课程人”[4]理应承担课程改革的责任。针对以上问题,在此提出以下调整意见:
1.建立问责制度,提高课程改革的政策执行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涉及到多个部门和机构的整体工程,其政策的推广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为其保驾护航,科学合理的制度有利于政策的顺利执行。在课程改革政策的实际执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即对上对下都要负责的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身作则,带领各级学校更好地执行课程改革政策,坚持奖惩分明的原则,对课程改革做出全面科学的规划,形成配套的政策制度,同时加强教育立法来保证问责制的实行,进而提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执行力。
2.增加财政投入,提供课程改革的财力支持。资金投入的多少是影响政策执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强大的财政支持。我国可以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做法:在纵向维度上,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教育财政制度,财政相对困难的地方政府或学校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从而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在横向维度上,建立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着力改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教育的直接投入比例低于县和乡(镇)两级政府。[5]从横纵向维度上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保证课程改革政策的顺利推行。
3.加大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综合素质。学生在校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学生的良好素质的培养取决于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的示范和指导。教师培训的质量是影响课程改革政策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改革的新体制、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会和旧的管理体制、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发生摩擦。所以,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必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改进培训模式,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加大教师教育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增强课程改革后的师资力量。
4.扩大媒体的宣传,为课程改革的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富兰说:“不要对我们所处的环境听之任之,哪怕只是很小的改变,它也会带来新的结果,如果想有更多的知识共享,那么就给予它应有的重视,创造一种机制以确保知识共享的实现,同时不用容忍那些对此背道而驰的人。”[6]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上的“第四种力量”对政策的执行会有一定的影响力,社会舆论环境是政策实施的大背景,所以说应该扩大媒体的宣传,从而转变民众的思想,为新课改政策的执行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让课堂“大”起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巡礼[EB/OL]. 2009—10—3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09-10/31/content_12367636.htm.
[2] 赵正新.影响课程改革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10).
[3]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R]2004-2-10.
[4] 钟启泉,吴国平.反思中国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崔允漷,俞英.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政策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
[6] 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