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探索中前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李玥 2011-09-16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论文摘要】信息和通用技术基础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实践新课程改革,从传统的传送信息技术知识转变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理论联系实践,参与和实施新课程改革,更要努力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促进者和领导者。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它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行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在课程改革上遇到了很多问题,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如何更好的推行课程改革,解决碰到的问题,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是我们这一代年轻教师肩负的重要责任。
一、课程改革更关注素质发展
分析和总结探索的经验是继续坚持改革的重要任务,首先是教材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理念下树立新的教材观,如何驾御教材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师“死守”一本教材,认为只有对课本“精益求精”,学生才能掌握知识和应付各种考试。其结果是课本将教师束缚起来,扼杀了教师的创造力,学生则成了填充课本知识的容器,失去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一纲多本使教师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面对多样化的教材,教师应树立新的教材观,即“用教材去教,而非教教材”。教材本身是可变的,它应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选用教材,并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使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教材是可变的,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重组教材内容,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学生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核心。新课程着眼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教育的核心指向,不仅是家庭教育的期待,更是国家、社会对青少年一代的期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知识创新的时代需要,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课程改革注重了对学生深层次生活的现实关照,旨在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奠定,对学生全面而有个性长的积极促进。
从我国的课程改革与发展看,新课程是科学发展观在义务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前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是重视人的价值的时代,是思考人的生存境遇和人的发展前景的时代,对人赋予了充分的人文关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
从教育的自身发展看,课程改革是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致力于重新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课程体系。实施普通课程改革,是针对我们现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进行的主动调整与完善。
二、课程改革推动信息和通用技术教育革新
如何融入和推动课程改革是每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的责任,作为一个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教师,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并不断的和大的课程改革主流做比较,坚持以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支持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课程改革。
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更是至关重要,尤为切迫。新一轮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内容结构和课程理念都已发生了本质改变,从单纯的技术工具的教学转向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彻底从计算机技术工具的传统讲授中转变过来。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思想、方法的潜移默化,要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建构主义教学。概括来讲,就是要创设情境,课堂民主,多向互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
其次,教学理念的更新更需要我们勇于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教师要努力成为“思考的行动者,行动的思考者”,把新课改的理念及精神贯彻到每一节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勇于应用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在课堂多媒体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但技术的应用应恰如其分的表达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技术应服务于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只有创新的教学设计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另外,新课程教学要充分体现三大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分成了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既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同时要体现技术特色,更要把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合作探究的组织者,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信息化已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信息教育,使教育者学会利用信息,成为个人生存、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需要。我们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通过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难能可贵的理想条件呢? 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深入探索信息技术教学,从细节推动课程改革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动力,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花时间去追求、去探索,感到乐在其中,愿学、乐学、善学。这兴趣又如何培养的呢?我认为应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就我们学校而言,除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条件优越,在小学学过或接触过计算机,有较好的基础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地区,以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基础差。有小部分基础很好,相当一部分没有基础,再加上一大部分只是零散知道一点皮毛,三者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整个学生群体。基础差,上课时就会有很多听不懂的地方,听不懂就导致了不会做题,上机时不会操作。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讲述和练习,使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也有较好的掌握机会。同时,用在教授中设置选学部分,在练习中提点、加料等方法来兼顾一部分比较拔尖的同学。对于计算机水平好的学生组成一个兴趣小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他们的知识。例如“小顾问”活动或“手拉手”的活动来展示他们的才能,激发他们兴趣。
其次,运用适宜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的重点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就决定了信息技术课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差异,它也顺应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变教师讲授为主为学生探究为主;变说教式教学为交互式学习;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变分学科定时教学为真实多学科交叉问题解决式学习;集体化的无个性的个体学习行为向多样化、合作学习行为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问题意识的教学模式,即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安排一定的问题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在问题意识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在每节课前,先通过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分析和设计,安排学生自学课本上的知识并准备好适当难度的问题。在课堂讲授之后,将问题交由学生自行解决。在整个问题的学习、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将主动思维和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这样,不管最终学生得出或未得出结论,教师都要与学生进行如何完成任务的交流,以最终对整个任务的完成做出合理的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反馈。通过这样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寓教于乐,给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个特点,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在节日期间喜欢互送卡片的心理特征,在节日即将来临之际,我采用Word软件精心制作一张张精美的卡片,教学时我就展示准备好的卡片,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问我:这么美的卡片是怎么做的?我抓住时机,简要地讲解如何用Word软件制作卡片的关键性步骤,一旦学生们掌握了如何操作后就把探究计算机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和操作,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多给一些学习的兴趣,多给一些表现的机会,多给一份创造的信心,帮助学生到达成功彼岸,在操作中问题渐渐多起来,在我的讲解下很快就解决了。经过学生自己操作训练和摸索,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在课堂上学生争分夺秒来完成自己的作品,下课了都舍不得离开,而家里有电脑的学生也能主动、自愿的去学习和操作训练。
结语
综合来说,由于时间尚短,课程改革还没有显示出其显赫的成果,但是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他的生机勃勃和美好的未来。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课程改革浪潮中,我们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也要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促进者,同时更要努力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勇立潮头。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2]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3] 唐丽芳,马云鹏.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题与障碍[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