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欧小军  2008-04-05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基本问题及发展困境

(一)教育观念陈旧 教育效益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比较落后,教师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教学内容缺乏特色,农村教育处于落后和低效状态:导致这一境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没有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没有把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究其原因,其一,当地政府和部分领导干部没有意识到教育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教育性投资是生产性投资,而教育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潜在的、非显性的,所以,农村基础教育经常被搁置于经济建设中心之外。其二,教师与家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认识也比较模糊,很难改变几千年以来的农业文明带给他们的传统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把“离农”、“厌农”作为刻苦学习的前提,把升学当作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和出路。由此学校只重视普通知识的传授,甚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简单模仿“城市化教育模式”,偏离了国家确立的“使农村教育切实转变到主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上来”的方向。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热爱农村,也缺乏建设农村的责任、激情和真正本领。

(二)学校分布点多面广 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且人口基数庞大,这就决定我国农村学校布点也十分分散,而老少边穷地区尤之。首先,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偏小,影响了学校的办学效率,也影响了区域内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其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受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加上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近来年,农村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差距更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区域发展失衡。由于农村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剧形成农村基础教育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的不良发展态势。

(三)农村教育基础薄弱 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普遍存在教育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物力资源极度匮乏的境况。全国农村汉有一半左右的中学和乡镇中心校建立了实验室,而绝大多数的实验室的仪器配备尚不完善,且利用率极低。农村校舍整体水平不高,边远山区更是破惫不堪,危房大量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财政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农村小学生的年人均公用经费仅为28元,年人均公用经费低于20元的县大约有30%,公用教育经费一分钱也没有的县大约有10%。近年来,投入虽有所增加,中央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但地方政府不透明的“漏斗式”的划拨管道,使农村一部分县市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与预期值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经费需求与供给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甚至有的中小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都难以运转。再加上国家实行费改税、取消教育附加费、推行“一费制”等政策,于是真正落实到位的农村教育经费进一步减少,相应的更加加剧了农村教育投入与农村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农村基础教育陷入困境。

(四)学校管理僵化 办学模式单一

我国的教育管理方式主要是采取中央集权制,长期以来,对农村基础教育管得过多,统得较死,学校行政化的特点,使学校自主性的发挥受到了限制,严重束缚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中小学成为了执行上级教育文件精神的工具。长期的僵化管理,使农村中小学形成了被动的接受上级指示的惯性思维,缺乏根据本地本校具体情况来解决问题、管理学校的开创精神。学校发展缺乏内在的动力机制,农村中小学逐渐的被养成一种“奴性”的管理方式,更甭说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应对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滞后,学校领导绝大多数不是由民主选举产生,而是由上级指任委派,造成了领导对上级盲目服从,不如实反映学校境况,对学校内部管理不进行改革,缺乏进取精神。农村许多中小学教师对领导的非科学化管理有抵触情绪,造成学校内部动力的内耗。在这种僵化的管理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形式单一,农村基础教育仍然是升学教育,使农村基础教育的目的偏离了方向,不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五)教师素质不高 校园文化匮乏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达标率低,年龄老化,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知识缺乏更新,教学手段单一:同时,优秀教师外流和不合格教师充斥校园的问题,使本就师资薄弱的农村基础教育可谓雪上加霜。再之,由于学校分散,交通不便,经费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培训的人极少,以致干面临突如其来的新课改不知所措,陷入闲境,许多农村教师只好“穿新鞋,走老路”,消极被动地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能达到新课改的预期目的由于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对学校长期积淀的深厚文化,不能加以集中、积累和系统化而整合传授给学生,更不用谈文化的创造和再生,致使农村校园文化匮乏。

(六)留守儿童增多 农村教育负重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据统计,2003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由于庞大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呈上升趋势。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给他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一系列问题和责任最终将会或多或少地转嫁给学校,使农村教师不堪重负。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无法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孩子心中的凝结与困惑缺乏家长和学校合作有效的化解方式。

(七)农村经济落后 儿童失学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贫富过于悬殊,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不高,农村贫困人口较多。据统计:截止到2002年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800多万人。由于家庭贫困,许多贫困学生的升学抱负被弱化,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甚至产生新的矛盾,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妨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导致教育的严重不公。

(八)改革动力不足激励机制缺乏

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落后观念的束缚,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依然是以计划为主、政府包办为主的模式。因此,作为中国公共教育体制下的农村基础教育还执行着传统的运行机制,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农村中小学还没有感受到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农村教师那田园式的生活更容易使他们安于现状,他们大多把教育改革看成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理想。加之农村地理位置偏僻,待遇偏低,优秀教师留不住,外面的教师不愿来。在这样教师编制奇缺的农村中小学,对教职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困难重重,极不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办学思想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革和发展农村基硝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求政府和教育行政官员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先进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文件精神,把教育作为维系中华民族命运的一件大事来抓。其次,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也要树立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原来单一的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立场来认识农村基础教育,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全面推行和实践素质教育,用全面协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代替片面、狭窄的知识灌输,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再次,学生和家长电应逐渐转变几千年传统农业文明所形成的读书就是为了“离农”、“升学”、“升官发财”的陈腐落后的价值取向,真正确立农村基础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正确思想。

(二)均衡发展教育 实现教育公平

农村基础教育要均衡发展,要实现教育公平,其一,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科学地实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要加大对落后地区学校的扶持,以均衡发展来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同时不仅城乡发展要均衡,农村之间的教育发展也要均衡。其二,政府一定要下决心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重点校,力求均衡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公平地享用国家拨付的教育资源。其三,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扶弱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缩小差距与分类指导的关系。

(三)政府加大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首先,政府应竭尽全力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保证其基本生均公用经费,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村教育农民办”向“农村教育政府办”的根本转变。其二,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办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体制。其三,科学规划、合理使用教育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杜绝浪费和重复建设。

(四)政府科学决策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为了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国家一定要实现以高等教育发展为重心逐步转变为以基础教育发展为重心,尤其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提升。其一,健全教育制度,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将科层制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管理效率。其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要在给予农村教师按时足额发放国家政策规定的工资待遇的前提下,再适当予以农村教育补贴,以感情、待遇和政策留住农村教师。在努力改进提高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农村任教与支教力度;建立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的交流合作制度;制订定期培训农村教师制度,帮助农村教师提升教育理念,更新知识结构。其三,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实行依法行教,其四,建立贫困生档案,除认真落实中央“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外,还应采取师生捐款、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予以教育救助。其五,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教育合力。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