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师合理化流动浅析

刘海霞 彭良兵  2012-05-28

论文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合理化流动

论文摘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新一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势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我国教师期望单向上位流动的趋向未变,各校际间客观工作环境差距的局势未缩,区域、城乡间二元化经济结构的势头未减。从实际情况出发,实施行政化管理策略,对教师合理化流动进行经济差距的实质性补偿,加强教师合理化流动的监督及改善措施。

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人。教师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流动直接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进展与效果。目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差距明显,这种现象与教师教学能力、专业素养、经验水平、教学方式息息相关。教师合理化流动可以适量消除这方面弊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师合理化流动的内涵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达到需求与供应的均衡状态。教师流动,指教师从一种工作状态到另一种工作状态的变化,工作状态可以根据工作岗位、工作地点、服务对象及其性质等因素来确定[2]。教师在非固定的教学单位从教,工作岗位具有弹性。合理化教师流动是“在一定范围教师资源的最优配置,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3]合理的教师流动是有组织有计划、积极有序的流动,不是盲目、无序的。教育部门要宏观把握,理性分析,整体策划来协调教师流动。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组织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实行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两免一补”政策,有力地促进着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4]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建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5]提倡教师进行合理化流动将直接调节教育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现象,从而达到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

二、教师合理化流动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教师合理化流动的问题颇多,其原因有主观意愿上的,也有客观条件限制的;有纵向经济控制影响的,也有横向竞争激烈等,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难度较大且具代表性的症结问题。

1.教师期望单向上位流动的趋向未变。教师作为人有追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权利与愿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其选择方向。他们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不同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千差万别,瞬息万变。教师向高处就,其原因:一是职位晋升带领教师向高级教育单位迁。二是工作编制致使教师为此竞争不倦。三是人生理想与职业目标促进教师节节攀升。四是教师层级所享有的社会地位与待遇影响教师流动的抉择。

2.校际间教师客观工作环境的差距未缩。优秀教师不愿支教,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除工资待遇外就是工作条件太差。城市与农村条件已经形成鲜明对比。城市学校软件设备齐全,硬件丰厚。农村学校信息闭塞,设施简朴,办公设备欠缺。这种差距导致教师不愿去条件差的学校。人有追求高品质生活、徜徉科技生活的愿望,教师也不例外。农村学校的发展状况无法满足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农村教师在信息流通及知识观念更新方面普遍受限。

3.区域、城乡间二元结构的势头未减。我国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乡差距问题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老问题,也是全世界的老问题。以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来看,短期时间内区域、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会持续扩大,但势头也不会减少。二无结构也导致教师薪资成倍数关系。加之财政收入差距下的教师劳动力市场具有自由选择原则,所以优质师资成单向上位流动越发严重。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教师合理化流动的优化策略

1.转变教师观念。首先,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观念。只有德才兼备、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岗位责任意识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坚持育人为本,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树立“发展为纲”的升迁观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升迁观念。国家十二五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这需要教师们以国家教育发展为主线,抓大放小,摒弃一己之私,将眼光放长远一点,共同努力消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种种问题。再次,树立“教育为重”的责任观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5]在社会发展的新局势下,教师要牢固树立教育为重的观念,重视教育,服务于教育,以教育的发展为重,努力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高素质的社会建设大军。 2.实施行政化管理。行政化管理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流动进行合理化分配与管理的整合过程。确立教师资源“公有制”,就可以对流动教师进行“无校籍管理”[6]。首先,系统化管理。教育部门对教师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协调与分配。以区县为单位建立教师资源管理库,将教师的个人信息收录到数据库中。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再教育,着力打造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入职把好关,牢抓准入标准,形成科学系统化的操作模式。其次,均衡化分配。教育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合理配备教师。农村与城市的学校在教师质量上达到均等,数量上达到均衡,男女比例上达到平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原则。分配过程中考虑教师的主观接受意愿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这需要教育部门拥有战略性眼光,做出精明抉择,综合分析后制订最优质的均衡分配方案。最后,定期化调动。根据美国学者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的理论,组织最佳年龄区为1.5年至5年。根据美国库克曲线启示,创造力经由增长期、高峰期、衰退期和稳定期而实现一次循环。当创造力进入稳定期后,如果不改变工作内容或更换工作环境,创造力将会下降。[7]教育部门应根据流动理论产生的效益,将教师在某单位从教年限进行适时调整。

3.对教师流动进行经济差距补偿。美国社会心理学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一是生理需求;二是安全上的需要;三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四是尊重的需求;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根据这个理论,教师只有满足了基本生活要求,才能逐渐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境界。所以,一要对流动教师进行福利待遇补偿。城乡教师工资实行一个评价标准,一个衡量尺度,一个考核细则,达到城乡工资一体化。二要对流动教师的机会成本进行补偿。教师流动必然引起升迁机会、生活成本等不定量的损失,教育部门应适度考虑进行补偿。三要对流动教师的办公设备进行补偿。经济补偿是有效促进教师流动的策略之一。教师流动损失的合理补偿,能增加教师的流动意愿,提高流动速度,加大流动效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加强教师流动监督力度。再好的计划没付诸实践一切便是空谈,再好的教育策略没有执行一切便是浮云。高质、高效的合理化流动质量依靠教育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督与管理。教育部门应承担起监督的重任,经常性深入基层进行教师合理化流动工作的指导与检查。定期下镇下乡进行走访与排查,解决流动中教师的疑难困苦,及时进行流动事宜的诊断与梳理。加强教师合化流动的执行力度,审查实施过程的坚韧程度,保证教师流动的实施效果。相信在教育管理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及全体教师全面的积极配合下,义务教育不均衡等相关问题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Z].教育部网站.

[2]李森,杨正强.关于教师流动的理性认识与管理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2008,4(2).

[3]卢文丰.教师合理流动的几点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

[4]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网站.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教育部网站.

[6]冯文全,夏茂林.从师资均衡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0,(2).

[7]王悦.论人力资源的流动机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4).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