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靳尚虎 2012-07-31
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呢?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如果说小学生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那么小学老师则是辛勤的园丁。如何做好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小学老师光荣而又艰巨的一项任务,他不仅要不辞辛苦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予以疏导,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应在学科教学中把单纯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教育转变成帮助学生“成人”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实现身心健康、全面成长。这就意味着,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做好“教书匠”,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转变教育观念。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小学教师要转变“智育至上” 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小学教师都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小学教师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塑造自身高尚的人格,力求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一个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的教师,是学生做人的榜样,一个举止大方、姿态端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 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好老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应首先拥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一个富有责任心和爱心的老师更容易培养出具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学生。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要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而不感情用事,严格要求学生而不粗暴对待学生,耐心教育学生而不歧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