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
李重阳 俞凤茹 2010-11-09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青春期逆反心理起因种类应对箍略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我们每个人青春期必经的一段心理历程,也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误区。阐述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起因、种类及其应对策略,以期为帮助家长和教师改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加速他们社会化的进程抛砖引玉、指点迷津。
古希腊传说中,宙斯给…·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人类的全部罪恶。和其他孩子…样,潘多拉也是好奇的,加上宙斯给她盒子时告诉她绝对要打开。正因为这样,潘多拉更想看盒于里的东西。她打开了盒子,结果所有的罪恶都跑到了人间。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实践中也会经常发生:老师严肃地告减同学们,某部电影或某本小说不宜观看阅读。结果,大多数同学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甚至某些平时不热衷于看电影、看小说的同学,也好奇地悄悄去看。还有这样一种学生,他们倔头倔脑,软硬不吃,一股牛劲。明明犯有过失,老师苦心教育,他们置若罔闻,对老师的批评、劝告,他们横眉冷对,甚至摆出一副唱对台戏的架势,弄得老师气没一处发,往往发出“恨铁不成钢”的感叹。上述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逆反心理在作怪。
事实上,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存在着逆反心理,但对于处“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年龄在l1、12岁一17、18岁)这种心态尤为突出,逆反心理就是这一时期所存在的主要的心理误区之一.为此,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也是青春期教育的主要课题。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起因
从主观冈素米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起因首先是和他们特殊的身心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青少年大腑的结构和机能已趋于成熟。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阔。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二)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而来的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进而又在心理产牛断乳,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识无意识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三)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其认识是不坚定的和易动摇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其认知事物和问题时的偏差太大,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一些正常的教育往往不是与之同向思维而是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与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面而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四)一些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主要源于他们的好奇机制。好奇、探究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倾向,这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对一些有害或不良书刊以及不相宜的活动,未作充分说理就简单下达禁令,那么这样会增加被禁止的书刊、活动的神秘色彩。青少年,尤其是非顺从型人格的青少年,往往因此而争相设法搞到禁书,掀起阅读禁书热的暗流,偷偷参加被禁止的活动,出现上述的禁果逆反,违背了教师的初衷。
从客观因素来说,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和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有重要影响。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学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其影响主要表现在:(1)教育方法与手段不得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例如,理论宣传中脱离实际,不解决人们关心的现实问题,形式教育报喜不报忧,甚至夸大成绩,掩盖问题,都容易使人产生反感;表彰先进时,成绩说过了头,容易引起挑剔其缺点;对犯错误的学生缺少尊重,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教育者的表率作用差,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没有做到;工作方法简单,总是出口训人,家长作风有余,民主作风不足,都容易引起逆反心理。(2)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是滋生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温床。在注入式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局面是: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是随心所欲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接受水平。在教学中,教师仅起信息的载负和传递作用,学生则起接受贮存作用。,学生机械学习、死记硬背,教师一味灌输,不讲效率。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注入教学使学生的自主权利得不到保证,主体性发展受到压抑,创新精神也被窒息,个体性差异更是得不到承认。学生在课堂上的这种消极被动局面显然与主体性要求日增和自主参与意识日强的青少年的这些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背道而驰。久而久之,他们便由苦学、厌学、逃学发展到以逆反和对抗这种扭曲的方式来争取自己长期得不到保证和强化的主体性权利和自主性要求,以弥补这种不平衡状态。可见,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的后遗症,也是教育教学上诸多弊端的曝光。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同辈群体是指同龄人或相近年龄人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致…致,置身其中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则较为正常、合理。相反,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也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又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大众传播媒介和现代兴起的电脑网络的进入家庭,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注重大众化、新奇性,为此,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埘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有意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文化现象,如“朋客”、嬉皮士=和具有反叛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忿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种类
根据逆反心理起因的差异,青少年身上主要表现出以下种类的逆反心理:
第一,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牛产牛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义,可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这样,都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
第四,禁果逆反。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等,实属禁果逆反。
第五,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帅动机良好,却用呵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牛;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呵斥、打骂,或不理睬等。
第六,归因逆反。即他人的说教、做法井无错处,而动机小良引起的逆反心理如教育者无意表扬了一位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其动机不良,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
第七,失衡逆反。信息传播者的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矣;学校说教与社会安际相筹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彳了之”
此外,在教育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癖、暴躁、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梢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 三、预防和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一般教育对策
首先,教育者必须严于律,努力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待人处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使学牛产生信赖感。身教重于言教,造就“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应,避免“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现象发生。其次,坚持“以情治逆”的原则,淡化权威心理,丢掉权威的颐指气使,把学生当朋友,以诚相待,平等相处,满腔热情地关怀、体贴他们,用自己的炽热的深情上熔化“逆反心理”这个冰块再次,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公平合理地处理学上,的各种问题,防止畸重畸轻,顾此失彼的现象出现。此外,教师在做出某项禁令以前,必须认真疏导,允分说理,晓以利害,这样才能防止可能m现的禁果逆反心理,降低潘多拉效应的强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二)在教学中废止注入式.推行启发式,是预防和克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剂良策
启发式教学是以教师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因而住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上,首先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和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上,并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程度与水平。为此,贯彻肩发式思想,不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也更顺应了青少年的主体性要求日增和自主参与意识日强的倾向与特点,因而是预防和克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剂良策。
要使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得到贯彻与推行,必须在一系列教学问题上进行根本的转变,如,教学观念要由“重知识轻智能”和“重教轻学”向“知识与智能统一”和“教会学生学习”转变;教学信息传输的方式要从“只是教师向学生单向的传递”向“师生间双向和学生间的多向传递”转变;师生关系要由“师道尊严”向“民主平等”转变;课堂提问由单纯提问少数基础好、反应快的尖子生向通过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面对全体学生叫答;教学模式也要由单一的授受式向灵活采用自学辅导式、探究发现式、情境陶冶式及多种模式的有机结合方向转化。等等。
(三)适当运用一些心理辅导技术将会有助于解除逆反心理
在对待逆反心理时,教育者不仅耍将它看做是一次次的情理交融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告诉学生的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更应该将其看做是一个个以尊重、理解、真诚的接纳为前提的心理辅导过程。从前述的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可以看出,无论哪一种类型的逆反心理都总是有特定的原因的,都是在不同时间里由认知到的观念或事实的不一致造成的。如果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有逆反心理,就不是简单的心理矛盾或冲突,而是精神症的症状了。因此逆反心理的存在说明总是有个疙瘩存在,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某种逆反心理的根治就在于“疏导”或“解开”那个“疙瘩”。如何找到那个“疙瘩”并解开它?心理辅导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适当地采用一些心理辅导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解除逆反心理。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解除逆反心理的辅导技术:
1.同感。同感,也称同理心、共情、感情移入、设身处地理解,是指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尽力感受学生体验到的情感。按照罗杰斯的看法:“感受来访者的私人世界,就好像那是你自己的世界一样,但又绝未失去‘好像’这一品质——这就是同感。”同感并不是要求教师有跟逆反心理学生一样的逆反心理或言行,是要求教师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如果教师不能了解并理解学生,就根本不可能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因而,同感是疏导逆反心理的一个最重要的技巧。
2.倾听。倾听的技巧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地听,而且要会听。“认真地听”是指教师抛开平时循循善诱的言语教导模式,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说。会听是指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冷静地思考,把握问题的症结。认真的倾听与感受的反馈不仅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缓解情绪压力,而且有利于尽快找到产生逆反心理的“疙瘩”。
3.自我表露。自我表露也称自我开放,即承认自己也曾有过偏执、怨恨、或古怪的言行,并不会降低老师的威信,反而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当学生觉得自己不能被人理解时,教师可以适当地透露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体验。这样有助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解除心理防线,师生双方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耐质。面质是一种质疑技术,指教师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情绪体验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通过面质,一方面设法动摇学生的不合理信念,一方面启发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现实的信念。应当注意的是,为了达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面质的提问方式通常比较夸张,内容尖锐。这就要求师生双方是相互真诚、尊重、信任的,教师切忌用面质来发泄自己的消极感受。
5.探讨。师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共同的探讨,是消除逆反心理,确立正确心态的建设性工作。教师应始终以“启发”为指导思想,少解释,多引导;少结论,多建议,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认识到自己心理或言行不合理的原因。通过启发或提问,解决逆反心理的认识问题,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师生共同找到一个解除“疙瘩”的办法。对思维活跃,正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青少年来说,启发式的交流或指导尤为重要,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开而弗达则思”(《学记》)。“开其意,达其辞”(朱熹:《论语集注》),“过犹不及”,只有从心里悟出的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
在针对单个青少年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我们都知道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心理的感染的重要性。积极的群体对个体正常心理所产生的是一种推动力量,消极不良群体对个体正常心理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的“领袖人物”及能“兴风作浪者”的有效控制和指导则会收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