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孙俐燕  2012-07-29

一、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应试教育、过重的课业负担等状况有所改善,学生出路也比过去多了,但是,生活、学习、成长中的困扰仍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压力。世俗流行的狭隘的竞争攀比,快节奏的生活,繁重单调的课业负担,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还有来自成人的焦虑情绪,无不给现代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困扰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大部分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今天,许多孩子都变得敏感、脆弱、心理素质欠佳,。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做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保持。

二、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几种状态表现

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当前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主要有下列几种:1.压抑心理;2.自卑心理;3.失落心理;4.单恋心理;5.嫉妒心理;6.孤独心理;7.从众心理;8.逆反心理;9.脆弱心理。

三.进行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

中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家庭教育不当、宽严失度所致;2.基于生理特点;3.受社会环境影响;4.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没有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调适,需要从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从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中去获得,不能偏废。结合一些教育科研成果和亲身体验,我认为以下思想与实践方法可供参考:

1.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处在各种不健康心态下的中学生会产生烦躁、苦闷、伤心、愤恨等心理反应,情绪波动大,或悲观失望,或嫉妒,对自己健康成长形成威胁,并对学校以至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作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作为“望生成才”的教育工作者,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肩挑重担,任重而道远。

2.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

父母不能把子女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采取“高压政策”,致使子女不堪重负,产生怨恨或反抗心理。而应该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尊重自己的子女,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有人提出: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就是“朋友式”的关系,像朋友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敞开心扉,作心灵的沟通。 3.少一些物质满足,多一点精神关怀。

目前中国家庭结构大多数是“四二一”,即四位老人、二位父母亲、一个孩子,孩子自然成为家庭中的核心。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家庭教育已被电视、电脑、卡拉OK所代替,父母不是忙于应酬、赚钱,就是各追各的电视剧、各唱各的卡拉OK,很难再见到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谈家事、国事、天下事,父母亲给予孩子的主要是金钱、物质上的满足,而很少给予精神上的关怀,互不沟通,往往容易滋生疑虑心理和对抗情绪。因此父母不妨带孩子去参观一些科技成果展览或到大自然去开拓孩子的视野;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乡下参加劳动,让其体味到辛勤劳作的艰辛;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去欣赏一部好的电视或一场音乐会,使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

4.不妨体验一点痛苦、承受一点挫折。

就是在精神上给孩子注射一些“痛苦”疫苗,让他从小就有一些痛苦的体验,从而增强抵抗痛苦的能力。如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物欲,不该买的东西坚决不买,让他懂得有些东西不属于他;孩子碰了桌子时,不要埋怨桌子,要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不小心的缘故。

5.开展青春期教育。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生理发育成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和对爱情的探求。他们生活经验不足,感情易冲动,自制力缺乏,极易陷入早恋的泥潭。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顺利渡过青春期,学校可定期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其中包括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观看青春期知识录像带,设计、发放、分析调查问卷等。

6.培养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

一个对自身价值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学生,必然是“志存高远”,以欢快、充实、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去从事生活、对待人生。为此,应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三自”精神,可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创造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激励、扶植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有了“三自”精神作基础,他们人格中自卑、懦弱、甘居落后、不敢进取等许多消极特征就能逐步得到克服和消除。

7.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从报刊杂志的报导中我们可以看到,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社会团体重视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部分学校除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外,还会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许多中学还加紧派老师接受心理学方面的培训,经过培训,许多老师深受启发,重新正视自己在学校扮演的角色——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让每个学生将老师视为知己,尽量缩小人为造成的心理差距,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