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高中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余秋云  2012-06-21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英语课程新的目标进一步体现了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高中英语课程作为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也是为高中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科,在这个特定的学龄阶段,学生学好英语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英语教师在一线的教学中,往往会体会到学生这样的学习过程,即好奇——感兴趣——失去兴趣——失去信心——厌烦——反感。这种变化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学习心理变化的一种正常现象。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当学生处于积极状态时,他就能对学习充满兴趣,主动地探求知识,学习效果特别好。相反,当学生处于消极状态时,他就会缺乏信心,被动学习,学习效果肯定差。要学好英语,首先要学会排除学习中的障碍,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知识障碍;一种是心理障碍。比起知识障碍来,心理障碍更为严重,更为可怕,所以要排除学习上的知识障碍,必须先排除心理障碍,这是摆在每一位高中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下面就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及其教育对策等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一、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形式

1.羞涩

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英语,而且在开始学习英语之前,他们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媒体或多或少接触过英语,唤起了对英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一旦真正进入英语课堂,大部分学生的那种羞于开口,怕出错误,怕被嘲笑,表现欲不强,不善合作的特征就显现出来。即使给他们课堂时间讨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会僵持在那里或沉默不语,这是学生的一种心理障碍表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羞怯是一种情绪,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或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是自信心不强的表现。我国的学生从小就没有受到积极鼓励而充满自信地去自我表现,这种影响一直伴随他们长大。自我表现欲不强是一种不良心理行为,导致他们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学生越是胆小,越难于开口,英语口语与交际能力就越难以提高。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学生学习上有问题也羞于向老师提问,久而久之,造成知识脱节,学习上障碍重重。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学生会碰到许多困难,如果缺乏刻苦攻读、认真钻研的精神,全凭一时的热情学习,而一旦遇到困难或考试受挫,就会退阵下来,灰心丧气,从而萌发放弃学习外语的念头。

2.厌学

学生们刚开始接触英语时,都有一种新鲜感,因为知识结构简单,所学的东西看得见,感觉得到,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较高,兴趣也比较浓厚。但伴随着学习的深入,内容的复杂,词汇量的增多,训练量的加大,而且听、说、读、写等四会要求的提高,部分学生开始感到压力很大。特别是到了高中,学生的新鲜感便没有了,有的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枯燥无味,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信心,觉得学英语简直就是一种负担,即便学习上有困难也不愿意问。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习中的问题越来越多,越多越不想问,学习成绩当然好不了。无论何种测试来临,他们不是积极复习功课,而是想方设法作弊,以免其结果令他们难堪。这种心理障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非常严重, 久而久之学生们就逐渐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当这种心理障碍形成后,学生会讨厌与英语学习有关的一切,包括英语教师,甚至包括那些英语成绩好的学生。他们会破罐子被摔,产生完全放弃英语学习的念头和行为。

3.逆反

随着学习的深入,有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越积越多,困难越来越大,思想负担越来越重。再加上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学生缺乏了解和关心,过分的指责学生所犯的错误,甚至挖苦、讽刺学生,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或者由于教师不能公正地处理某些事而造成学生的心理创伤,使他们对老师有恐惧、厌恶感,并在心理和行为上采取反抗态度,由此转而对外语产生“反感”。

逆反心理是学生英语学习心理障碍发展的顶峰。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烦、厌恶甚至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老师的教育,不愿执行老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有故意对抗的现象。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对抗心理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第二,厌烦情绪会引发心理疲劳。第三,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学习的效果。第四,会引发学生更进一步的过激行为,放纵自已,甚至自暴自弃,影响教学的效果。在课堂上,他们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学习。课堂上顶撞老师成为他们的乐事。在课堂外,他们会有意破坏与英语学习有关的环境,有意损坏其他学生的英语学习工具等,对整个班级的学习都会造成较大影响,甚至会对社会带来危害。

二、排除学生英语学习心理障碍的策略

1.培养自信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就群体而言,存在着个性差异。就个体而言,存在着自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身差异是消除学生焦虑、恐惧、厌恶等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美国作家爱默森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智力固然是个重要因素,但学生如何看待自己、是否对自己具有信心也不能忽视。老师的评价决定着学生自己的估价。

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以使优等学生“吃得饱”,学困生“够得着”,让他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前景,让学生体会成就感。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特意让学困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如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在活动中让他们充当一些简单的角色等等。一旦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感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的恐惧或厌恶心理,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同时不断地给学生这样一种心理上的暗示:“你能赶上×××同学”,“你会获得成功的”。一旦学生有了成就感,他们就会越学越有信心。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记忆,对学到的语言知识要不断地使用和练习,以便巩固这些知识。除了养成课前预习、认真听课、上课记笔记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外,还应该培养以下习惯:

⑴自觉听英语的习惯。英语教学中,一直倡导“听说领先,读写紧跟”,可见“听”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回家听英语,具体做法可以是有目的地听磁带,完成相关内容;也可以是无目的地听,在学生娱乐的时候播放磁带,让听觉系统“无法抗拒”地接收信息。

⑵良好的读的习惯。

“读”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之一。朗读主要是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语感的过程。对于所学的单词、短语、对话或课文,必须多读、熟读,达到朗朗上口的程度。背诵是笨办法,但也是学英语的较好方法之一。

⑶大胆说的习惯。

说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利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养成大胆说英语的好习惯。让学生懂得:要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首先要模仿出一口流利的英语,打好良好的语音基础。在指导学生说的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与称赞,使学生信心满满,越说越流利。

⑷良好的“动笔”习惯。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听”、“说”、“读”、“写”几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学生必须养成“写”的习惯。“读”是对知识的吸取和摄入,“写”是信息的反馈和提取。通过“写”,能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听说能力。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里,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一旦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使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更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书育人毕竟是教师的主要责任,面对新形势,我们怎样才能建立良好、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呢?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必须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每位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美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关怀、相信是每个教师在教育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品质,也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可见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前提,没有对学生的热爱,就没有对学生的教育。

此外,教师还要有一颗宽容心。作为正在成长期的中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时,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多种矛盾的综合——成熟与幼稚并存,自信与自卑交织,渴望被承认,又不知以何种方式来表现。作为教师切不可嘲笑他们,要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要容许他们探索,甚至挑战自己与权威,更要容许他们失败,犯错误。一方面,可通过教学中的讨论、辩论等方式表现自我,另一方面对犯错误的同学要有耐心与爱心,宽容大度会增添我们的人格魅力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学生的错误都应无原则的迁就,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还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但一定要做到态度上要宽厚、条件上要宽让、感情上要宽宏。

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应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部分。在学生智力水平和已有知识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这一语言实践主体的积极性、自觉性和驱动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其学习效率。学生认识特点、性格类型、学习风格、情感因素和年龄因素等因素都会在学生学习英语中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自身条件,并在教学上采用有效的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的差异采取必要的措施给予学生学习策略上的指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争取学习上的最大成效,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会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