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校心理咨询中阻抗解除技术的应用
卢小莲 2012-06-05
论文摘要:心理咨询中的阻抗,就是来访者对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表现为对某种情绪的回避,或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等。本文分析了来访大学生产生阻抗的原因和阻抗的表现形式,以及阻抗解除技术的实践应用。
论文关键词:心理咨询;阻抗;心理咨询师;来访者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称之为阻抗。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流派都对阻抗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阻抗都是影响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咨询师只有加以准确的认识和有效的解除,才能顺利达到预期的心理咨询效果。如果对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阻抗现象不予理会或处理不当,整个心理咨询的进展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来访大学生产生阻抗的原因和阻抗的表现形式,以及阻抗解除技术的实践应用。
一、阻抗产生的原因
心理咨询专家卡瓦纳认为来访者产生阻抗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二是行为的失调是机能性的,三是来访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
在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咨询的目标就是引导来访学生用新的、有效的行为取代旧的、失调的行为,他们在咨询的过程中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但不管变化的大小、程度如何,旧的行为的结束和新的行为的开始都会带来痛苦,大学生有的对成长带来的痛苦没有心理准备而产生阻抗,这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放弃改变,坚持旧的行为模式。而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源自于对家人和他人的过多依赖,习惯于听从他人的安排、建议和忠告,而他自己虽然也认识到需要转变成一个独立的人,但当要真正脱离他人走向独立的时候,又感到异常的紧张和焦虑。
有些学生的阻抗来自于失调的行为。例如一位患神经衰弱的大二学生,在咨询时总是不停地强调自己如何的痛苦而回避根源性的问题。产生阻抗是因为他一旦症状消失,他就必需面对学习上激烈的竞争,为了逃避竞争,他不惜以“患病”作为代价。
有的学生来咨询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改变自己或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向咨询师证明他的价值和与众不同,或者他是对的,别人应该受到批评和惩罚。这些学生,有些并无发自内心的求助动机,而有些则不是自愿求助。而有的求助并不是为了改变自己、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反驳咨询师,获得某种的满足。
二、心理阻抗的表现形式
心理阻抗在心理咨询中表现为一种内隐或外显的对抗行为,大学生心理咨询常见的阻抗包括:来访者迟到、失约,对一些重要的事件、信息无法回忆、叙述,咨询过程中沉默、多话、心不在焉或入睡;不愿意谈论与情感有关的事情;对刺激性问题公开抗争,产生防御性情绪反应,或在咨询的过程中突然产生“咨询没什么用”的感觉;或者反过来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咨询师上;或者是长时间的沉默,想不出要说什么;或找诸多理由来证实自己的现状,放弃咨询等等。
隐性的阻抗则表现为在咨询过程中不合作,包括:故意打岔和有意、无意顶撞咨询师,对咨询师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在咨询过程中表现很消极,经常曲解咨询师的意见并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按要求完成家庭作业,故意表现出一些与咨询相违背的行为,企图延长或改变咨询目标的达成等等。
从大学里的心理咨询实践中看到,阻抗涉及行为的、情绪的、语言和非语言等形式,从咨询初期、中期和咨询后期都会出现,有的阻抗是明显可见的,而有些阻抗则是隐匿的。但无论哪一种形式的阻抗,它们都是来访者的自我保护,以及对自身痛苦经历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防御。
三、阻抗的解除技术
在高校的心理咨询中,有些学生的阻抗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咨询师不需要过分强调阻抗,把来访学生当成竞争对手,而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认清阻抗,寻找阻抗的来源,克服阻抗。
(一)巧妙处理咨询中的沉默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学生因为某些原因,突然中止正在进行的谈话内容而沉默下来,这种现象在心理咨询中经常出现。如何有效地处理和运用沉默,对整个咨询的进行和咨询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对学生的沉默,咨询师切忌慌张、手中无措,在慌乱中把问题推向学生,或把话题引向无关要紧的主题上,而是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和表情变化,冷静分析沉默的原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心理咨询中的沉默现象可能是咨询过程的一种危机,也可能是一种契机。如果来访者是因为接收到某些重要的信息,内心正在思考而出现沉默,此时的沉默并不是阻抗,咨询师可以观察学生的非言语行为的变化,等待学生领悟;如果学生已经完全沉溺在自己的思考中,或者正在考虑是否愿意将痛苦的经历坦诚说出,或者层层思考过往的琐碎经验,努力从杂乱中理出头绪来,咨询师应当沉着,等待他反映重点问题。
(二)灵活处理咨询中的多话
与沉默相反,在咨询中有些学生的话语特别多,而且离题太远,不但浪费了宝贵的咨询时间,也干扰了咨询的顺利进行。有的学生担心咨询师发问,害怕由此带来的压力而有意无意地用其他话题打岔或转移注意,掩饰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咨询师要反思自己的语言有没有给对方造成压力,如果没有,则可以直接把问题挑出来,帮忙学生面对问题,或者侧面提醒他是否感觉紧张和不安。
而有些学生的多话,则是内心有强烈的情绪需要宣泄,或有强烈的感受需要倾诉,此时,咨询师应该表现出足够的尊重、热情、耐心和理解,认真倾听,让来访者感到温暖,不要粗暴地打断他们的叙述,适当的时候,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调整情绪状态,变得心平气和。
当面对表演型的学生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地夸大描述所讲的内容,但他并不为自己所讲述的内容苦恼时,这一类学生的多话只是想引起咨询师的注意;或者所讲述的内容很少涉及自己,即使涉及自己也是夸奖自己的特长,却无人赏识或得不到重用时,咨询师可以表现出一定的耐心和理解,但应及时鉴别诊断他是否属于癔症人格。
(三)有效处理依赖心理
造成学生产生依赖的原因包括:学生把咨询师当成解决问题的专家,遇到任何问题都希望直接由咨询师解决;学生对咨询师产生移情,把咨询师当成自己的重要他人,自己完全不思考,一有问题就找咨询师要解决办法;把咨询师的心理辅导室当作避难所。当学生对咨询或咨询师出现依赖时,咨询师要有清醒的觉知,多让学生独立思考,还要减少咨询的时间和咨询的次数,向学生说明不能代替他选择的原因,信任并鼓励来学生自我成长。
容易产生依赖的学生大多有依赖型人格特点,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对自己的能力评价比较低,总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如果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共情太多而解释不够,学生就很容易因为移情而产生依赖。因此在咨询中出现依赖现象的时候,咨询师要反思自己,有没有“被依赖”、“被需要”的情结。
(四)慎重处理移情现象
移情是指来访学生把对父母或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转移到咨询师的身上,并相应地作出反应的过程。移情发生时,咨询师成了学生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咨询师的移情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即使他们在语言或行动上已经将正面或负面的情绪爆发出来,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发生移情。
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移情是咨询过程中很普遍的现象,当移情产生后,咨询师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分辨出属于哪一类移情,进而与学生进行潜意识的交流,挖掘移情背后的原因,通过交流,把学生潜意识的移情呈现在意识层面之中,引导他进行自我探索,对潜意识层面的移情进行修正,变不利为有利,使心理咨询得以继续、有效地进行,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则中止咨询关系,进行转介。
阻抗大量地存在于高校心理咨询中,它既是阻碍咨询顺利进展的因素,也是咨询突破的关键,咨询师要善于从各种角度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只有当学生愿意接受改变,才能真正消除阻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