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心理咨询中的运用个案
毛聪聪 2011-06-21
摘 要:近几年,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团体辅导作为学生心理咨询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高校中有它实施的优势和便利性。案例中一个大二女生,因成长过程中自我认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造成自卑懦弱的性格,人际交往障碍显著,还出现强迫症状。咨询师利用不同层次的团体辅导策略,使个案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团体辅导 人际交往障碍 强迫症状 自我认识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让参与成员互相交往,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相互启发、诱导、支持、鼓励,共同探讨彼此关心的问题,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近几年,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团体辅导作为学生心理咨询的重要方式之一,有了新的发展,也被赋予了更广的意义。团体辅导在高校中有它实施的优势和便利性,学校咨询中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同辈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日常行为和人际的互动上,还能被运用于个案的处理中,求助者借助同辈的影响力,发挥自我潜能,促进自我完善。 一、个案基本情况 2010年5月,某班班级心理委员的周报上反应班级内有个女生小林(化名)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该班级心理委员因为接受过比较专业的心理培训,有较强的心理敏感度,在发现该女生有些异常后,心理委员主动走进小林,从一开始对心理委员的排斥到慢慢卸下心理防线,再到愿意信赖,小林向心理委员倾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小林于09年9月入学,家中排行老三,有2个姐姐,小的比她大9岁,一个弟弟,家庭条件较好。因父母一心想要男孩,一出生就被送养乡下,由两个姑姑轮流抚养照顾。7岁时,父母将她接回城里,这年,弟弟出生,回家后一度不适应,很少说话。母亲由于生育弟弟时造成身体疾病,脾气暴躁。两个姐姐年龄较大,在外求学,母亲疼爱弟弟,对其极为严厉,她一有不对就对她进行辱骂殴打。唯一能让母亲高兴的就是她的好成绩。学习期间,学习认真,但性格内向,从不主动与人搭话,自卑,一跟人说话就脸红心跳。高考时,发挥失常,遭到母亲的冷眼相对,从那时候起,一直停止不了谴责,出现反复整理被子,反复洗衣服等行为。进入大学后,独来独往,每天熄灯再回寝室,不主动与人交流,小心翼翼。从入住那天起就主动打扫寝室卫生,一人包揽,从不抱怨。抗拒心理咨询。 二、问题分析与咨询方案 (一)问题成因分析 小林是父母想要个男孩子的情况下逃生的,一出生就被送养,轮流在两个家庭生活,这导致了她在内心里不断告诉自己是个没人要、没人喜欢的孩子,没有很好的自我悦纳,并且不断否认自己,出现自卑、性格内向、拘谨等人格特征。7岁回到父母身边后,陌生的环境让她更加陷入自我封闭,母亲对其的严厉引发了她的自我苛责,从小缺少关爱,让她更加急于通过一些方式获得赏识,因此能一直有好成绩,但高考的失利让她再次自我否定,难以在要求完美的理想和现实中找到平衡,所以出现了强迫行为。她不愿意来心理咨询室,恰恰说明她的自卑,她在潜意识里在排斥心理咨询,其实是不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的再次否认。她的行为动力来自与希望引起别人的喜欢和关注,由于内心缺少自我悦纳的能量,所以需要通过外力帮助她构建这种能量。 (二)咨询方案 考虑到个案本身对心理咨询的抗拒性,利用班级团体辅导再到小团体辅导的模式对她进行帮助,设计一系列帮助计划。
三、实施过程 (一)介入 在班级的团体辅导活动中,以寝室为单位进行一系列热身游戏,尽管该女生并不放的开,但是也让她意识到寝室团体,并且认可自己是团体内非常重要的一员。在班级团体活动的最后——“我们的家”的环节,寝室成员出人意料的拿出先前准备好的蛋糕为该女生庆祝生日,更让该女生意外的,是她们精心准备的礼物——该女生优点的大汇总,并且制作成精美的PPT,在班级投影出来。显然,这样的行为大大出乎了她的预料,我们从她的眼中看到了点点泪光,并且她第一次在班级同学面前说了感谢的话。这对一个平时极为封闭、感情极为内敛的人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情感体验,应该说,这次的团体辅导是取得预期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