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眼外伤的心理干预
宋桂花 孙艳 2011-03-03
【关键词】 儿童 眼外伤 心理干预
眼外伤是儿童致残、致盲的主要眼病,我国儿童眼外伤占全部眼外伤的12.4%~40.4%[1]。亦有报告致盲率为39.9%[2],可见致盲率之高。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意外受伤及住院治疗容易对其身心造成创伤,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了解儿童心理及患儿手术前的心理反应,加强对患儿心理干预,给予良好的心理护理,取得患儿主动的配合对伤情的恢复非常重要。现对我院4a来收治的56例儿童眼外伤患儿的心理干预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共56例,其中男47例,女9例,年龄2~14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14h。眼球穿通伤39例,眼球钝挫伤17例。致伤因素:锐器伤39例,钝器伤14例,异物伤2例,烧伤1例。伴眼内容脱出31例,前房积血20例;实施手术治疗38例,保守治疗18例,入院时视力0.6~光感者46例,10例患儿不能配合视力检查。
2心理特点
患儿心理特点表现:(1)儿童心理及生理发育不成熟,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幼儿患者由于认知的限制,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对父母的依恋,语言发育不健全造成沟通困难,使之缺乏安全感;学龄前期的患儿对父母的依恋,心理脆弱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到不安全,害怕检查、治疗恐惧心理较严重;学龄期的患儿担心自己会残废,加上对疼痛的恐惧,对医院、医务人员的害怕心理,有问题不愿向医护人员讲明,有时有意隐瞒病情,对检查、治疗用药及护理,不能很好的配合。(2)眼外伤为突如其来的疾病,大部分患儿家属承受不了打击。对孩子愈后会不会留残疾,手术后能否愈合等出现焦虑和恐惧心理。家长的不良情绪对患儿的心理造成的影响明显。(3)目前儿童多为独生子女,多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依从性强,只认父母,不愿与医护交流。甚至有有病获益的心理倾向,即因病获得家长的百般疼爱,在潜意识下认为自己生病是好事,从而在行动上表现为娇弱、退缩[3]。
3心理因素对眼外伤恢复的影响
由于儿童的特殊心理特点,一但发生眼外伤,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方面不予以重视,继续玩乐,用手揉搓眼睛;另一方面伤后因疼痛而哭闹不止,此两种表现均可加重眼内容脱出,致使错过最佳手术期,并且使污垢污染创面致眼内感染几率大大增加。另外儿童自控能力差,任性,害怕,导致不能配合用药,特别是局部点药无法实施,致使术后控制感染不好,术后引起眼内炎、交感性眼炎的的可能性加大。以上因素对患儿的眼球修复及视功能的恢复产生直接的影响。
4心理干预
4.1取得患儿的信赖是护理成功的关键
入院时护理人员应像亲属一样热情主动迎接,使其对医护人员有种亲切、温暖、熟悉和安全感。经常巡视病房,多与患儿接近,注意逗引,采取直观形象带有故事性的谈话方法,护理过程始终用特殊的交流语言——微笑来服务患儿,并采取鼓励赞扬的方式使患儿勇敢地对待检查、手术和用药。采取抚摸的方式以起到安抚的效果,消除患儿的恐惧与不安,让患儿感到母爱式或大姐姐式的关怀。病房内可选择节奏舒缓,曲调优美的音乐,使患儿放松情绪,缓解紧张和疼痛,增强患者的安全感,以取得患儿的配合。减少护理操作中的不良刺激对患儿心理造成的影响。
4.2取得患儿家属的配合是护理成功的保障
儿童有强烈的乞求他人保护的潜意识和愿望,对父母的分离特别敏感,为了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得到父母更多关怀和爱护,我们让患儿家属参与护理的全过程,护理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先向患儿家属讲明病情及配合治疗对患儿的愈后视力的恢复的重要性,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亲属的心理负担,稳定其情绪,减少家长不良情绪对患儿的影响。
4.3加强宣传教育
儿童代谢旺盛增殖能力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成年人高,出院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导致视力下降,严重损害视功能,甚至失明。因此护理人员应客观地全面评估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状况,及时向患儿家属谈明伤情、恢复的情况及相关的医学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眼外伤的防范意识,避免二次伤害。患儿出院时护理人员应详细交待清楚复查时间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包括饮食、点药、活动等事项。赠送回访卡,卡上注明复查时间、联系电话,以便随时联系。
总之,对于眼外伤儿童的心理干预的目的是获取患儿及家长的积极配合,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患儿视功能,减少并发症的目的。通过我们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干预,使绝大部分患儿克服了不良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及用药,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同时也促进了医患关系的进一步融洽,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