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
儿童龋齿治疗的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探索心理护理在儿童龋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统计分析收治的130例龋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加强心理护理,65例龋病患儿临床操作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配合治疗及护理的总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加强儿童龋齿治疗的心理护理,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医疗质量。该护理方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关键词:儿童;龋齿;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由粗糙到精细的变化,儿童患龋率出现不断增高的趋势。全国第3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5岁年龄组可高达66.0%,可见重视幼儿乳牙龋齿的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1]。儿童时期不仅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智力也在不断发展,其心理状态也有其特殊性,表现为自制能力和判决能力差,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产生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反应在临床龋齿诊治过程中会表现出极端不配合的行动,给治疗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和干扰,导致诊疗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加强心理护理,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
197例哮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和行为研究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哮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和行为。方法:选取收诊的197例哮喘儿童为研究组,197例健康儿童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拟定的调查问卷对其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和行为进行问答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患儿明显不喜欢学校和学习,好朋友明显较少,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喜欢与陌生人交往,不喜欢目前生活,经常感觉孤独,与亲属关系不好,明显会出现头晕头痛、精神低落紧张、忧虑、烦躁、易发怒等现象,明显较多被动吸烟,明显较少定期运动,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儿童较多出现社会适应能力差、情绪差、行为异常等现象,治疗时进行针对性干预有利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关键词:社会适应能力;心理;行为;哮喘;儿童由于哮喘疾病的特殊性,给患者尤其是小儿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1]。为了全面了解哮喘儿童因疾病所造成的适应能力、心理和行为与正常儿童的区别,对2010年3月~2012年1月期间收诊的197例哮喘患儿进行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期间收诊的197例哮喘患儿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16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为小学生和初中生。据统计,我国1.2亿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或到外地打工挣钱。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86.5%,按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而且这个数逐年在增长。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这不仅严重影响我国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制约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和现代化进程,尤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公正、和谐社会的实现,亟需社会共同的关注才能全面控制逐步解决。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1.心理偏差。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2.性格缺陷。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浅析
摘要:亲情缺失、家庭监管缺位、学校教育缺失和社会关注不够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学校、家庭与社区联手形成合力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措施。为此,本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对策分析一、引言我镇地处经济欠发达的河西走廊西部,是典型的农业大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镇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拥向城市,农民背井离乡,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留守儿童”已成为我镇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1.成因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亲情缺失</p
浅议网络环境下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儿童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特别是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健康心理,如孤傲、怪僻、任性、自卑、懦弱、胆怯、嫉妒,甚至厌学和自弃等等。这些不健康心理不仅束缚了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心理接受力和承载力,而且也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全体学生之中,各层面的学生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受到影响,而传统教育无法完全地妥善地解决。二、通过信息技术和社会的努力来建设良好的儿童健康发展的环境网络环境下的心理问题等负面影响客观存在,但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关注得都不够,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环境下少年儿童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没有釜底抽薪的最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彻底离开网络环境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所以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多渠道缓解网络环境下少年儿童们的心理问题。1、以信息技术作为手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把视角转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上利用计算机辅助心理健康教学,不仅能刺激人的视觉、听觉,而且能有
关于学校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刍议
摘要: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孩子被留在家里,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孩子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容易出现一系列的“留守综合症”。大多数留守农村的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问题凸现,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长期头痛和思索的教育问题。重视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关键词:学校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班今年12岁的女孩张艺馨是一名农村的学生,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艺馨跟爷爷奶奶在家生活。“十一”前夕,艺馨突然“失踪”了,两天两夜不回家。爷爷和邻居找了很久,才在一家网吧找到她。爷爷惊奇地发现,跟小丽在一起的居然还有一个比她大几岁的陌生男孩。艺馨说,她已经跟这个男孩出来玩过好几次了,非常开心,自己心里有什么话都可以跟他讲。8岁的小男孩由星,是我校二年级学生。刚上二年级时活泼可爱,喜欢学习,成绩也不错,可两个月以后,由星越来越不爱说话,作业也完不成,甚至有时几天都不上学。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爸爸、妈妈出外打工,爷爷奶奶只能管吃住,有时爷爷、奶奶生病就不送他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与调节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中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一、我县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目前我县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还有一种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
浅议怎样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他们中有许多儿童的心理是极不健康的,作为教师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已经是一种刻不容缓的社会责任。作为学校,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他们,提高认知,培养他们的兴趣与爱好,让他们尽量参加集体活动,感受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最大可能地弥补他们的缺失,消除他们的心理阴影。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阴影家访鼓励兴趣温暖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贫富差距的拉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多种因素,使许多青壮年不得不抛妻别子步入“农民工”行列,有的甚至是夫妻双方把孩子留给老人,同时远离故土奔波于他乡。这就无形中给成长的孩子从内心深处留下了许多缺失和遗憾,使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难以正常发展。他们中的许多人思想变得孤僻、自卑、自私、厌学、早恋、逆反,个别还富有攻击性,心理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他们这些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无形中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结合实际的生活,我想就如何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这一话题谈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和认识:一、做好家访工作是帮扶留守儿童消除心理阴影
西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对策
【内容摘要】 本文以“渭源县清源二小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为例,指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长期的隔代监护或单亲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等,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出诸多不良心理问题。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上,本文提出要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教育模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隔代(断代)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在孔子《论语》中的《里仁》一章,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之说,这句话引申到西部教育现状,就呈现出“孩子在,父母游”的现象。究其根源,是因为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由此产生大量留守儿童现象。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2亿农民工,它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约有1000多万留在家乡,而且这个数逐年在增长。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业、人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他们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不到满足 [1]。为了充分了解这些滞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特对我校24个班级的216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及其咨询活动。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在长期的隔代监
对于儿童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究
论文摘要: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育起重要的作用。除了家庭外,幼儿最早进入的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对其心理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幼儿心里发展的特点,有规律地进行正面教育。本文在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成长重要影响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注意的几方内容,以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所助益。论文关键词: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城市做过调查,发现孩子患有各种身体疾病的约占65%,而有心理障碍的却占受检人数的69.9%,超过了身体疾病的患者。这一结果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多年来对心理健康的漠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于“错误信念”的认知。大量研究表明,3-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标志是获得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5岁左右的儿童逐渐能够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此时儿童逐渐开始谈及自己或他
浅议班级环境与儿童心理素质的关系
班级环境指的是一个学校的自然班级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享的学习生活环境。班级环境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摇篮,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班级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一种美而和谐的育人氛围,是促进儿童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它起到了强化学生集体荣誉感的作用,使自然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乐园。在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班级环境的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作为班级管理者,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良好的师生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师生的情绪氛围是指师生之间的态度和感受。它是通过语言和人际氛围形成的。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心理,尤其对儿童个性品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如有的班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处于和谐、融洽、团结一致、互相合作的关系,使儿童学会了互助、互爱、合作等良好的态度,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而且从中获得了安全感,有利于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相反,如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如同陌路人,教师高高在上,不尊重学生,批评不讲究艺术;学生处事自私,
试议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分析
论文摘要:游戏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它不仅具有娱乐的作用,而且能影响儿童在语言、认知、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游戏的特点与童年的情绪性、模仿性、易变性、幼稚性相近。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激动人心的,能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论文关键词:游戏;儿童发展;意义一、游戏的本质关于游戏的本质这一问题,不同的游戏理论都做出了各自的经典阐释。但由于游戏本身的复杂性、人们理解角度及文化背景的多样性,给游戏下一种可行的、公允的定义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些相互联系的因素来说明游戏的特性。概括起来,游戏具有自发性、自主性、虚幻性、体验性、非功利性五个基本特性。(一)游戏的自发性儿童参加游戏活动是出自内在的动机,是完全主动自愿的。游戏灵活多变,自由自在,能适应儿童的需要。儿童主动、自愿地进行游戏活动,并且游戏没有外部的控制、强加的要求,没有要完成任务的需要,让儿童没有压力,在一种放松、自由的环境中活动。荷兰学者胡伊青加曾深刻地指出:“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
关于论心理理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与儿童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并列的社会性发展,是儿童个体发展研究的三大主题之一。心理理论是认知发展领域的一个新课题,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其具体表现在于:协调儿童间社会信息的沟通,调整儿童自身的评价与反应,帮助儿童理解人际关系,萌发儿童道德情感,发展儿童自我意识。实现了个体认知向社会化发展的和谐过渡。关键词:心理理论儿童社会性发展促进作用心理理论是儿童社会认知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其主要假设是:儿童预先并没有关于自己心理状态的知识,只有具备一定量的关于心理活动的体验,他们才可以习得一定的社会技能,并学会做出正确的情绪反应,进而发展为社会交往行为。而这种质的变化依靠儿童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实践表明:心理理论能够显著提高儿童社会认知,从而有效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一、心理理论能够协调儿童间社会信息的沟通心理理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拥有发展良好的心理理论,就能使个体更好地操作与控制日常的环境,较准确地预测他人和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状态,并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例如在儿童的两大行为合作与竞争的形
试议儿童武术的心理训练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化训练的普及,儿童武术训练成绩的提高已不仅仅是技术的不断完善与稳定发挥,更重要的是在比赛中能够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这就需要在训练中强化心理因素。重视儿童武术心理训练,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论文关键词:儿童武术;发挥;心理训练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适龄儿童的心理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从7岁以下较低的心理活动过程迅速过渡到高级心理活动过程,在这段时间内,儿童的各种感知包括视、听、运动、空间、时间和观察力都有迅速的提高。作为竞技体育的武术比赛,不仅需要体能、技战术的综合能力,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他们准确控制自己、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提高实战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训练对发展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其适应竞技比赛的意志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对儿童心理训练的意义1.正确对待胜利与失败。赛前要把握时机对他们进行测验,看他们能不能运用所掌握的技战术,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地促使流畅状态或高峰体验的出现,并尝试让他们体会比赛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子女)心理、学习教育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工业化城市的推进,养老、医疗保险、子女上学就业、住房体制改革和高铁时代的到来,社会就业市场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大批量外来务工者由农村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经济建设者的主力军,同时,将有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就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他(她)们的心理、学习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一、对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问题的思考1.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甚至学习环境和学习动力、意志等受到影响,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2.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越来越多。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
儿童患病的心理开导方法分析
【摘要】目的:对儿童患病心理开导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儿科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80例患儿,对其心理开导的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心理开导,患儿的恐惧、孤独、烦躁或自卑等不良情绪得到缓解,依从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大多患儿均愿意配合医护工作,治疗效果得到了保障,患儿身心健康得到了恢复。患儿家长的满意度达到了98.8%。结论:恰当的心理开导方法可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达到保证患儿身心健康的目的。【关键词】儿童;患病;心理;开导;治疗心理开导是儿科患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儿童在患病后其心理状态会发生改变,但与成人相比其心理状态又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儿科医生在治疗时应重视儿童的心理变化,注意方式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促进患儿的身心健康全面恢复。本文对我院儿童患病后的心理开导的方法及其效果进行了总结研究,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儿科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80例儿童,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4.6±1.3)岁。
对于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作者:郭珂帆周杨董学成许雁冰曹艳阳【摘要】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从个人情绪、人际关系、家庭、学校四方面分析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存在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关键词】河南;留守儿童;心理引言2011年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按常住人口分,河南省总人口居全国第三位。而根据2007年大河网的报道,河南省留守儿童人数在全国名列第一。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隔代教育”等问题愈来愈多。因此,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1河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以开封市杞县为例,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收回432份,样本回收率达96%,其中留守儿童占86.6%(包括189名男生,185名女生)。数据表明,留守儿童跟非留守儿童相比,在心理调节、人际交往、生活态度上均存在差别。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存在着行为孤僻、内心冷漠、自卑懦弱、自我封闭、易怒易躁等特征。因此,留守儿童存在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1.1个
关于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以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青少年儿童的压力增大,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至少有3000万人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约1/5有抑郁倾向,自闭自私,沟通交流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问题。在北京的一项调查发现,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70%的家庭教育不合格,但80%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疾患未被重视,以至于延误病情带来严重后果。1 原因分析1.1家庭环境影响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家长认为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导致家长过分重视孩子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一旦受挫,或考试失败就一蹶不振,甚至轻生,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充分满足孩子的需求,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或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心理。当不能满足就采取极端手段,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有的家庭对孩子严格过分压制,使孩子心理长期处于抑制健康发展状态。一旦爆发或者发泄,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1.2 学校教育 学校受社会竞争压力影响,一味追求孩子的成绩,只有高分才能被好学校录取。低分就等于
对于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分析
论文摘要:在任何社会组织中,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最具影响力。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家庭的历史传承,家庭的种族民族背景,家庭的宗教信仰,家庭的时代地域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文化含量,家庭的人际关系,家长的综合素质及其教养态度、教育能力、教育方式等对儿童的心理行为的形成乃至人格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可以说,正是上述诸因素的混同效应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社会组织中大量存在的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结构残缺或家庭教育功能发生障碍,从而成为诸多儿童个性心理不健全以至发生畸变的根源。探讨这类家庭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子女心理行为的形成特点及规律,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一个课题。论文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行为 儿童 社会化进程 社会组织 历史传承 宗教信仰 地域环境 一、单亲家庭的结构模式与功能特征在现实社会中至少存在着四种家庭结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以及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大都是由核心家庭(即由丈夫、妻子和他们的亲生或领养的孩子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发生变故演变而来。离婚、丧偶、一方被劳教、未婚先育后被一方遗弃都会制造
试议学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分析
〔论文摘要〕儿童学习障碍不仅仅是一种认知障碍,同时还有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包括:多动和注意缺陷、焦虑和抑郁、攻击和违纪,以及社会交往不良等。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学习障碍儿童自我概念较低、家庭不良环境影响等。教育者可以通过认知训练、合作学习以及塑造新行为等策略干预和矫正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关键词〕学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策略一、引言儿童学习障碍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心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学习障碍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也有了有益的应用。先前人们对学习障碍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能力和学习技能方面,然而他们的问题远非如此。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障碍儿童在情绪、注意、行为和社会交往方面都存在更多的问题。研究表明,如果没有解决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对其学业的帮助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障碍儿童由于经常遭受学业上的失败,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的心理,继而又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做好学习障
对于国内外父母冲突对儿童心理行为影响状况及作用机制分析
〔论文摘要〕父母冲突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中外学者提出各种理论模型来解释父母冲突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影响较大的四种理论分别是:社会学习理论、家庭系统理论、认知-背景理论和情感安全假设。综合国内外父母冲突对儿童的影响研究,本文将父母冲突对儿童的行为、健康、成绩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儿童的应对方式作一概述。〔论文关键词〕父母冲突;心理行为;综述中小学生的发展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从出生起他们就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成员的性格、心理、行为和人生观等影响。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其他影响因素不能代替的。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父母双方的消极相互作用即“婚姻冲突”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面对父母冲突,儿童是一个积极的认知主体和问题解决者,他们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并努力解决问题,以焦虑、害怕、躲避等一些消极方式来维持家庭系统的稳定,而这很可能导致儿童的心理扭曲。心理学研究发现,具有问题行为的儿童更多地来自充满争吵和敌意的不幸福家庭中。一、父母冲突对儿童心理行为影响的四种理论</
对于和谐视域下青少年儿童心理精神疾病问题浅析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青少年儿童心理精神疾病的现状进行分析,围绕“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的主题,提出了青少年儿童心理精神疾病的教育策略。[论文关键词]心理精神疾病青少年儿童理解关爱心理健康心理疾病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统称。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心理疾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神经症、身心疾病以及重性精神病。比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强迫症、焦虑症,心身疾病如哮喘、高血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心理疾病。目前全球约有10亿人正在经历心理、神经、精神疾病的影响。为引起全社会对精神卫生问题的关注,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发起创立并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在这一天,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向大众宣传精神卫生科普知识,促进人们积极地追求精神健康,并向
儿童美术心理分析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摘要]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将儿童绘画作为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实证材料,提出了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模型,完全没有考虑儿童作为个体生命与文化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儿童美术活动的开展不是儿童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伴随游戏过程的广义的学习活动,儿童在把玩绘画工具,进行涂鸦游戏时,不仅认识操控了工具与材料,更是体验到了整个游戏带来的精神愉悦。同时,儿童的绘画活动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儿童美术教育应摒弃专业化的工具价值取向,更多关注儿童自由自主表达的愿望与能力;应超越专业化的美术知识形态,尊重儿童自身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应摆脱狭隘的民族虚无主义与沙文主义,既重视引导儿童欣赏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作品,又能放眼世界,引导儿童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文化。[关键词]儿童美术心理;儿童美术教育;文化心理学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主要是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研究,即将儿童绘画能力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分析研究,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研究提供科学的实证材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探析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最初的个性倾向与态度开始形成等等。对于学前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又有具体的特征体现。4岁的幼儿时期又称学前期。此时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具体性、不随意性(无意性):主导地位,行为调控能力、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有意性)、想象能力、高级情感等也在逐步发展。1、心理活动及行为调控能力逐渐增强。5一6岁的幼儿较3一5岁的幼儿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了白己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卜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2、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学前期儿童的无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怠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