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注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王琳 2012-06-22
: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都普遍感受到了当代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严重性,同时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状态。有的学生个性强烈,自尊心强,听不得老师的批评。有时,老师批评得稍重些,便会作出强烈的反应,甚至使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学生的逆反心理正在严重打击着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热情受到极大的动摇。因此,揭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本质,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许多教育者,包括学校的教师和家长等,面对青少年这种强烈的“逆反心理”而感到束手无策。且这种“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也有多种和不同程度的表现。如对学校或家长的正面宣传有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遵纪守则表现得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
具体说来,青少年孩子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而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2)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3)对于父母的话不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4)对于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一句话,他们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小孩”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
二、认清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
今天大部分家庭的生活以子女为中心,对子女宠爱有佳,缺乏对其心理的沟通与疏导,使许多孩子变得敏感、脆弱,心理素质欠隹。而中学阶段又是一个人一生中叛逆性最强的时期,一些在小学时期听话的“好孩子”到了中学后逐渐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听话或者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那么,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虽然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另一方面,由于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和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因而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二)客观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 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
首先,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主要是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
其次,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再次,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严重妨碍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因此必须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四、正确调节学生的逆反心理
面对青少年的种种逆反行为,有些老师和家长时常感到很恼火,缺乏必要的、正确的引导教育,认为他们是“刁民”、“逆子”,感到朽木不可雕,甚至无可救药。面对学生的叛逆,身为教师的你应该做出最恰当的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叛逆。不同的学生一样的叛逆,不一样的原因,处理也要因人而异。笔者认为要帮助这样的学生改变现状,和他们交流是最重要的,要以朋友的方式交流,找找共同语言,让他们信任你。但得慢慢来,不要直面他的叛逆,要用微笑和协商处理问题。
首先,要尊重他们。他们是被漠视的群体,因此才以“叛逆”的形象出现。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青少年,进而才会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其次,要用真情感动他们。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对于生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教育来不的一点马虎,不然以后绝对会有“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