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学生逆反心理的浅析与对策

秦艳春  2012-05-11

: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形象地说,就是“你叫我这样我偏那样”。其表现多是怀疑、抵触和不满。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常会遇到教师表杨一个学生,却引起一些同学的不服气;教师批评一个学生,反而引起一些同学的同情和辩护。

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就一点也不会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会失去力量;“恨铁不成钢”的意愿,也就不被谅解。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是了解其成因,其次是采取恰当方法排除这种消极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

第一,错误的舆论氛围。这种舆论氛围既能给青少年学生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 “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等,这样的认识一旦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氛围,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中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不要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学生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其三是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教师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其五是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

第四,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有些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学生感到自己不再是孩子,像个大人了。因而他们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要求像成人一样,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些活动。

这种社会独立性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是,不少教师却看不到这些,仍然认为学生是幼稚的,对他们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看不到或估计不足,教师认为学生不听活,学生也认为教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第五,学生认知水平的偏差影响。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经验不足,看问题容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 当然,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重而复杂的,是因时因地而改变的,教育者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而不能只注意问题的一个方面却忽视其他方面。

二、排除逆反心理的对策

首先,要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实质,耐心教育他们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自己的主观和客观一致,保持认识的正确性。

其次,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在这些良好的教育情境里,再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就能潜移默化地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教育的效果。

第三,注重了解中学生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首先,教育者要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如某生自尊心受伤害而又渴望自强时,或者自己的努力受挫而又不甘失败时,对自身的过失感到内疚时等等,这就是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以至剧烈冲突却又渴求矛盾与冲突得到解决达到心理平衡时,就是教育者应把握的教育良机。如能在此时此刻对这学生加以引导,就能渐渐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其次是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其三是要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只有集体和教师关注这些优点和长处时,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其四是要求教育者有良好的教育心态,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遇到偶发事件时,对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理智地进行冷处理。

第四,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如中学生对教师有疑惧、怨怒心理,教师应该对学生以诚相待坦诚相见,使师生相互信赖;对自尊心受伤害而自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信任,激发其自信奋发的内在驱动力。同时,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总之,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自身和社会的原因,那么,我们在消除这种心理时就应该从生理和社会的、教学的角度多想办法,想好办法,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