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探讨

李鑫  2021-03-10

[提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进行整体、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是理论和现实需要的呼唤,它对当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和解决现实活动遇到的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研究的必要性

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是使用较频繁的思想范畴,共出现59 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彰显了新时代党的思想灵魂和精髓要义。成功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新时代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的内涵,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绽放新的光彩。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的基础上,在科学技术创新政策和实践方面施行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新举措。本研究力图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对中国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意义深远。

(二)一定程度上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思想的研究。关于科学技术思想的研究,我国学者已经从背景、形成、内容、实现途径和当代价值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还为数不多,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中的创新发展方面入手,有助于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思想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化。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可以为从事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实践提供有一定指向性的理论指导。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在理论上明确科学技术创新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如何认识的,是怎样解决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发展研究入手,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对我们当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道路等提供有益的借鉴,防止新时代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发展走向片面性。我国以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为发展的战略目标,如果仍然以单一的经济价值取向或仅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的创新理论作为指导,那么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不仅具有片面性,容易忽视社会效益、人文效益、生态效益,最终也会严重阻碍国家健康发展。所以,在当下的科学技术创新实践当中,对于创新理论我们应该给予恰当的扬弃。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技术创新动力观。驱使科学技术创新主体进行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推动力量就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包括社会需要的刺激以及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习近平指出:“人们对生产生活便捷化的要求,带动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和突破。”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离不开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决定了科学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速度,是最根本的力量。社会的需求归根到底是人的需要,所以从根本上讲,是人的需求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自有社会形成以来,各类社会事物的发展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社会需要的推动。一方面表现为直接的,例如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发明工具驯养牲畜、学习种植,人们因为吃生食导致寿命短暂,火就用来使食物成熟,为了穿暖人类学会纺织,懂得建筑,为了满足欲望开始掠夺、开始战争;另一方面表现为间接的,资本家为了追求巨大利润,就由工人改进了技术,由低效率的手工劳作升级到效率较高的机器生产。每逢经济社会有大变革、大发展时,绝大程度上是由新科技来作为坚实后盾的。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当代科学技术创新实践中,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紧密联系的,是相辅相成的,而且这种趋势日益加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是指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种互动能够促进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重要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有时是由技术领域的新成果来推动的。技术领域的新进步也是由科学方面新发现作为向导的。屠呦呦发现了对治疗疟疾有用的药物,但只有在医学领域中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才有可能发现新药物,使得几百万人的生命免受磨难。这就是科学家在自己钻研的学科方面有了突破,定能推动生产技术,人民生活发生改变。把科学的理论实践作为技术前进的导航再合适不过了。当前,随着社会生产的深入发展,社会实践的需要,导致各个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联系也愈发紧密。

(二)科学技术创新主体观。科学技术创新主体是指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人才队伍、企业主体。在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中,人才队伍是关键。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砥柱。在各种人才中,科学技术人才至关重要,对于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创新水平,其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无疑起着决定性因素。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尚且在大肆出台开放政策,争夺人才资源,而且吸引走不少国内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在推进科技强国前进的道路上,习近平强调要把开发人才资源放在科学技术创新最优先的位置。特此,总书记提出了科技人才开放的伟大构想。各区域应该及时提高自己的时代敏锐度,加快推进向全球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开放,顺势而为,不管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在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居于主体地位。它不仅支撑着国民经济,决定着经济运行速度,更是支撑整个社会技术创新和技术投资的中心。企业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必须坚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必须重视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和保障企业的创新利益,使得企业创新的成本得以补偿。

(三)科学技术创新自主思想。自主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与时俱进的特征。在坚持把科学技术创新思想与我国建设科技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之上,自主思想包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性国家以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在科学技术创新途径方面的新论断。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暴露后,结合中国建设道路的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开始思考中国科技的自立道路问题,提出发展中国科技“还是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个人成长首先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初露端倪之时,第三次科学技术浪潮奔涌之际,世界范围内都把对科学技术创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邓小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新的理论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的再发展。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含科学。”邓小平则明确了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来说是起首要作用的。这是对我国现实考量以后提出的论断,意义重大。20 世纪末,国内外局势风起云涌,世界范围内政治和经济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悄悄改变着,国家建设也遇到来自国际上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进入紧要关头,江泽民同志领导的党中央喊出科教兴国的口号。这一战略的根本是坚持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没有教育,就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更不要谈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进入21 世纪,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自主创新。我国创新队伍的创新意愿不强烈,创新资源也略显不足。如果不走自主创新之路,我们就永远无法摆脱科学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驱动战略成为自主创新思想的最新体现。习近平从我国发展实际和全球视野的高度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创新、为谁创新、怎样创新”的问题。习近平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让科学技术指引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创新驱动渗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低廉的生产要素驱动的,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即依靠创新驱动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永恒动力。我们必须抓住创新、依靠创新,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环境,凝聚创新人才。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对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十九大以来,我国进入新时代,科学技术创新实践也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科学技术创新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坚持科学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环境的优化、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建设以及明确科学技术创新道路的方向等方面。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创新的巨大作用,加大科学技术创新的建设力度。尽管马克思不是研究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专家,然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例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具有辩证性,在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论述了其所造成的系列负面影响,这对以后国家健康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总而言之,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使其发挥出更深远的影响。

主要

[1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