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优化路径
顾坤华 王明伦 2012-08-23
论文摘要:在国家区域振兴战略引领下,部省共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新机制应运而生,其前提是改革,关键是创新,核心是示范,动力是体制机制,目的是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思想上,必须认清人才培养、产业发展、企业创新的内在联系;在行动上,必须对接、服务和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在保障上,必须从国家法制层面、国家政策层面、中央财政层面和体制机制层面等多方面支持“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部省共建;功能与定位;优化与创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积累的宝贵经验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牵各项改革的“牛鼻子”,凡是涉及面广的重大政策,一般都是在试验区(试点地区或“特区”)先试先行,完善政策,然后再向全国推广,这样做可以使改革风险最小化、改革收益最大化。教育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经济社会发展迫切要求教育的支撑与服务。目前,部省共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已形成一种重要的工作机制,成为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步骤。通过各种新模式的试验,形成先进的教育公共治理结构,构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机制,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
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功能与定位
设立“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科学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由国家设立的,有些本身就是与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接轨,以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主要内容,以解决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为重点方向。
(一)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
2005年8月,教育部与天津市签订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这是当时我国唯一的“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主要从五个方面试验: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和职工培训制度试验;探索东部地区支持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经过5年建设,已经高标准完成了首期“十大工程”任务,在职业教育投资体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和推进职业教育向集团化方向发展等方面实现了突破性创新,职业教育的“天津模式”受到广泛关注。2010年3月,教育部与天津市签订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协议,从“试验区”升级为“示范区”,这不仅是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涵深化、标准提高和定位提升。其主要内容有: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力度;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快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实施若干重大项目。教育部支持天津市在成功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上,高标准规划、高水平管理、高质量推进,启动建设全国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紧紧围绕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三个高地”,在海河教育园区内重点建设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主赛场、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博物馆、国家西部民族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和质量监测评估中心、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教育研究和成果转化中心等6个“国字号”项目,形成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一园”、“一赛”、“一示范”发展格局。海河教育园区整体形成“一廊两翼”的布局结构:“一廊”是指结合城市生态走廊规划的中央生态绿廊;“两翼”是指绿廊两侧的院校、居住及配套设施建设区。按功能布局不同,分为高职园、高教园、高研园三大部分。到2011年2月,一期工程投入10亿多元,占地10平方公里,进驻职业院校7所,办学规模达6万人,将“示范区”打造成为支撑高端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提升和建设学习型城市、服务区域发展上率先做出示范。
(二)四川“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2008年5月,教育部与四川省签署共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成为继天津后我国第二个“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四川地处祖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和西部最大的市场集散地,自古享有“天府之国”之美誉。按照四川省《2008—2010年职教攻坚计划实施方案》,筹措100亿元实施职业教育3年攻坚。其主要内容有: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行业企业、社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支持四川省实施“两个加快”(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到2011年5月,四川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三年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中职和普高在校生比由43:57上升至48:52;基础能力建设投入129.8亿元,显著改善了300多所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
(三)河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2008年10月,教育部与河南省签署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作为地处中原地区人口过亿的第一大省,2009年河南省中职招生73多万人,在校生187多万人,占全国中职在校生数十分之一,中职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53.13%和在校生数的48.29%,均居全国第一。河南省根据《部省共建实施方案》,实施职业教育5年攻坚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100亿元,主要开展六项试验:探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新机制;探索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探索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探索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新路子;探索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灵活开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终身教育新体系。教育部在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政策、实训基地建设、职教中心建设、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2010年1月,河南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职教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及其工作任务分解方案,从九个方面全面推进职教攻坚工作。
(四)广西“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2009年3月,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签署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西部人口大省(区)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边疆地区,2008年广西全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首次超过普通高中,走在民族地区的前列,为发展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提供了经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着重从职业教育攻坚、职教园区建设、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等六个方面试验。教育部进一步加大对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改革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全面支持打好职业教育攻坚战,努力建成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高地和“国家民族教育示范区”。2009年8月自治区政府在柳州召开全区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现场会,要求坚持职业教育3年攻坚目标不变、任务不减,投入60亿元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确保全面完成。
(五)“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
2009年3月,教育部、国务院三峡办公室、湖北省、重庆市四方签署共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合作协议。“三峡库区”作为中国地理上一个相对较新的地名词,位于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根据《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划纲要(2008—2012年)》,三峡库区将集中多方面资源,实施“职教移民”、“职教富民”战略,推动惠及百万移民和1500多万库区群众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按照2所学校对口支援三峡库区1所中职学校的模式,全国17省市44所优质中职学校对口支持库区21所中职学校。主要内容是:探索综合改革新思路,推进制度创新;探索资源整合新途径,增强基础能力;探索率先发展新政策,实现两个“全覆盖”;探索互动发展新措施,创新办学模式;探索培训就业新机制,加强中介服务;探索对口支援新形式,实行对口帮扶。2010年7月,教育部和国务院三峡办在重庆召开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试点经验推广会,标志着“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由先行试点变为在全库区推行,整合多项优惠政策,加大工作力度,共同推进试验区建设。 (六)沈阳“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试验区”
2010年8月,教育部与沈阳市联合启动“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沈阳是我国重要的工业装备基地,东北地区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中心,辽宁省省会,国务院批准的“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依托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和突出的区位优势,探索新时期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开展“百强企业援建百个专业”活动,打造一批支撑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创新专业设置方式;通过把企业部分生产环节引入学校,建立“教学工厂”,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方式;通过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教师走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方式。2011年3月,沈阳市政府印发《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点上探索与面上推广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努力打造“三个基地一个平台”:建成全国教学信息化技能大赛基地、全国“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全国师生专业技能大赛服务基地、搭建装备制造产业与职业教育对话平台。
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优化与创新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借鉴区域发展的思路,从无到有、频添新丁,所创造的经验值得推广。按照统一规划、先行试点、动态调整的原则,以政策引导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重大建设项目为纽带,使更多的“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应运而生。
(一)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从“先行先试”转向“重点突破”
从性质上看,“国家”代表了部省共建,改革试点不但要解决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且最主要的是对全国范围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起引领作用;“职业教育改革”是指改革不再是若干分散单项行动,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试验区”则标志着围绕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在统筹我国城乡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新形势下,部省共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机制从“全面开花”到“重点突破”,从“有量”到“重质”,更加关注“三角”(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西三角,西三角即重庆、成都、西安之间)、“三湾”(渤海湾、北部湾以及台湾,即海峡两岸)等区域。尤其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困难,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因此,一要转变职业教育发展观念。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科学文化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二要整合职业教育发展资源。从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来决定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和办学定位,避免无序竞争、重复建设,鼓励错位经营,实现差异发展。三要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市场引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积极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四要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以良好的办学质量来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方案应纳入部省 “十二五”发展规划
设立“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考虑的因素和条件主要有:一是地域代表性。“试验区”人口比较集中,职业教育体系较为完备,在全国范围或东、中、西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动力。二是内容典型性。“试验区”所面临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问题,对推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有示范和指导意义。三是工作先进性。“试验区”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有些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创造了新鲜经验。四是发展创新性。“试验区”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能够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进行适时的风险评估,有较好的率先突破的工作基础。因此,要制订高标准、可量化、可考核、可监测、可评估、具有约束力的具体指标,分别纳入教育部、有关省市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有两个核心指标内涵:其一,经济产业指标。主要是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度、全国和区域GDP覆盖度、财政收入贡献度、企业总量覆盖度、社会就业贡献度等。其二,教育事业指标。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校接受企业生产订单数量,学校参与企业产品、工艺和技术研发情况,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效果,学生参与顶岗实习比例,学生技能作品转化为企业产品和商品的情况等。
(三)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重点是与行业企业有效对接
启动“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前提是改革,关键是创新,核心是示范,动力是体制机制,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一要着力培养区域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特别是重点培养支持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面向区域开展技能型和新技术培训,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用政府“有形之手”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综合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区域振兴战略的能力,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结构合理、覆盖面广、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二要在国家重点振兴的十大产业(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纺织工业、装备制造业、船舶工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物流业)以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础性平台上,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新起点上,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需求“变”,创新政、产、学、研、用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全面融合。三要在思想上,认清人才培养、产业发展、企业创新的内在联系;在行动上,对接、服务和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在保障上,从国家法制层面、国家政策层面、中央财政层面和体制机制层面等多方面支持“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
(四)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机制要进一步优化
“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在“部省机制”的框架下,按照“国家引导、地方为主、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设立若干改革重点试验项目和重点试验学校,尊重首创、探索经验、引领示范、面上推广,进一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的政策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因此,一要进一步采取多项政策措施。全力支持“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在发展方式、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尤其要凸现职业教育把人力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的重要作用。二要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根据区域特色与优势重点,建立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机制,把部省共建机制率先变成职业教育区域协作决策机制,鼓励行业指导职业教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三要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2010年11月,国家教育督导团对天津等5个“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进行专项督导检查,随机抽查了8个市、22个县(市、区)、42所职业院校以及11个校企合作的企业,努力使“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先导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区”、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区”、职业教育扩大对外开放的“新特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样板区”、职业教育科学协调发展的“优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