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在《IT英语》课程建设中提升高职IT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与实践

王翔  2012-06-11

摘 要:具备良好的IT英语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当前IT企业员工录用的重要条件。本文主要探讨在《IT英语》课程建设中,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培养IT类高职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职业技能,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IT英语;课程建设;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高职IT类专业的毕业生,由于难以逾越IT英语的门槛,面对薪酬较高的外资企业以及国内蓬勃发展的软件外包企业只能望而却步,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一种普遍现象。与此同时,一些来自本科院校的IT专业、甚至非IT专业的毕业生,却凭借着较强的IT英语应用能力这块“敲门砖”,成功应聘到某些IT企业原本为高职类毕业生准备的就业岗位。这些现象充分表明,由于IT类企业对于员工的专业英语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如何在《IT英语》的教学过程中,确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水平,以便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已经成为我们高职IT类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IT英语》课程建设要与专业内其他课程建设有机协调

《IT英语》在教学中要注重选择与专业内其他课程的最佳时间契合点。由于IT领域的新技术主要来自英语国家,且更新速度很快,对于IT技术人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较其他专业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或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较为合适。在这一时期,通过《大学英语》、《实用英语》等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公共外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已完成过半,学生在IT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也具备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此时,教师在《IT英语》教学过程中,无需过多地讲授与公共英语课程相关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解释,而是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解决与IT专业相关的英语表述方式、IT术语的英文解释和原版IT文章阅读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在《IT英语》学习过程中,也由于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公共英语基础和专业知识,而不会因为面对大量生僻英文单词、复杂句式和无法理解的文章内容而感到学习受阻,甚至丧失了对于《IT英语》的学习兴趣。只有正确把握《IT英语》课程开设时间,才能使得IT英语作为外语和IT领域的交叉学科,切实发挥其IT行业语言的桥梁作用。

《IT英语》在教学中要注重选择与专业内其他课程的最佳内容契合点。《IT英语》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因应主要来自英语国家IT领域日新月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使学生能够通过较高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在未来的IT企业、行业中迅速获取和沟通最新的IT信息。而现阶段,高职院校IT专业英语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内容多采编自英文原版技术文章。理论性较强、技术陈旧和缺乏指导学生提高实际应用IT英语能力的内容,是这一类教材的通病,也是制约《IT英语》授课质量获得提升的因素。事实上,《IT英语》教材的撰写和出版速度,永远跟不上IT技术的发展,单纯地将教材作为教学主线,也是很难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搜集当前主流IT企业的英文技术资料,特别是国内IT外包行业针对专业英语对于企业员工的培训教程,并将其与学生已经掌握的专业内容相联系,从而使教学过程在能够始终跟随IT领域技术变革和企业发展脚步的同时,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才能将在校所学应用于未来的IT工作岗位上。

二、《IT英语》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应用技能为着力点

当前在高职院校,将IT类专业英语的授课过程等同于翻译原版计算机文章的教师不在少数。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逐句的翻译课文,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对于课文的解释,也与学生其他中文专业课上的内容毫无二致。从形式到内容上看,《IT英语》俨然是大学英语的精读课或是使用外国教材的专业课。如此授课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仅仅将《IT英语》理解为一种要求学生了解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在专业领域使用IT英语进行学习和工作的技能。事实上,《IT英语》应该是沟通学生专业内容与英语语言形式的桥梁,而这座桥梁的作用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具备在IT企业的工作环境中熟练使用专业英语的能力,得以体现的。

解决如何提升IT类专业高职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还要深刻领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与渔”的道理,课堂上仅满足于学生能够理解和翻译现有的IT英文资料,相对于IT企业在英语方面的用人标准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专业英语是需要终生学习的,特别是IT类专业的学生进入IT企业后,几乎无时无刻不与英语打交道,IT企业需要自己的员工具有可持续学习、自主学习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就是我们教学的方向。我们要将教学重点落实在提升学生学习和应用《IT英语》的能力上。比如,我们在讲授IT英文术语的时候,要使学生掌握IT英语专业词汇的构成规律;我们在引导学生翻译科技文章的时候,要使学生领悟科技英语的特点、阅读技巧并掌握IT英语翻译的质量标准和科技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我们还要教授学生英语IT文章的写作技巧。

学生需要的是通过《IT英语》课程的学习,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自主地通过熟悉和使用专业英语,再结合其它专业课程中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得以不断获取和运用IT领域的新信息、新技术。教师也要成为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方面的领路人,而不是他们学习的拐杖。 三、《IT英语》课程要切实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曾走访过国内多家软件外包企业,发现这类企业基本上都是采用将过往的对外业务项目作为内部培训案例。新员工进入外包企业接受培训后,会从阅读国外潜在客户咨询业务的电子邮件开始,还要学习本企业的英文产品说明书、宣传资料以及国外潜在客户的背景资料和需求函件,进而熟悉包括合同文本在内的与国外客户沟通的各种方式等等。事实上,企业对员工的这种培训方式,就是通过创设仿真的工作情景,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的。而对于高职院校IT类专业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学生在IT企业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而言,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与IT企业、行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切实感到采用外包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模式作为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该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捷径。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如果在校期间已经完成了类似IT企业对于新员工开展的专业英语方面的培训,那将会使高职IT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为了满足IT企业对于员工在专业英语方面的用人标准,我们必须改变《IT英语》课程原有的以知识系统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创设以解决学生在未来IT企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与专业英语相关的工作任务为目的的仿真工作情景,来重新组织教学工作,即对专业英语课程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依据仿真教学情境中工作任务的的不同完成解构和重构的工作。比如,我们预设学生是外向型IT企业中负责拓展国外个人电脑业务的营销人员,那么,了解国内外主流PC及相关配置的英文资料、掌握英文版操作系统和主流应用软件使用方法以及读懂和撰写与客户沟通的英文函件都是IT类专业英语课程在这一工作情景中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则将专业英语中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主流PC的英文说明书的翻译规律、英文网页阅读技巧、英文版软件使用方法以及英文电子函件范例等教学内容规划为若干教学包并根据工作情境中的不同任务融入教学之中。将学生置身于仿真的工作环境,以完成虚拟的工作任务作为《IT英语》的教学主线,较以往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在唤醒学生就业的危机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提升学生IT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有着巨大的教学优势。而国家示范校建设以来的教学实践也已经充分证明,这种教学优势最终将转化为IT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优势。

学生深入IT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接受生产性试训对于《IT英语》课程建设而言,会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在IT企业各个工作流程中频繁使用IT专业英语。无处不在并且伴随新技术飞速发展而不断快速更新的专业英语,也会使学生真切感受到IT英语好似IT企业的血液在各个工种、工位乃至整个企业文化中涌动不息,而不具备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学生是无法完成工作任务的,更谈不上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了。学生在IT企业中对于专业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实操、真做会将他们在校所学内容转化为在企业工作的能力,同时学生在IT企业中的工作经历也会提高他们对于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促进他们改进专业英语的学习方法,从而增强他们实际应用IT英语的职业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到,凡是有过在IT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经历的学生,当他们返回学校后,往往都会再次拿起专业英语的教材和老师的讲义,甚至通过互联网等其它渠道主动获取专业英语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因为,工作实践已经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IT英语应用水平不仅仅是IT企业录用和评价员工的重要标准,恐怕更重要的是体现一个IT人的专业素养以及自身对于企业乃至社会的专业价值。

事实上,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IT领域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致力于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授课方式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高职IT类专业教师们的共识。但是,《IT英语》课程建设中,在贯彻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力度。

四、小结

高职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较本科院校的学生有很大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在现阶段和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很难改变的。而学生薄弱的公共外语基础恰是IT专业英语教学的一大障碍,笔者也对此深有体会。但是,为了满足IT企业的用人需求,也为了高职IT类专业学生能拥有施展专业才华的舞台,我们必须在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解除IT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在高职IT类专业学生参与就业竞争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短板”效应。

[1]温涛,张翼,杨毅.IT行业英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赵俊荣.计算机专业英语[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