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对于我国农民职业教育模式初探

王桂芝  2011-08-01

[论文摘要]农民职业教育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需要稳健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保障其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应立足中国实际,从农民职业教育立法、管理模式、教育体系、投融资体系等多方面着手,逐步构建以法制为保障、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根本的多元化农民职业教育模式。

[论文关键词]农民 职业教育 多元化模式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进步,就需要大量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最主要的手段。要确保其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

一、立足中国实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

为了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业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各国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当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有韩、日为代表的东亚模式、以英、法、德为代表的西欧模式及美国所代表的北美模式。它们虽各具特色,但都是以国家立法为保障,以基础教育为基石,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及社会各方力量,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系统化的教育和培训。毫无疑问,这三种模式对于建构我国农民职业教育模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我国的具体国情无论是和欧美发达国家,还是日韩近邻都大不相同。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为此,我们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实际出发,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这是构建农民职业教育模式的立足点。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民人数多,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农村整体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纯农村人口为7.2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大部分人仅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农民职业教育又是农村教育中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三大特点:一是水平低。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二是不平衡。我国农村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落后地区农民职业教育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三是组织难。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农民与集体之间及农民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日益减少,更难以统一组织起来。形势的复杂性、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必须在国家的主导下,从实际出发,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 2.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农民职业素质,促进农民自主致富。这是构建农民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当前我国城乡差别较大,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整体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模式的构建要以破解这一历史性难题为中心。质量与效益是农民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农民职业教育要以农民为本,满足农民生活、生产和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此为构建农民职业教育模式的关键。农民是我国农村建设的主角,农民能否积极主动参与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成败。目前,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影响犹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日益深入人心,农民的个体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等群体参与的“运动”式的发展模式仍心有余悸。因而不能简单地把农民职业教育等同于传授农业知识和技能,要从改变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入手,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化、人性化的设计,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通过农民职业教育,培育出大量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的新型农民。这是构建我国农民职业教育模式的目标。当前,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扎根农村的农民能否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职业教育对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程度。农民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掌握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还要培养有文化的农民,使他们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要使农民了解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经济,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我国应该逐步构建以法制为保障、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根本的多元化农民职业教育模式。这一模式有三个明显特点:第一,突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具有艰巨性、长期性的特点,等待农民自发完成是不现实的,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主要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为农民职业教育搭起一个广阔的平台。第二,多元化。从办学主体看,各级各类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民合作组织、企业、社会团体等都是农民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从职业教育的对象看,虽都是农民,但现在出现几种人,一是传统农民,二是在农村搞生产和经营的人,三是离开农村进城工作的人。办学主体和教育对象的多元性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目标等必然呈现出多元性。第三,多层次。在总体需求上不仅包括一、二、三产业,而且涉及管理、经营、生态等各个方面,同时这种需求具有不同水平的层次性特征,既有一般水平的教育需求,也有对较高层次的技术、专业知识的需求。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灵活多样。

二、构建多元化农民职业教育模式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支持农民职业教育的政策,在教育、农业、劳动、财政、科技、扶贫等部门的主导和推动下,农村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培训形式、内容也日渐丰富。但从全社会看,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农民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和支持体系仍很不完善,多元化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尚未形成,农民职业培训的质量不高,农民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1.加快立法,推动农民职业教育法制化。现代农民职业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并给予法律上的足够保障。目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法规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农村(农民)职业教育问题,但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农民职业教育法。相关立法的缺失,使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农民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明确农民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的地位及其作用,明确国家、教学主体、农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关系,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首先,政府要转变角色,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由管制到管理向服务转变,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和WTO的农业方面的国际规则,更多地考虑宏观指导、长远规划和基础建设。其次,要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改革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设一个专门机构全权负责,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这样既能充分集中资源,又可避免各部门因职能重复、各自为政而出现的见利上、见事躲的乱象,实现对农民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最后,要改革各部门及基层领导业绩评价体系,把当地农民职业教育水平作为重要指标之一,加强监督检查,从而确保农民职业教育落到实处。 3.以农村义务教育为基础,构建科学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农民职业教育往往要求受训者具备一定的入门知识,否则会影响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因而,义务教育是农民职业教育的基础,必须抓好夯实。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主要从教育目标、办学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效果评价等五个方面着手构建。从教育目标看,总体目标就是要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具体目标则依教育的各个方面确定:不同的办学主体可以开展学历教育、农民培训、农业推广三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针对不同水平的教育对象可分为初、中、高三个目标层次;因教育内容的差异农民职业教育又涵盖农业职业教育和非农职业教育两类。农民职业教育由大学(包括农民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民合作组织及企业、社会团体负责实施。各类办学主体的定位和目标各不相同。大学主要负责学历教育,侧重提供较高层次的全面的教育,为农村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农村带头人;农业科研院所以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推广为主,主要面向农村企业、骨干农户和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组织以宣传农业法律、政策、知识,传授、交流应用技术和管理、经营经验为主,为全体农民服务;企业和社会团体则根据市场需求投资办学或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及推广农产品等。这些办学主体相互补充、竞争共存,可以提供多层次、多方向、多目标的教育与培训。各类办学主体提供的教学内容必须是科学的、实用的,要符合农民的特点和需求。这样,高、中、初三个教育层次相互衔接,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互补充,分工相对明确、层次较为分明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能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为了评价职业教育的效果,需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并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对先进的受教育者给予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非物质奖励。待时机成熟后一些农业项目要依法设定门槛,建立证书准入制度,从而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的制度性导向。对办学主体要建立等级评估制度,根据农民职业教育办学的各项软硬件指标及学员的评价,各级政府教育、农业主管部门对合格的办学主体给予适当奖励和支持,优秀的可提升等级,加大支持力度。实践证明,只有严格把关,宽进严出,低进高出,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使农民职业教育不断上新台阶。 4.加大投入,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众所周知,农民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需要更多的资金。受重视程度不够、整体财力有限及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投入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民职业教育的地位及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尤其要加大面向农村学生和涉农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实行免费的农民职业教育,让更多的农民及其子女不仅愿意学习,而且能学得起。此外,要逐步改变国家单一投资的模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宽经费供给渠道。这样既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又能为我国农民培训的发展筹措充足的经费。政府应为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投资氛围,采取激励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在审批、税收、财政补贴、信贷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农民职业教育领域,最终形成政府部门、社会资本、企业和农民都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从而为农民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民职业教育模式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大力支持。随着各方面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会日益成熟,其作用与贡献也会日益显现出来。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