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素质教育与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徐兰  2007-01-17

摘要大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视大学数学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其对学生的引导、示范和感情作用,进行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1大学数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素质教育,主要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知识的载体,对学生实施能动的心理和智能的引导。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充分利用青年学子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增才干的独特阶段以及高校多学科、相对远离物欲与功利的独特场所,让青年学生“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之中》将上述四方面学习称作“教育的四大支柱”,重申“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这一教育的基本原则,使大学阶段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真正价值与时代意义。

2大学数学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的应用能力。教师的职责应当是突出教学而不是教书。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的能力当中的最高层次。素质教育应以素质培养为本,而素质培养又当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要旨。教育学认为,学生无所谓“好”与“坏”。其差别只是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是培养高水平创造型人才的途径之一。从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青年是智能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高峰期。高度的思维能力水平依赖于个体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坚定的目的性等等条件。而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这些条件。大学期间,正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关键时刻。教学首先是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记忆,但记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的知识经过思维的加工,予以改进、扩充,并与原有知识进行重构,即实现知识的迁移,方能为其所用,以解决新的问题。否则,单纯依靠记忆只能使所学得的知识僵化,于应用毫无帮助。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乃至科研能力应是当前教学所追求的更高目标。

2.1引导作用

作为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应该而且可以在指点学生把握全局、了解整体构架、掌握基本思路方面做足文章,这就是引导作用的第一个方面。引导作用的第二方面,表现为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即通常所说的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所以重要,有两个基本理由:一是学生是否会学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终因素,因此,仅从当前教学效果考虑,教师就必须在学习方法上注意给学生以适当的建议。二是学生学会学习对于学生有长远的影响,否则当他们走出学校大门后,往往难以适应当今的学习化社会,难以在新的工作环境或任务面前有独立见解,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作用的第三个方面,表现为合理安排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与训练量。引导作用的第四个方面,表现为提出思考,学习一门数学课程,需要主动思考问题、思考概念之间的关联、定理之间的关联、方法之间的关联;思考不同方法之间的异同、强弱;思考所讨论的课题中遗留的未解决问题,这个思考对于低年级大学生往往感到比较陌生,不太注意或者不会注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提出思考、组织讨论。

2.2示范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学生将以听、看、讲、写四种方式学习,随着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化而交替使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四种方式向学生呈示教学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示范作用。第一,表现在教师的讲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听而接受相应的信息。第二,表现在教师的写,即板书,学生由阅读书本转为看黑板上的板书内容,因此教师的板书既不应该成为书本搬家,又要体现教材的核心部分,突出重点和难点。第三,表现在教师的提问,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而解读信息,实施对信息的加工,进而加深对信息的理解,这是学生看书自学所缺乏的过程。教师的提问应该是精心准备的,紧扣讲授内容的重点及学生最容易混淆、模糊的环节,提问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问题的水平与清晰度,对于大学生,提问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问题的表述应该结构简单、内容具体,问题明确。第四,表现在学生的课堂练习,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强调学生的课堂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指定的练习,是解读信息、掌握概念、定理、法则及演算基本功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在讲授某个求解方法或运算法则后,都应该让学生及时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基本练习,初步体会该法则的用法,练习应该经过挑选,具有代表性,体现基本要求,不宜过难,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练习,经历运用法则解题的全过程,并且有了成功或失误的经验,才能对所学的内容有真切的理解,课后再安排一些巩固练习、提高性练习,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3感情作用

感情指一切态度体验(如情绪、感受、价值观等等),通常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无非是说兴趣对学习的成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自己对数学的感情,充分地表现出自己对数学的评价、认识和追求,以此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评价程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这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情”作用。“感情”作用首先表现在教师对相应数学学科的评价说明(即态度或价值观),这种说明应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其次,表现在教师讲课中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与热忱,即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尤其是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关心学生的进步,注意发掘他们的成长点,给予适当的鼓励;注意发现他们在理解上的错误,给予明确的纠正;既满怀热情又严格要求,那么,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会很快地进入良好状态,增强信心。第三,表现在教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情投入,教师站在讲台上,充满激情,全身心地融入所进行的讲授,不是一种应付式的照本宣科,而是一种探讨问题,追求真知的态度,讲述中随着问题的深入解决迸发生出内心的感慨和由衷的喜悦。教师的这些状态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时,学生对听课不再感到枯燥无味,而是感觉得到一种享受,一起体会数学的魅力、逻辑的力量,人类智慧的成果。一旦形成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学生就会具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很强的进取精神和拼搏精神,勇于战胜困难,克服自身的弱点,扭转原有数学基础较弱的劣势,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3加强素质教育、改革大学数学教学的措施

3.1大力提倡大学数学的多层次教学法,因材施教

大学的数学教学活动受时间、地点的影响,师生间接触少、了解少,因此在一个教学班级上搞多层次教学法是有困难的,故通常按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分类设置课程,在同一类中又分文、理、工科。还应注意根据一些特殊专业来合理分类、分配课时,以达到因材施教之目的。

3.2利用先进教学手段,开设多门类选修课程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数学选修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硬件条件。其特点是单位课时内涵盖信息量大,自然压缩了课时;编排自由,可做成适应各种层次学生使用的电子教案。比如:模糊数学本是工科研究生的选修课,原来选修学习的人数很少,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及自动控制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模糊数学方法应用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因此,该课程成为某些专业的必修课,甚至一些专业的本科生也开始增设这门课程。若将其开设成网上课程,将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产生重大而积极的作用,更多的人的数学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数学模型课程帮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各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数学实验课程更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动脑、创新能力为前提,让学生学会借助软件平台,验证、应用并发现数学规律,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些选修课的开设,形成数学教学的新特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

3.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素质教育教学奠定基础

打破教师“注入式”教学观念,营造一种互动的、无权威性的教学环境。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师生的相互尊重和对待知识的平等接纳。教师应尽力营造适宜的数学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传授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掌握数学的定义、定理和相关的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和思考,发现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出自己的见解。

3.4选择教材,作好素质教育的知识准备

认真把握教材选择,主辅教材有机结合。“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的问世和投入使用,为大学数学的教学带来了蓬勃生机。新的教材立意新、起点高,语言叙述简洁,内容编排现代,习题选择靠近实际,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但盲目地使用教材,仅仅依托所用教材授课是远远不够的。部分教材编写不免仓促,有些内容和习题的编排和次序欠妥。例如,微积分部分过于表面化、形式化,基本训练不够,影响到微积分思想的理解和作为数学工具的实用性。概率统计部分(经济类)有部分习题安排次序超前。因此,课程安排上应给予大学数学课充分的时间。教材选择上教师应认真把握。以新教材为主导,准确体会新教材的思想。以其它教材为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专业对数学的特殊要求,进行必要的内容调整和分层次教学。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赵甲明.论寓德育于科学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2)

3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马德炎.谈创新与大学数学教学[J].大学数学,2003(1)

5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