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优化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刘相华,马琼  2021-06-21

摘要: 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摆脱困惑,走出误区;牢记使命,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重点论述了现阶段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理解、表达、思维和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 优化;核心素养;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笔者在本文中重点论述了现阶段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理解、表达、思维和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一、牢记使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改革更需要一流的教师参与,有一流的教材支撑,进行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因此,优化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迫在眉睫。

认识语文素养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崔峦先生是这样论述:“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素养的形成过程,主要是习得的过程,习得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具备。”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了质的飞跃。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传承民族文化,注重语言的准确、鲜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几者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新课程标准颁布六年,与之配套的新教材,才在一年级开始实行。大多数教师都是用新理念教学老版本教材,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高大上,而且更便于操作,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提出,我们的语文教学体系日臻完善。语文教学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向,是让我们的教学更加扎实有效。当然,要快速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首先得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观、质量观的需求,核心素养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轻重不分,陈先云理事长明确指出:“语文的核心素养是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的审美能力。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而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是在培养、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一系列可迁移的、功能多向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应在义务教育结束时得以具备,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求学、就业、生活等方方面面。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和写作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不断熏陶和积累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开展自主阅读,在自由写作、自信表达的综合训练中让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充分发展。

1.打基础、明方向、抓关键,优化教学设计。(1)注重取舍整合,确立明确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高效的课堂教学从目标设计开始。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上。因此,教学要从实现“三维一体”的整体目标出发,对目标因素优化整合,突出核心目标。

(2)认真分析学情,把握真实状态。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专注学生的“学”,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实现其主动发展。学情分析结果作为设计教学、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石,做到“教学预设由学情开始,教学过程以学情展开,教学反思从学情切入。”

( 3)有效解读文本,切实用好文本。怎样有效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必须熟悉整套教材,从宏观上把握;必须反复研读文本,把握文本的内涵要旨;必须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格局去解剖文本,既能深入文本感知具体内容,理解语言要素,又能跳出文本,进行整体设计;必须明了文本中有什么或缺什么,以便有针对性的拓展延伸。在语文教学更要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品出意蕴,读“深”意;抓住文本的矛盾点,追根溯源,探“清”因果;抓住文本的精彩点,品味欣赏,究“妙”味;抓住文本的的含蓄点,由表及里,寻“真”意。还要以读者的身份初读,达到从“有疑”到“无疑”;以作者的身份去体察研读,达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有悟”的程度;以学生的身份再读,达到从“有悟”到“有用”的境界。只有这样有效解读文本,才能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教师在确立目标、分析学情、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构思教学展开的基本环节,以层层推进教学、有效达到目标。

2.读经典、学美文,优化教学内容。我们成人中的儿童形象:首先就是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社会中的人,需要养成人格之独立的必备品格;要懂得保护和尊重儿童的童年价值,尊重儿童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引导他们掌握一生所需的关键能力。

(1)孩子刚入学开始就“海量识字,大量阅读”。在一年级学写偏旁、部件,我们一笔一划地指导书写,重点讲解难写字。腾出时间在课内阅读,海量识字,使识字与阅读融为一体,事半功倍。一年级学生只读熟短文简单理解内容,认读生字、词语,读通句子、段落。通过小老师领读,分组读,齐读,积累背诵优美语句。等到了中高年级才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谈想法,直到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题。(2)低中年级多开展绘本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 作学习,还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更要有批判性、创造看图画,猜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并鼓励相互交流。

(3)中高诵读经典,传承中华民族精髓。六到十二岁是儿童最关键的时段,记忆一些永恒的经典作品,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极其重大的作用。而诵读经典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最简洁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始终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原则,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文,熟读成诵。如:一至六年级精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孝经》《增广贤文》的名句或段落,循序渐进地加进内容,增加难度,既培养做人做事之道理,又根据年龄差异梯度安排学习内容。

3.借助多媒体,优化学习策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学生生活,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也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互联网,不仅让学生能读到心仪的电子书,而且能更快地和人沟通。多媒体教学更能优化教学流程,以层层推进教学达成目标。内容上跨学科、跨年段、跨领域的教学颠覆了传统观念,教学流程的设计,要注重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不同课型和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课文的教学整合,努力使教学设计更切合教学实际,更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在教学整合中,一要根据对文本的微观细读和宏观把握,根据文体的特点,从整体上来谋划教学思路,为教学寻找到一个有效支点;二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要,依据不同体裁文本的性质和任务,既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又要注重指导性、操作性。

主题统领:单篇经典教学、群文教学、整本书教学、主题实践活动。主题性综合实践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是大语文理念的教学,学习材料是广泛、多样、丰富多彩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指导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

4.优化教学环节,讲在生长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看到《长城》图片,老师感慨地说:“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这一环节,老师不只是在教朗读,也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爱国情怀。反复朗读,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从古代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体会到学生对他们的敬佩,进而体会到为中国的劳动人民而感到骄傲、自豪。语文课就是抓住亮点,滋润孩子们的心灵。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全体学生,讲究实效,让学生全面发展。以精准、直接讲解为途径,通过定型的套路,揭示知识的结构、特征以及内在逻辑,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如《西湖的绿》教学不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画西湖,唱关于西湖的歌。这不是高度综合,而是在边际没有体现核心素养。一节高质量的语文课既要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也要有合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是否提高。我们设计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实在有趣的语文课堂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

5.优化学生作业,练在核心处。人教社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六十多年沉淀,又经过无数编辑精心挑选,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是经典。教师要利用好教材,深入挖掘读写结合点,在语文课堂要尽量让学生感悟到教材中的写作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1)突出关键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例如《窃读记》这一课,作者的心理描写是非常传神的。教学时不能放过既能表达情感又丰富了写作训练的好机会。教学时需要设置一种情境,让学生再现“生活”,真实表达,在写作中用上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

(2)从重点句开始。如《匆匆》结尾有一个问号,对于这个问号千万不能轻易放过,因为这些看似“疑惑”之处,实际上存在着极其丰富的答案。抓住这个符号,让学生来当小作家,充分感悟,了解时间的可贵,让学生有感而作,写感受,又深化了主题。

(3)多仿写精彩片段。如教学《有的人》排比句式的诗歌表达形式已经在心中生了根,学生的想象力就来了,作文就有话可说。

(4)开展丰富多彩的口头表达训练“我是导游”等职业体验,情境小作文写作,依据原文进行创生的续写、改写、拓展、补白……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帮助。

6..优化教学评价,让真善美在课堂落脚。“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心灵的触觉伸向时代生活各领域,伸进源头活水,引导学生动态、开放、发展性地阅读欣赏美文。如一首《乡愁》孩子读、成人读,都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和评价,这是一个由浅到深、由单纯到丰富、由轻薄到厚重的修正补充,变化发展过程,而这正是丰富情感健全人性的过程。我们在评价学生时更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的品质,让真善美在课堂落脚,在学生心中生根。学生在大量阅读美文,收看影视,捕捉信息,感受生活的同时,也培养审美情趣;并能使用幽默、富有生活气息的新词有个性地参与讨论交流,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敢于质疑,勇于提出不同于书本、教师、同伴的观点,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在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中,挥洒才情,舒展灵性,培养富有个性的审美品质和创造能力。

[1]语文课程标准2012,01:01-34。

[2]刘仁增以语言应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语文建设》, 2010(2):10-10。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