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佚名 2015-10-07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呈上升趋势,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新兴产业的最大瓶颈。研究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的现状、需求及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现状,对策 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而掌握核心技术的主体无疑是“人”,是能够将核心技术掌握并加以应用的应用型人才。总体上看,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较快,但还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因素,适用产业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一些深层次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和完善。 一、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应用型人才队伍现状 (一)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术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词汇,多出现在政府文件和政策研究报告中。定义为“伴随信息、生物、纳米、新能源、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技术的进步而涌现出的一系列新兴的产业部门”。从字面看,显然是指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的“交集”。[2] 国家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3]。河北省提出了“从十二五末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增长25%以上”[4]的目标。从调研数据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拉动河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并且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河北省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动力无疑是源自战略性新兴产业。 5月31日,河北省政府第8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河北省2011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安排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经济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重点,推进实施八大工程,围绕实施“一圈一带一区一批”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聚集发展,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链条长、拉动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新增长极。 (二)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队伍培养现状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河北省各类人才总量不足,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于周边省市,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新兴产业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短缺。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东部沿海的11个省份人才竞争力排名中,河北省仅排在第8位,与发达省市相比,吸纳人才的载体功能弱,在区域发展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人才配置不尽合理,真正在一线从事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的仅为19%左右。 为了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河北省政府有关部门及各地市不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和政策支持: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鼓励大专院校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本科专业;保定市财政2011年安排500万元,重点扶持企业和大专院校创新能力建设、关键领域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和高端人才引进;廊坊市编制了《廊坊市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成为引领信息产业发展的“路线图”等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知识密集度高,单靠河北省自有人才及科技力量很难实现突破。借力京津成为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的重要举措。京津冀已于2011年6月联合发布《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宣言》,设立“京津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目标是把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具示范性的区域化人才发展实验区。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处于盘旋上升期,尤其在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核心技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除极少数大型企业的某些成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外,绝大多数高技术企业规模偏小,这一切都与应用型人才的缺乏有着密切联系。 二、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以装备制造、钢铁、石化、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以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为主体,现代农业占居第一产业主导地位的基本构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的作用不可小觑。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该校目前与本省11个市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4个校企合作项目入选河北省自主创新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该校工科类学科专业与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贴近度高、支撑力强,优势学科覆盖面广、层次高,与省内企业合作紧密。 从目前的应用型人才队伍来看,河北省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急需发展的社会各领域,人才支撑不足、特别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河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据悉,2011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为72.3%,河北省超过了70%。随着高教规模的扩大,本科教育已从学术型精英教育走向应用型大众教育。如果仍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显然脱离了社会需要,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出现企业需要的人才短缺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局面。重新审视并树立教育的质量观、类型观及办学观,使每类院校都能合理定位,才能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培养出兼具学术、应用及技能的人才。 (二)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培养目标过于笼统和趋同,课程结构和内容遵循传统的学科导向,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评价以考试为主,制度不够灵活,特别是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制度和评价相互脱节的问题。要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制度入手,努力探索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以从根本上改变本科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结构不平衡 当前省内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的专业缺、结构差,企业因人才严重短缺导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不完善,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的前瞻性技术储备,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突出。目前国内产业均面临此类困境。例如我国废旧家电再生利用企业、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企业等六大再生资源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千多家,一般企业2.6万多家。但科技会计师和人员学历层次明显偏低,无法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 (四)大量“红黄牌”专业亟待调整 河北省高校55万在校本科生中,就读于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红牌”专业和失业量相对较大、就业率走低且薪资较低的“黄牌”专业的超过30万人。教育部于今年2月启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并在7月初公布了140个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的名单,河北省2所高校即石家庄铁道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获准开设功能材料新兴专业。 三、河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设想 为了使新能源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势在必行。具体操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制度建设方面: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开发规划》,对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前景,特别是适合大学生就业的中高端岗位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既为制定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政策提供依据,优化人才环境和就业环境,也为高校服务社会发展调整办学结构提供明确指南。 (二)高等教育改革方面: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建立新的教育体系,进行生产类专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研究,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应用性人才培养层次明显高移[3]。河北省有关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根据国家发布新兴产业专业目录,积极申报相关专业,做好统筹规划,超前布局培养方向,合理设计培养课程,形成统筹的培养体系,开通高校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的通道,适应社会需要,开设相关紧缺专业,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人才,为本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三)校企合作方面: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和引导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河北省有不少民办高校,职业教育资源丰富,但多为传统行业,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应积极围绕本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定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目前省内已有成功的先例,如保定市成立国内首家风电叶片研发中心,并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建立国内首个可再生能源学院;邢台市宁晋县晶龙集团得到河北工业大学的技术支持,始终处于单晶硅行业领先水平[5];该校能源学科、管理学科分别与曹妃甸工业园区成立了新能源与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规划与现代物流技术研究中心。省内其他骨干大学也在各自的优势学科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教学体系构建方面:高等学校需要通过特定的办学特色和定位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创新性人才众多的需求类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应用型人才主要是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人才,相对技能型人才而言,应当具有更宽厚的知识,更强的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更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相对学术型人才而言,具有更快的上手能力,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则需要有应用型学科专业的支持。在学科专业调整中,所有的地方本科院校都需要以应用为本,调整好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实力。[6] (五)环境方面: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应用实践型人才成长和自由流动的良好环境。落实和完善本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应用实践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应用实践型人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创业舞台和发展空间。 (六)激励机制方面:制定长期的吸引人才、激励创新、鼓励创业的激励机制。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对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重大科技成果给予重奖。积极引进国外的高级人才,通过帮、扶、带的方式,快速提高河北省应用型人才素质,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经验。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国内外发展的战略和实践表明创新创业型、应用实践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所在,也是我国最可倚重的战略性资源。切实改变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研、生产、服务等方面相互割裂的现状,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既有利于发挥河北省高校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部分成果,项目编号HB11YJ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