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信息素养教育的高校文献检索课改革
徐翠艳 唐玲 2012-12-27
【论文关键词】信息素养文献检索课改革
【论文摘 要】高校文献检索课是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是高校文献检索课的主要目的。本文探讨了在当今的新形势下,当前文献检索课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对应的改革措施。 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在呼吁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信息素养,促进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而文献检索课教学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它为我国全面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部教高[2002]3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第3条在主要任务中着重要求“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并在第4章中再一次要求“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以及其他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在当今的新形势下,加强文献检索课改革、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情报界探索的热点之一。 1.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的关系 1.1 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信息素养概念源自图书馆素质和文献检索技能。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一词。此后几十年里,随着对信息概念的不断深入人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对其进行了多方演绎,如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会议曾将其界定为四项能力:确认、评估、查询和使用(to identify,toevaluate,to locate,and to use);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的定义是: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教师学习的9大标准,它包含了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从上可见,信息素养已经从传统的信息检索、存储的基本含义上升为一个涵盖广泛的综合性概念。[1]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内涵是认识到准确和完整的信息、认识到信息需求及问题之所在、制订信息检索策略、掌握信息检索技术、评价信息并根据实际用途组织信息、将新信息融入个体现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从批判与创新的技术角度有效地使用信息。 国外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掀起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热潮,美国图书馆协会于2000年编制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近年来也逐步受到重视,200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第3条明确规定,当前高等学校图书馆5项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这是我国首次在政府文件中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作出明确规定。[2]随着信息素养教育的兴起,也开展了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研究。 1.2 文献检索课 我国的文献检索课来源于国外的用户教育。用户教育是图书情报部门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图书馆的用户进行有关利用图书馆与情报机构的方法和技能的教育。用户教育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20年,当时第一篇有关用户教育的文章产生。1960年用户教育正式实施,首先出现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美、英,以后发展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70年代丹麦、挪威和瑞士发展起来,80年代其他欧洲、亚洲国家也相继开设用户教育课程。[3] 自1984年以来,我国的文献检索课已经有28年的历史。198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84)教高一字004号],1985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的通知[(85)教高一司字065号],要求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我国高校便开展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 1.3 文献检索课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文献检索课是通过讲授有关的检索知识和相关的检索工具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从浩瀚的文献信息中找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情报信息的课程。其检索本身就涉及了对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检索结果的搜集、整理、筛选、判断、组合等一系列的智力活动,与信息素养内涵有着极大的重合。因此,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信息检索课两者之间极高的相关性为文献信息检索课找到了突破口,使文献信息检索课成为了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的一门课程,成为信息素养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信息素养教育也成为文献检索课的最终目的。文献检索课对于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并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当前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存在的弊端 2.1 高校领导意识淡薄,相关部门不重视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文献检索课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相比较专业课而言,文献检索课并没有被放到一个它应该有的高度。大多数高校都把文献检索课列为选修课并且课时较少、学分较低;文献检索课教师也没有享受到与专业教师相同的待遇,没有将文献检索课教师归属为教师编制;很少考虑引进专业完善、知识结构合理的文献检索课教师人才等等。 2.2 时间安排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完善 目前,为了响应教育部开设文献检索课的号召,有的高校只是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或者只是在大一开设该课程,有的高校只对毕业生指导毕业文论时开设,而在其他时间其他年级则取消了,更别说在同样需要该课程的研究生阶段了。 另外,文献检索课相较于其他课程,学时少是普遍现象。有的高校把讲授时间压缩的很短,教学总学时一般在20学时左右;有的高校只是在某些专业开设,而其他同样需要该课程的专业则没有开设。 2.3 师资队伍不雄厚,教学内容与专业相脱离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一支专业的、固定的文献检索课教师队伍。大多数是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兼任的,并且可能因为工作需要随时更换。熟悉图书馆信息资源、能够熟练使用检索工具、迅速准确的检索到所需信息是他们的强项,但无论从知识结构、工作时间、教育教学技能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缺憾,严重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长期以来,文献检索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完全脱节。各专业的文献检索课大多采用同一本文献检索通用教材,教材里列举的检索工具或者参考工具书大多数是通用的,专业性不强学生很少了解或者运用;另外授课教师多为图书馆工作人员,他们不懂或很少懂专业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与专业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激发学生的专业信息需求,授课内容显得抽象、枯燥、空洞,学生很难理解,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3.高校文献检索课的改革措施 3.1 强化高校领导意识,加强相关部门重视 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文献检索课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把文献检索课和其他专业课同等对待,比如让文献检索课教师参加全校的教师技能大赛或者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把文献检索课教师划归教师编制,各学院为该课程提供必要的上课条件,教务处增加该课程的学分、学时等等;并加强本学科的课程建设,加快学术交流,以尽快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统一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体系。 3.2 合理安排课时,完善课程设置 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上课时间应该贯穿一学期的始末,应该有足够多的学时。另外,各高校应将文献检索课向大学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开设,即进行“全程式”的教育。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层次以及研究能力,有针对性的授课。如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以及信息接受意识;对二或三年级的学生,可以以学科为主讲授专业检索工具的使用和检索策略;对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的教授,应依其研究课题、毕业论文设计所需,侧重专业信息的收集、利用、评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独立或合作承担并完成研究课题。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起来 一支强大的、知识结构完善的、专业知识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各高校应加强文献检索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该课程所需要的各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并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和学术交流。可以由专业课教师和图书馆员工共同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共同授课相互协作完成教学任务。 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开展专业文献检索课。在授课内容中旁征博引的用中学生所需的工具书、数据库等加以说明,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西北师大化工学院在本科班中开设了化学化工文献信息检索课,由于结合专业和社会需要的热点课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术资源,让学生进行印刷型和在线的文献信息检索,如水的净化和污水处理、绿色化学、纳米材料、温室效应等课题,学生通过课题检索,不仅学到了信息检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学到了化学专业的新的知识和信息,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好评。[4] 4.结语 高校文献检索课是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是高校文献检索课的主要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提高文献检索课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为我国将来的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检索课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可能都会存在一定的弊端。此时,相关部门和领导应该重视该课程,加强其课程建设,使其能够跟上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步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