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内部审计助推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考

佚名  2012-12-03

[摘要]后勤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高校后勤审计通过发挥经济监督、管理控制、决策服务等职能来实现组织增值、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但高校后勤审计具有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审计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审计基础薄弱、审计成效的局限性等特点,因此应通过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拓展审计服务内容、健全后勤财务核算体系、构建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提高审计质量等路径来提升内部审计对高校后勤改革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高校后勤改革;高校后勤审计;后勤工作社会化;审计评价;审计质量;财务核算;组织增值;论文下载

我国高校1999年开始推行后勤改革,其基本方向是“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十多年来,高校后勤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勤保障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要真正实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在高校后勤改革的运行和推进过程中,作为内部治理手段之一的内部审计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与资源利用有关的高校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审查、确认、评价和咨询活动,旨在促进和完善高校的管理控制、风险防范、效益创造,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后勤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主要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后勤的财务收支、内部控制、经济责任和绩效等进行的审计[1]。 一、文献回顾 作为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制衡机制,内部审计在促进公司治理改进和完善方面负有重要使命[2]。现代内部审计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1941年维克托·布林克出版了第一部内部审计著作———《内部审计:性质、职能和程序方法》。布林克认为,内部审计是经营管理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并没有完全脱离过去的财务审计,内部审计是作为检查和分析会计信息的一种特别手段和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王光远对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演变做了全面的梳理,他认为,早期的内部审计理论基础源于两权分离下的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最初在财务领域开展的内部审计主要是监督、鉴证受托财务责任,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随着时代的变迁,20世纪70年代,内部审计由狭义的财务审计逐步扩展为包括财务事项和非财务事项在内的管理审计。内部审计除具有传统的防弊功能外,其积极的兴利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运而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主要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并进行全面评价,通过对企业所处环境、所处地域、管理层诚信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的评价,进而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估,并制定措施加以控制。这样,内部审计既能有效地监督管理层的经营活动,也能在监督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向管理层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风险[37]。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99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定义中提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其中“价值增值”(Valueadded)是首次被提出来的。 学者们普遍认为,与IIA在1990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相比,内部审计的目的由“监督和评价”变为“增值和改善”,其中增值是核心,这反映了国际内部审计实务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传统的内部审计不同,作为企业管理过程的一部分,增值型内部审计活动虽然不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但它可以通过保护企业资产、减少组织风险、降低自身审计成本、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增加组织获利机会等活动来实现为组织增值的目标[47]。 关于高校内部审计的文献也是层出不穷。郑婕慧认为,在高校经济活动逐步走向市场机制的转型时期,部分高校中出现了违规和腐败现象,这对高校的声誉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和威胁,因此,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和定位内部审计工作。然而,内部审计在高校中的地位不超脱,无法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同时,从事高校内部审计的人员不足、综合素质不高、技术落后,经济责任审计因缺乏审计评价标准而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基建修缮工程跟踪审计未全面开展且仍存在造价失控等问题[8]。王颖认为,解决高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根本是在契约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全新的内部审计运行模式,从体制和机制方面改革不利于内部审计发展的诸多因素,优化高校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建立高校校长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体制,并在审计委员会下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以便于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开展工作[9]。代莎从基建审计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一个高校基建风险模型,她认为,基建审计具有所涉金额大、专业性强、影响范围广、审计周期长等特点,这使得基建审计成为高校审计的风险高发项目[10]。 综上所述,大量文献从高校内部审计的理论或实践角度揭示了高校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但专门对高校后勤审计进行研究的文献却不多。本文通过分析内部审计对高校后勤治理的作用以及高校后勤审计的特殊性,提出了内部审计助推高校后勤改革的路径。 二、内部审计对高校后勤治理的作用 在我国高校,后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不仅拥有的人员多、业务种类繁杂,而且资金占用和消耗往往十分巨大。后勤系统能否高效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甚至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手段,内部审计在高校后勤的运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有利于促进后勤运行的规范化 高校办学离不开后勤系统的保障,而后勤系统支出庞大,一所万人规模的高校,其后勤系统每年的资金投入往往动辄数千万元。财务信息失真往往是后勤运行治理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后勤经营活动是否规范决定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和有效率,而开展后勤审计可以对后勤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后勤审计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依据,按照审计工作规范对后勤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衡量其所进行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有效以及有无违纪行为、损失浪费行为等,从而有利于督促高校后勤系统遵守财务纪律,改进经营管理,节约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提高后勤系统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从这个角度看,后勤审计对后勤运营监督的重点包括:检查后勤各项业务和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检查后勤各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检查反映后勤经济活动材料的真实性等。 (二)内部审计的决策服务职能有利于推进后勤管理的精细化 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学校管理层可能更重视宏观管理,有可能忽略过于细微的环节,而后勤系统的内容庞杂、工作覆盖面大,很多地方都需要注重细节管理,这些细微地方存在的问题有可能导致重大风险,因此,需要一个部门以客观中立的立场提供角度全面、观点可靠的信息,为学校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后勤审计恰好能通过发挥决策服务职能使学校管理层更加全面、准确、客观、及时地了解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后勤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后勤系统的组织增值。 (三)内部审计的管理控制职能有利于促进后勤机制创新 有效发挥管理控制职能是高校后勤审计的重中之重。这里的管理控制职能有别于管理职能,并不是内部审计人员去参与管理后勤工作,而是通过检查、评价、咨询等方法协助管理者了解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推动管理机制创新与制度完善。对后勤实体的管理控制可以涉及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具体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效果、基建管理、资产管理、后勤服务等等,如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是否采用正确的标准去评价后勤管理计划及计划的执行过程;后勤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能否保障计划的正常运行;是否将计划执行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管理者,以便管理者进行决策等。随着高校后勤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充分发挥后勤审计的管理控制功能有利于加强后勤系统的内部控制,推进后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有利于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平顺过渡。 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后勤审计的功能不仅是监督鉴证、查错防弊的需要,也是后勤系统组织增值的需要。加强后勤审计有利于加快后勤改革,并能为后勤社会化提供保障,但综观目前高校的现状,诸多因素制约了后勤审计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三、高校后勤审计的特殊性 在高校后勤审计中,审计主体是高校的内审部门,而审计客体则是与高校整个后勤系统相关的所有机构、活动和业务。与其他审计工作相比,后勤审计有其独特性。 (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风险决定了加强后勤审计的迫切性 我国高校都是由国家出资创办的公益性组织。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经费、人员与高校剥离,而后勤资产仍然归高校所有。不论是“小机关、大实体”模式、“小机关、多实体”模式,还是通过吸引社会资源将后勤资产以租金形式承包或托管给承包公司模式,高校后勤服务公司或集团并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这就存在作为高校后勤归口管理的行政部门与实体(后勤服务公司和后勤集团)共同管理的情况,结果造成投资者和经营者权属范围不稳定、相互之间职能交叠、职责定位不清晰,“实体”经营者与“小机关”管理者之间矛盾不断,使得后勤实体很难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来运营。由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与经营实体之间的关系不明朗,因此很难形成有效的监管、控制制度,从而造成监管难度大、财务漏洞多、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大等现象,这是后勤财务核算和后勤审计中难以回避的问题,也是后勤审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在。 与此同时,不少高校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后勤审计往往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一些高校的后勤负责人没有认识到后勤审计在促进后勤管理和改革方面的积极作用,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找茬”,对内部审计的“风险识别”、“管理控制”、“组织增值”等职能缺乏认同,因而对内部审计人员产生防范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向学校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经济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高校后勤行业跨度大的特点决定了后勤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后勤系统具有涉及行业面广、规范化程度低等特点。为充分保障高校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后勤往往涉及多个行业,通常包括饮食服务、宿舍管理、校园物业、运输服务、医疗保健等。整个后勤系统就是由多个不同实体组成的一个小社会,其行业跨度非常大,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同时,与外部的服务性企业相比,高校后勤管理规范化程度还比较低,而且对这种不同的后勤行业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后勤服务标准,对后勤管理要达到的程度、服务水平、采取的管理模式、执行的规章制度等等都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后勤工作往往只是维持现有状况。另外,高校后勤部门摊子大、环节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后勤审计的复杂性。总之,高校后勤运行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后勤审计的复杂性。因此,审计必须根据各实体的经营特点、性质、服务对象等因素的不同来分门别类地选择审计方法。 (三)高校后勤服务准公共物品的特点决定了后勤审计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高校后勤工作按其服务内容与所形成的经济效益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项目:保障性服务项目、经营性服务项目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经营(或半保障)服务项目[11]。由此可见,高校后勤服务不同于社会上的一般服务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去运行。比如,政府和高校对学生食堂的经营实行免税政策,学生食堂的建设主要靠政府投入,学生食堂用房实行零租赁,水、电、气收费执行居民价格等,这些优惠政策最终体现在学生食堂饭菜价格上,也就是说,学生食堂的饭菜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市场价格,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当然,高校后勤(如学生食堂)的经营者不能没有利润,因为没有利润就没有主体来经营。后勤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发挥市场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经营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以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对后勤系统效益性的考核,这既是学校管理层基于管理效率的要求,也是后勤实行社会化、企业化改革后追求自身利润的客观需求。 高校后勤公益性与效益性的双重特点对高校后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后勤经营者要融入市场,通过竞争在市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以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高校后勤要提供保障性服务,保障社会效益和体现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后勤审计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评价时就会面临公益性与效益性的两难选择。加之目前既缺乏一套正式准则对高校后勤经营绩效评价指标加以界定,也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予以参考,因此高校后勤绩效审计工作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此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职能决定了审计评价标准的多元性。高校后勤并不仅仅是通过为广大师生提供保障性服务来满足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运行,育人功能也是高校后勤改革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因此,在对高校后勤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主管部门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企业的审计评价标准,必须在充分考虑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职能的特殊性情况下进行综合权衡。 (四)高校后勤财务核算与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决定了后勤审计基础的薄弱 自高校后勤改革以来,产权关系的不明晰使得后勤财务核算与管理兼具事业单位财务与企业单位财务的双重性质,但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这给高校后勤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带来了巨大困扰,从而使得后勤审计无据可依。就高校后勤财务核算审计来讲,如果没有适合高校后勤的财务核算体系、制度作为依托,就无法对添加会计科目的核算做出判断,因此审计评价便无从谈起。比如,在会计科目设置方面,既有对学校拨入经费及其支出的核算,也有对企业单位的经营收支的核算;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高校后勤既有用学校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也有在高校后勤改革后用自有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还有高校、后勤共同购置的固定资产,在对不同来源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时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在财务支出方面,高校后勤有些部门(如车队)既有学校拨款收入,又有对校内外的经营服务收入,这两部分收入在用于车队的支出方面如何进行合理、准确地区分是高校后勤面临的一个难题,一方面,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加大学校拨款部分的支出;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由于核算方面的原因难以准确划分。 (五)高校内部审计力量不足决定了后勤审计成效的局限性 高校后勤审计工作具有任务多、难度大、风险点多等方面的特点,这使得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力量明显不足。据调查,目前只有3%的高校设有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其中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有3人以下的高校占40%,4 6人的高校占46%,7人以上的高校占11%,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与其工作责任明显不匹配[12]。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也不合理,绝大多数高校的内审人员由会计、审计及基建工程专业的人员组成,但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日益深化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原有审计人员的数量、专业结构已远远不能满足后勤审计工作的需要。另外,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也使得后勤审计工作在无形中被边缘化了。 四、内部审计助推高校后勤改革的路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且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后勤社会化改革对高校的财务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约束机制及后勤企业的经营理念等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后勤审计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助于后勤审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加强后勤内部审计有助于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能够为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高校后勤审计,以助推高校后勤改革。 (一)提升审计职能定位,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高对后勤审计的认识。内部审计是创造组织价值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内部审计可以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减少的损失时,组织价值就会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在客观上会对组织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威慑作用,使其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并努力改善工作绩效,这种被动的“自律”行为会带来组织价值的增加。 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来宣传后勤审计。通过宣传使广大干部、教职员工认识到后勤审计不仅是监督和管理控制的要求,也是组织增值的需要。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后勤审计工作,要为后勤审计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后勤系统的干部职工要充分了解审计、理解审计、配合审计;内部审计部门要通过提高审计质量来树立良好的内部审计形象,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促进作用。 再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具体来讲,应适当增加后勤审计人员编制,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能通过增进与其他审计部门的交流来共享信息经验和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应引进必要的专业人才,以改变人员结构单一的现状,从而形成一支既掌握现代审计理念与技术又精通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二)梳理后勤运行风险,拓展内部审计服务内容 后勤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客观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经营管理的风险点。“管理层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决定本企业准备接受多大的风险,因为风险可以经过奋斗而创造价值。当管理层制定的战略目标能够达到企业利润目标与相关风险之间的最佳平衡,并在追求本企业目标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调度资源时,就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1315]。内部审计以风险为出发点不仅能够使其服务范围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直接联系,而且以其在企业中的独特地位和专业知识能够从根本上解释和评估风险管理措施,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必须拓展内部审计的服务内容,根据后勤系统的运行实际,帮助后勤部门梳理出可能的风险点,从而直接为学校管理层或后勤经营者提供专业建议,使内部审计服务更有价值。 (三)明晰产权关系,健全后勤财务核算体系 许多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期没有进行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这不仅不利于资产的有效管理和保值增值,还会给后续的后勤审计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协助学校尽快对后勤集团的资产进行清查、评估及产权界定。财产清查工作可以由内部审计部门协同学校有关管理部门进行,清查对象包括后勤企业占用的土地、房屋、仪器、设备、库存材料、低值易耗品、货币资金、结算资金以及对外投资等[16]。资产评估应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中介机构的工作,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可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定位和权利义务。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进一步推进后勤管理行政部门与后勤实体相分离,两者分别进行行政活动与企业活动,以便给后勤经营实体更广泛的自由度,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后勤服务市场的竞争。

在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高校应积极探讨设计一套适合高校后勤的财务核算体系,使高校后勤财务核算及高校后勤审计有依有据。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实行会计委派制仍是解决当前后勤财务监管不到位的有效举措。会计委派制由高校财务部门委派会计人员帮助后勤集团建章立制,理顺后勤集团各实体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工作。会计人员依据各项法律法规为后勤搞好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学校对委派的会计人员应实行定期轮换制度,以避免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1718]。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后勤审计应根据后勤实体的不同类型尝试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 (四)针对后勤运行特点,构建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被审计单位最为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审计评价标准和审计评价体系,审计评价、审计结论就必然带有审计人员的主观性和一定的随意性,从而难以让被审计单位信服。高校后勤审计要客观地对高校后勤的经营活动、收入支出、资产保值增值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师生创造最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就必须构建起科学的后勤评价体系。笔者认为,高校后勤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尝试从后勤管理思想、后勤管理体制、后勤投入、资产利用效益和安全、后勤服务效率等方面构建起一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体系下设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还可列出具体的观测点,形成三级审计考察体系,以有利于总括后勤管理的各个方面。然后,再根据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赋以相应的权重,通过计算即可得出后勤系统管理结果的审计评价值,而且在审计过程中要尝试确立审计基准,以便于对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此外,审计评价的侧重点和方法应针对不同的服务实体而有所不同。对于饮食服务中心和宿舍管理中心等服务保障型实体,审计评价应主要进行效益审计,重在对实体的业绩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其服务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而且必须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资产保值、增值要求。对于校园物业中心等服务经营型实体,审计评价应突出服务对象的利益,评价其服务功能是否能够保障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根据其经营性的特点考虑经营的成本效益。对于经营性的实体,审计评价重在财务审计,主要审计其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等(如对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是否合理、有无不合理或超标准收费情况)。 (五)拓展延伸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随着学校对后勤系统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对后勤系统的检查也日趋严格,这使得后勤服务集团的本级账项日益规范,但由于后勤服务集团往往下设多个独立账户,其下属单位的账务是否规范以及与后勤服务集团本级账务的往来关系都是审计的风险所在。针对这些问题,后勤审计还应采取延伸审计的方法来提高审计质量。 第一,应重点选择部分子公司进行延伸审计。高校后勤服务集团一般下设全资子公司或与外单位合资经营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虽然不是学校直接投资,但他们属于学校的资产。内部审计在对后勤服务集团审计时不应忽视这一部分,而是要重点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子公司进行审计,检查这一部分投资对后勤服务集团的回报:子公司的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是否存在将集团本级的一些消费性开支纳入下级财务或将集团本级盈利隐匿在下级财务等不合法行为。 第二,应紧密结合资金往来进行延伸审计。资金往往是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顺着资金流向进行跟踪延伸是延伸审计的主要办法。在延伸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审查收款、往来单位被审计资金的异常使用情况,特别要注意一些大额整款支出。另外,出借款项也应是关注的重点,即使是在审计日已收回的出借款项也应进行细致的分析核实:是否违规出借资金?出借资金的用途是否合法?出借资金能否收回?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核查清楚,才能最大可能地降低审计风险。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