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节水农业模式的有效应用和推广

来源:投稿网 时间:2023-06-29 10:00:07

在农业生产中,寻求节水是一个长期、综合的运营项目,将遵循开源和节能,注重节能的基本方向,努力将工程手段、生物措施紧密联系起来,在优化现有传统节水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新技术节水应用,依托农村土地资源、实际生产力分布,逐步建立以分类指导为中心的运营体系。具体涉及农业节水的运行过程,将根据不同地形、地形、区域等实际情况,采用差异化的运行方式。例如,在河流灌区,适合根据当地具体水文特点、渠道衬砌、水利工程建设、拦水蓄水工程,稳步提高水资源总储存,有效推广喷灌、滴灌、渗灌等新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井灌区,适合促进喷灌、滴灌、雨水集流窖移动喷灌的应用,挖掘水资源利用价值,努力实现渠道配套网络、河流灌溉定额、纯井灌区管道灌溉,形成多层次、三维、联动节水农业新模式。

1、建立节水农业推广机制是一举两得的举措。

(1)可以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人口总数大、实际可用耕地面积小、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体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和长期发展的艰巨性。根据近年来农业和农村部发布的相关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100立方米,不足全球人均标准的三分之一,占有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在水资源供需方面,我国也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全国年均缺水量高达500亿立方米,近60%的城市存在长期缺水问题。农业用水量多年来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超过90%。因此,实施农业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无疑可以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发展压力,建立更加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2)可以提高农业的防灾和防灾能力,实现国家粮食安全。长期以来,极端灾害性天气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有序生产和高效运行,由此产生的水资源短缺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防灾、防灾能力和粮食产量的提高。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全面转型,对水资源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以节水灌溉为核心的水利工程的发展,无疑可以发挥缓解农业用水压力、完善防灾防灾机制的作用。节水农业模式的有效应用和推广,可以提高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效率,使粮食产量稳定、长期增长,有助于加快实现,确保国家新增1000亿金粮食生产能力的实现。粮食产量的稳定性和持续改善也可以使农业生产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从而保证农业的防灾建设,从而保证农业生产能力的实现。(3)加快节水技术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模式更新。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通过制定和出台多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农业生产的有序、协调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发布了《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的意见》(2012)、《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意见》(2014)、《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新动能培育的意见》(2017)等指导政策,其中许多涉及新型农业用水模式的大规模应用。农业节水技术的不断推广,可以整合节水、节能、节肥、减排、节约劳动力等作业资源,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率,引进和推广更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二是建立节水农业推广机制的重点。

(1)实施节水优惠补贴政策。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基础薄弱,缺乏现代产业集群。因此,短期内仍需要国家财政支持。特别是对于长期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应大力实施优惠补贴政策,鼓励和吸引农民和企业参与新型节水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具体来说,根据农业生产区差异化的自然和经济条件,需要实施不同的节水优惠补贴政策。例如,在纯井灌区,需要拨付专项资金铺设低压管道、滴灌、喷灌设施,优先投资、贷款和贴息。对于积极引进新型节水技术的个人,集体可以通过降低水电费和合理补贴购买的设备来调动农村民参与农业节水的积极性。

(2)扩大节水投资渠道。在继续坚持自力更生、国家补贴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大节水投资渠道,稳步推进贴息贷款项目投资和群众融资机制的实施,围绕节水技术的社会化运作,不断完善水利基金、财政预算基金、基础设施基金、信贷等各种形式的投资机制,建立以节水项目为核心的专项资金,吸引农民承包、租赁井、渠道项目,鼓励个人以股份形式加强合作,建立和完善节水农业绿色快速审批渠道机制,引导农民建设更高科技含量的节水灌溉设施,确保他们享受国家补贴,提高他们对政策的信任和满意度,为大规模推广节水农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加快水利改革,吸收社会资金。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促进农业生产的资本运作也势在必行。对于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节水农业,应同时推进水利建设改革,吸收社会资金,形成强大的共同发展力量。通过独资、合资、股份制等资本引进渠道,为灌区节水设施建设提供充足、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大胆引进一些投资回报稳定的节水项目,依托政策贷款,继续给予新的节水项目充分的政策优惠,不断吸引社会资金流入。此外,要继续推进水费制度改革,稳步实现水费按成本收取,合理推进供水向商品水的转型,挖掘水资源的经济潜力,制定合理的水价,以商业化、市场化的手段,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