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议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崔丽丽  2011-11-09

论文关键词:扩招高等教育保障

论文内容摘要:自从1999年高等院校首次扩招以来,有关扩招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问题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等多种原因促使高校扩招势在必行,扩招无疑从总体上提高了国民素质。但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如师资质量等问题。有鉴于此,本文论述了扩招后如何应对高等教育质量出现的问题。

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于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

一、高等学校扩大招生的原因

高校扩招的影响因素很多。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促成高校扩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习惯上是指入学人数的增长超出了传统上由特殊社会职位和需求分配所决定的少量的学术研究及职业培训。我国自19世纪末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之后,一百多年来的发展比较迟缓,至1998年,各类高等教育的在学总人数仅为670万人,相应的毛入学率仅为9%左右,仍然处于精英教育阶段。面对我国新世纪实现强国与民族复兴的重任,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的激烈竞争,面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挑战,面对我国广大民众的强烈求学欲望,我们必须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尽快向大众化目标迈进。

诸多因素决定了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扩招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⑥从全局来说,教育质量是指全民族科学和文化素质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扩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从学校来说,教育质量主要是学生们进校后科学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总之,政治是我国高校扩招的关键因素,经济是我国高校扩招的决定因素,人口是我国高校扩招的另一影响因素。

二、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后出现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1、从国际来看,各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政府的支持能力却在下降。我国高校扩招后,普通高等学校平均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急剧增加,这是保证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1990年普通高等学校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为5.2人,到1997年已提高到7.8人。1999年扩招以后,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增幅更大。总之,如果不增设新校,而在原有基础上扩大招生,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设备、图书、实验条件,以及管理水平都很难跟上学生数量的巨大增长,从而严重影响教育质量。 2、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教师有一种共同倾向,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学科和自己的科研项目,而对学生往往只关心如何完整系统地传授本学科知识,对社会在人才要求方面的变化往往不敏感,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大过问。我国高校扩招后,教师即使想更多的关注学生,也没有充足的精力。而社会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要求空前提高,世界各国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提出的质疑越来越尖锐,纷纷批评大学毕业生在高等学校没有学会做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不会合作;缺少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动机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缺少创造性和适应能力。认为高等教育缺乏针对性,所培养的人才在质量上与社会期望存在巨大差异。扩招后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生源质量问题。扩招后,难免会把学习能力差、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学习态度不端正、动手实践能力差、缺乏约束力的学生招进高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影响教育质量,并且会导致人们对高校和高校所培养出的产品进行负面评价。

面对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后出现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应如何应对

潘懋元指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面对扩招后高等教育出现的质量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要构建办学质量保障体系。

1、人才需求结构的裂变,高校结构的重新调整,是重新构建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推动力。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经过从我国高校扩招的实际来看,已大致形成了三种情况:国家重点研究型大学、其他重点院校和一般大专院校。面对多元化的办学结构,要建立起多元化的质量观和质量保障体系。

2、构建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在于处理好职业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的关系。其一,高校要转变传统的“专家型”人才的教育观,突出人才素质的综合性,树立通识教育的观念。其二,要避免传统的“知行分离”的教育弊端,提高人才素质的实践性。要把学生从书本与课堂中适度地解放出来,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机会,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办学特色,促进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转变和完善。高校扩招后,高校要出成绩,必须办出优势、办出特色,必须树立起“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的观念。

总之,高校扩招短期内会对高等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利影响,但只要我们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采取积极的对策,会使高校扩招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机遇。

①数据摘自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特别策划: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大幅下降,高校面临生源竞争.http://www.eol.cn.2010-1-26.

②Ulrich Teicher著,王香丽译.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改革:比较的观点.外国高等 教育资料[G],1998(1).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3).2002年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及分析[R].教育统计报告,2003(3).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