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对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分析综述

赵干  2011-10-09

【摘 要】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价值观,评价主体的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体系。科学的世界观对实践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才能真正推动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各种观点、看法进行了综述,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新阶段,对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形成全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关键词】高等教育 质量 质量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在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中,理论界、学术界及实践中产生了各种看法,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的发展事关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开展,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研究,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核心任务之一。 纵观学界对高等教育观的论著与研究,涉及高等教育的定义、研判标准、评估体系及质量保障等,形成了多种质量观,面对多元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梳理,有助于开阔高等教育的研究思路、提升高等教育的研究层次,更有利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 一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观点 1.国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国内形成了不同的看法。首先界定教育质量的定义,根据《教育大辞典》的释文: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教育制度、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过程的合理程度;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潘懋元认为: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如果一所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相应层次岗位的需要,并深受社会欢迎,同时其学科、专业在社会所属领域内享有较高的声誉,那么这所高校就是高质量的,即便培养的是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只要深受社会欢迎,这所高校也同样是高质量的。因此,“高校也是有目标市场的,不管是教育服务,还是学生产品,如果能够准确地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满足目标市场的要求,这样的高校都是高质量的。” 顾明远与潘懋元二者从比高等教育质量更宏观的教育质量入手,皆认为教育的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他们从教育的产出来评价教育的质量,如果从经济学上的投入产出关系来看的话,要得到高质量的产出,无疑也要高质量的投入,从最终产出来评价质量同时也暗含了投入,这一定义无疑是合理的,也是有效的,在实践中,我们也正是这样做的。 周泉兴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该具有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这四个基本特征。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具有内适性、外适性、个性化三种价值取向,它们应当统一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之中。由此,他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结构应当建立在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学科类型体系之上。从质量标准体系结构的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是复杂的、多元的,具有自身特性,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上不能单一化、简单化,而应统筹考虑,尊重教育规律,体现教育特色。 胡建华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出发,在对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中,“将高等教育利于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这是一种不全面、不科学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他认为,我们缺失的是从受教育的角度去感悟、体会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观应“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基于此,我们对高等教育现有的质量目标、质量实现途径和方法及其质量评价需要重新审视。胡建华从高等教育要“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解读,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出——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与顾明远、潘懋元的观点不谋而合。 2.国外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 在西方,目前对“高等教育质量”一词的界定仍然众说纷纭。瑞典学者胡森(Hessen)认为,高等教育质量就是人们期望高等学校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局限于认识领域的变化;美国学者塞姆尔(Seymour)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指标主要意味着“丰富的资源”,包括较多的专业、巨大的图书馆藏、一定数量的知名学者等指标;英国学者戈林(Diana Green)认为,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主要从五个角度进行:其一是把质量与提供独特产品及服务联系在一起,隐含排他性的特点,如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教育质量;其二则把质量与预定规格和标准的一致性作为依据,依此使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能设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其三强调以高等学校达到目的的程度为标准,把判断质量的尺度定义为是否符合标准;其四把质量定义在实现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的有效性上,具体标准是以高等学校是否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使命的表述为特征;其五把质量定义为以高等学校能否满足顾客即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和政府等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 英国学者Harvey和Knight(1996)则把高等教育质量观分为五类:其一,传统的质量观:把质量理解为卓越和一流;其二,完美主义的质量观:把质量理解为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其三,适用主义的质量观:把适应顾客(学生和雇主)的需要,看作质量的终极体现;其四,绩效的质量观:强调效益与效率并重、投入与产出的等值;其五,发展的质量观:强调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总之,不同国家、不同个体和不同时期对质量的看法是不同的,但质量作为对事物、产品或工作优劣程度的评估概念,它的存在应该保证高等学校系统无论从经济的、政治的观点,还是从顾客的观点,都要在一种满意的方式下运作。 从国外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定义及其评价标准可以看出,西方国家重视运用市场的理念,惯于将高等教育放在市场大环境中去考虑,将高等教育的产出看成是一种产品,这一产品能否满足市场的需要最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中,也引入市场理念,则看重用人单位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上,如果高等教育的产出科研、社会服务、学生能力得到市场的检验,那么,教育质量就得到了体现。西方国家的这一做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及观念转化具有借鉴意义。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价值观,评价主体的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体系。 二 归纳几种典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目前在有关高等教育质量观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较多的争论,并不存在被普遍认可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但已形成了几种较为典型的观念体系,目前典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等教育的内适性质量观 内适性质量观是一种精英质量观,具有内适性,强调的是满足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自我完善程度的要求。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其质量是以单一的学术性为标准的,体现的是一种理想价值的追求,这种质量观集中体现在纽曼、洪堡和弗莱克斯纳等人对大学教育的主张上。19世纪中叶,英国的红衣主教纽曼(Cardinal Newman)提出:大学是保存和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它的“目的”不能是功利,而是传播永恒真理。该种质量观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授和真理传播的功能,因而现实中在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时往往难以实际操作。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