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的实践策略
刘咏梅 2011-06-16
【论文关键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兴趣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职高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对于初中刚毕业即进入职校学习的学生来说,从未接触过生产实际,学习起来普遍感到比较困难。文章通过自身实践,探索了学好该课程的一些策略.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职高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多数学生都会感到比较难。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具体方法,兹介绍如下:
一、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绪论是授课开始叙述课程内容要点的部分。它概括总结了该学科的教学目的、基本内容、发展史、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及学习方法,因此对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这堂课,可使学生产生一种想听课、愿意听课、想学好课的良好状态。对如何讲好绪论这部分,笔者设计的第一堂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1.举例说明学习该课程的目的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和使用金属材料,合理地确定不同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教材只做了文字叙述,没有举例说明,学生对此没有感性认识。为使学生较好理解此目的,可通过实物举例说明。教师课前准备好锉刀、锯条、卡尺、自行车主轴和滚动轴承,上课时给学生看,让学生观察考虑这些实物在加工生产时,是否可以选用同样的材料?加工工艺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学生根据使用情况很容易回答材料不同,但对具体如何选材及加工工艺过程就了解的很少。教师以滚动轴承为例来说明其选材与加工工艺过程:根据轴承必须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高的弹性极限和接触疲劳强度以及足够的韧性和一定的耐腐蚀性的要求,在备料选材时应选用含碳量较高,含硫、磷及非金属夹杂物较少的高级优质钢,并加入一定量的合金元素。为降低硬度以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切削加工前要进行正火与退回处理,切削后为提高表面硬度要进行淬火和回火处理后,再用粗磨纠正淬火变形,最后用精磨消除总的变形。通过上述处理过程保证轴承的质量。这样,用生产中的实例,直观地说明了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及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根据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举著名的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举例单一,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多举几个例子。笔者上课时给同学们补充了以下几个例子:春秋末年干将、莫邪铸剑的传说;铸造精湛、千年不锈的越王剑的故事;中国封建社会的炼丹(金)术等等。特别是越王勾践剑,1965年刚出土的时候,仍然寒光闪烁、锋利无比,20余层纸一划而破,表面文饰清晰、精美,尾部有11个同心圆刻纹,其间隔仅有0.2mm,就是现代的加工技术也很难做到。通过丰富的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大增。 二、通过提问和演示强化教学效果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而思维起源于问题。教师最高明的教学艺术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在平常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创设问题”,使学生在问题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讲授“金属材料的性能”中,可提问:“自行车的中轴和链盒所用的材料,哪种需要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哪种需要较好的塑性和韧性?为什么?”在介绍“碳素钢”时,可提问:“家用电器上用于连接的螺钉、螺母和汽车轮子上用的螺钉、螺母可以选用相同的材料吗?为什么?,这些与日常生活既接近又切合实际应用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回答。
而恰当的课堂演示,则可把一些深奥难懂的问题直观的反映出来,使学生通过获得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时,可以用兵乓球演示变形过程。在讲授“钢的热处理方法”时,可以用钢丝和锯条演示“正火”和“淬火”过程.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手段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可视性强的特点,把静止的教学画面动态地、连续地贯穿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较轻松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例如在讲授“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与性能”时,可展示铁素体、奥氏体的晶胞示意图,让学生体会两者晶格间隙的大小,可能溶碳的能力;展示铁素体、珠光体、莱氏体的显微组织,让教室的空间得到广阔的延伸,使学生不出教室便可置身于实验室之中。在讲授“钢的热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时,把“退回”与“淬火”操作过程录象片段插入课件,使学生不出教室便可置身于工厂的车间之中,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贴近生产实践。通过这种手段,一方面使教学过程更紧凑,另一方面使教学内容更直观,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