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诗词曲赋
蔡义江 2006-06-16
不同于中国其他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不是可有可无的闲文,而是与小说的情节与人物的描写成了有机的部分。而且大多数诗词曲赋与人物描写和情节根本就是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如果不能很好地读解《红楼梦》书中的诗词曲赋,你就不能真的读懂《红楼梦》。下面,欢迎蔡义江先生为我们演讲《红楼梦》的诗词曲赋。
我想讲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是小说家还是诗人?”我们一提到曹雪芹,很必然的就和《红楼梦》联系在一起,马上就会想到曹雪芹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其实呢,他活着的时候,朋友忆述起他的时候,就很少有人讲他是写小说的。当时小说的地位不像诗词那么高,是闲书。今天的小说家地位蛮高,声誉蛮高。过去能写诗词、能写文章才是好。所以总是把他看成擅长于写诗词曲这样的一个诗人。比如敦敏就讲“逝水不留诗客杳”。这是在曹雪芹死了以后,他悼念他的诗里讲到的。像水一样,过去的就留不住了。“诗客杳”,诗客死了,没了。诗客就是诗人。还把他比作我们历史上的著名诗人。比如说“诗才忆曹植”。曹植大家都知道,三国时,建安文学中,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敦敏的弟弟敦诚呢,把他比喻为阮籍,“狂于阮步兵”。阮籍做过步兵校卫,过去常常以官职来称人。曹雪芹是很狂的。他说“步兵白眼向人斜”。对世上,他看不起的人,白眼相向。这本来是说阮籍看人,有青眼、白眼,喜欢的人就是青眼,就是眼珠对着他,看不起的人,眼珠就不见了,就全是眼白。曹雪芹也是很傲的。所以讲“步兵白眼向人斜”。还把他比为刘伶。刘伶是晋代“竹林七贤”里的一个诗人,他喜欢喝酒。后来,曹雪芹死了以后,敦诚就讲“鹿车荷锸葬刘伶”,葬刘伶,就是葬曹雪芹。刘伶这个人除作诗以外还喜欢喝酒。他老是坐着小车,就是鹿车,带着一个锄头,就是荷锸。他一面喝酒,一面和仆人讲,如果我喝酒醉死的话,你就把我埋掉,把他比作刘伶。还有个朋友,张宜泉,也是在怀念曹雪芹时写“谢家池塘晓露香”。把他比为谢灵运。这首诗,台湾有研究《红楼梦》的人认为,张宜泉是不是和曹雪芹是朋友呀?前面序言里讲曹雪芹,会写诗,全首诗里没有讲曹雪芹会写诗呀?我说头四个字就是写他会写诗。把曹雪芹他家住的前面那汪水,称为“谢家池塘”,因为谢灵运写过非常好的五个字“池塘生春草”,所以比曹比谢叫“谢家池塘”。当然比曹雪芹,讲得最多的还是说他像李贺,唐代的一个薄命诗人,很年轻时就死了。敦诚诗里讲“诗追李昌谷”,昌谷是个地名,李贺的家乡,在河南。是说曹雪芹的诗可以超过李贺了。还说“爱君诗笔有奇气”,我喜爱你的诗写得有不同于常人的那种构思,那种气概,很新奇。“直追昌谷破篱樊”,也是追李昌谷的意思。“破篱樊”,就是把李贺的范围,把他的境界都突破了,突破了他的范围。还有说“牛鬼遗文悲李贺”,这是悼念他死时候的诗,你遗留下来的文章,既诗歌,就像李贺一样,这使我悲伤。李贺诗很怪,所以唐代诗人杜牧,给他诗集写序言的时候讲,“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今天把牛鬼蛇神比喻很坏的东西,要打倒。过去是指他诗歌的构思非常新奇诡异,就像李贺牛鬼蛇神的风格。所以叫“牛鬼遗文悲李贺”。还有两句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我早就知道,写诗要有胆量,有想象,你想到那些东西,你很坚定大胆的把它写出来,用“铁”来比喻,用“刀光”来比喻,可与刀锋的光芒一起相辉映,就是“交寒光”。但是非常可惜,我们今天,读不到曹雪芹写的一首完整的诗词曲,一首都读不到。惟一一首遗留下来的,在《红楼梦》之外的,只有两句诗。那是题他的朋友敦诚写的一个短戏,这个戏的题材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把《琵琶行》改成一个戏,故事叫《琵琶行传奇》。曹雪芹看了以后觉得这个传奇写得很好,就题了一首诗。可这首诗没有传达室下来,只是凭着敦诚的笔记保存下来,最后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构思也很新奇: “白傅”就是白居易,他做过太子少傅,所以称“白傅”;因为白居易是古人嘛,就说他的“诗灵”如果看到你这样的演出,这个剧本的话,要高兴得不得了了,一定会叫他两个小妾,“蛮素”是他的两个侍妾,樊素会唱歌,小蛮会跳舞,叫她们来彩排一下,来演出,“鬼排场”因为都是古人嘛。我们看到的就仅仅是这两句。后来,周汝昌先生有兴趣给诗的前面补了六句。因为当初没有说明是他补的,结果大家还以为发现了曹雪芹全首诗,让吴世昌先生上了大当,还为此写了很多文章,争来争去的,说:“你周汝昌写不出来,这是曹雪芹的原文.”其实,前面是周先生写的,周先生写诗写得不错。
曹雪芹自己写的诗我们已经看不到了。我们说他诗好,在《红楼梦》里,我们能不能看出来?《红楼梦》里,用曹雪芹自己名义写的诗,只有二十个字,就是在小说的开头,楔子里面,最后讲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分出章回,纂成目录”,把它题为《金陵十二钗》,并且题了一首绝句。这个绝句是以作者名义,就是曹雪芹本来怎么写诗就怎么写。这二十个字是很重要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你说这首诗写得好不好?我是长期搞诗词的。诗歌的体裁里,五言绝句这种形式最适合写景,一个小的景象景致,表现一个意境,是很擅长的。它不善于很酣畅的来抒情,来议论,这是七言绝句才擅长的。如果五言绝句里又能议论又能抒情,就看出你的本领来了。才二十个字就把《红楼梦》里很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了。就是真与假,“满纸荒唐言”,如果你仔细体会的话,就知道《红楼梦》小说,不是按照真实的人写的,他是“荒唐言”,就是假的,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虚构,而且不是虚构一点点,好像只是有块石头呀,或者警幻仙姑呀,太虚幻境呀这点才是荒唐的,整个都是荒唐的,所以叫“满纸荒唐言”,从头到尾是一个大胆的虚构,艺术虚构。但这虚构是有基础的,他的感受是真实的,“一把辛酸泪”,他要把他真实的感受写在完全虚构的故事里。《红楼梦》不虚构是不可能的,艺术创作需要虚构,生活真实是一方面,要典型化就需要虚构,政治环境需要虚构。他的家里和皇家关系那么密切,最后因为皇帝下命令抄了家,这些事情你能写出来?你胆子那么大?这个是讲政治。更重要的是人伦道德呀,小说还是个闲书,写给人家看的时候,谁能把自己家里的事情,全对号。我父亲就写父亲,本来叫曹頫我现在叫他贾政,这样改个名字就算啦?一看就是你曹家的事情,那还了得?谁能随便褒贬长辈呢?还要扬家丑,揭隐私,这个人和那个人关系不正常,这个人心里想着他。这些东西你能写?曹雪芹自己观念上也通不过。所以他要把很真实的生活中得来的感受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出来,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有几个人能理解呢?所以说大家都觉得作者很痴呀。花了十年时间,花了那么多工夫,写得那么精细,写得那么好,但谁能理解它其中真正的味道呢?这二十个字概括得怎么样?感慨多么深沉!这样的诗就这一首。
我们说曹雪芹善于写诗,不但是他那些朋友提到他是个诗人。和他一起合作的像脂砚斋,他加的评语里也讲了这一点。比如他批道“余谓雪芹撰此书”,这个标点,一定要点在这里,不是“撰此书中”,不要把他和现代汉语搞在一起。过去“中”字往往是一句的开头,“中有一人字太真”,就是其中有一个人字叫太真。“中亦有传诗之意”。我说曹雪芹写这本书,其中也有传诗的意思,也有把他的诗传给大家的意思。这个意思当然不是他把他写好的诗加在小说里,不是的。而是通过小说显露他写诗的手段和本领。再有他批第二回前面的一首回前诗。这在脂砚斋评本里都有,讲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像下棋一样,“一局输赢料不真”,最后要晓得结果怎样?还“须问旁观冷眼人”。对这么一首诗的批语,他说“只此一诗便妙极!”意思是别的且不说,就这么一首诗就妙极了。“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他平生就长于写诗词。曹雪芹不但诗写得好,词曲也写得好。在第五回里,批在《终身误》或者是《枉凝眉》,批语的位置,两个批本不一样。上面有一条说“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意思是语句非常的放得开,非常的泼辣大胆,没有辜负他“自创北曲”。你看第五回里这许多曲,《红楼梦》十二支曲,每支曲有曲牌,这些曲牌都是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所以说“自创北曲”。还有一首叫《乐中悲》写史湘云的,批语说“悲壮之极,北曲中不能多得”。还有一条,贾宝玉写了一首《寄生草》曲子,脂砚斋说“看此一曲,试思作者当日发愿不作此书”这是假设的话,假如说曹雪芹当初不发愿要写一部《红楼梦》的小说,“却立意要作传奇”,要作戏曲传奇,“则又不知有如何词曲矣!”,又不晓得能写出多少好的词曲来。
诗词曲毕竟不是小说里的主体文字,因为小说不是传奇,传奇要有很多唱词,那是要有词曲的本领,小说的主体是散文叙说。那么诗词的功夫同小说的散文叙说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有。脂砚斋指出来了。有一次,贾宝玉看见一位新认识的丫头,叫红玉或小红,对她印象蛮好。第二天还想找她,找来找去这个小红不在,所以他就假装到外面去看花,走来走去,实际上,是在找这个小红,忽然看到西南角游廊上有一个人靠着栏杆在那里,很像小红,看不清楚,为什么呢?面前有一株海棠花把他挡住了。在这里,脂砚斋有批语了,他说:“余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曲中泛出者”,“泛出”就是化出,“皆系此等笔墨也”,就是这一类笔墨,“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这难道不是这句诗么?“隔花人”倒远,“天涯”反而近,就说明,想看的人看不到呀,是非常非常难受的事情。这句诗是一句词曲里的,是金圣叹批《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的唱词。他说这情节便是从这句诗词里化出来的。
其实从诗词里化出来的还很多很多。脂砚斋没举而已。比如从人物描绘来讲。有“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话,在写到薛宝钗的时候用过这八个字。有人读《红楼梦》非常不喜欢薛宝钗,就跟我来讨论,说,你看,曹雪芹把薛宝钗写的多难看,脸庞像一个银盆,眼睛像一个水杏,这怎么能好看呢?其实,曹雪芹不是讲她难看,是讲她好看。中国传统的比喻,往往和西洋文学里描写的比喻是不一样的。他们讲外貌更注重形,我们更注重意,就像意境。银盆,无非是讲她生得很洁白丰满而已。你看写贾宝玉也是这样写的嘛。“面如中秋之月”,你说一个人的脸要真跟中秋的月亮似的,这个人也不好看呀,“色如春晓之花”,“眼若秋波”等等,也一样。描写林黛玉这个人就更加虚了。从来没有很具体的讲,鼻子长得怎么样呀,嘴巴是樱桃小口呀还是大口呀,不是这样写的。她是比较虚的,比如有这样的话:“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走起路来像杨柳在摇摆,静下来的时候好像一朵漂亮的花倒影在水边,这个景象很美,但跟人的形象实际上是有很大距离的。人如果真的像一朵花,或是一棵树,那有点像妖怪了。这都是我们传统词曲诗歌里意象的吸收。李清照曾经写过一首《醉花阴》被她丈夫赵明诚看见了。赵明诚一连写了五十首,把李清照这首放在自己词作当中,让朋友看,“你看,我这些词写得好不好?”人家看了以后说,“这五十几首词里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两句好”。刚好是李清照的,所以她丈夫也佩服她。这是名句嘛。“帘卷西风”后人瘦成什么样子。如果让西欧的作家来写,不知道要怎么个写法,怎么形容法。你看中国的“人比黄花瘦”,比菊花还要瘦。这里我们这个形象的东西要高雅,要凭想象,要从其精神上去领会,不是具体的形象。人同黄花瘦不瘦的怎么个比法?瘦不瘦的。但是这样的词就是好。《红楼梦》里,写人物,特别是他喜欢的人物,往往外形多借用诗词里的意境。
那么故事情节呢?也很多。比如大家很熟悉的黛玉葬花,应该说是很重要的描写,在葬花之前,先有一段,宝黛两个人共同读《西厢记》,我校注的那本书,戴敦邦先生给我画的封面就是宝玉和黛玉两个人在桃花树底下读《西厢记》,可见这段描写得很成功。书中说“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会真记》就是《西厢记》的别名,或者叫《莺莺传》,“走到了沁芳闸的桥边,桃花树底下,一块石头上坐着,展开了书,从头细细的玩赏。看到了‘落红成阵’”落红像一阵雨一样飘下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刚好是落红成阵了。“只见一阵风过,把树上的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这种情景,你们能想到古典诗歌里的谁的诗吗?是从什么诗里化出来呢?我想到李贺的诗,李贺有一句叫“桃花乱落如红雨”,还有一首就是《题赵生壁》,“曝背卧东亭,桃花满肌骨”,赤膊,曝背,晒太阳,卧东亭,这时候,桃花满肌骨。其实,史湘云醉卧芍药裀也是这个景象,不是曝背,她是醉酒,不是卧在东亭,而是卧在芍药裀上,卧在青石板上,不是桃花满肌骨,而是芍药花满肌骨,这些景象都是同诗歌有很密切的联系。
黛玉葬花,我们现在看见的《葬花词》很多文章里提到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花和人联系起来。葬桃花就是葬佳人、葬红颜。还常常举到唐伯虎,唐寅的诗,我们这里没举。还有引到他祖父的“百年孤冢葬桃花”,这当然都和《葬花吟》有关系。但曹雪芹绝不仅仅只是看了这些诗。因为葬花的,把花的飘零、埋葬,跟红颜薄命的埋葬联系在一起的话,在中国诗词里是很多很多的。吴文英是南宋的一个词人,他在《风入松》里讲,“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愁草,这个“草”是动词。我要写一首《瘗花铭》,我就发愁,《瘗花铭》是悼念花的文字。“瘗”是埋葬。《瘗花铭》是原来庾信的作品,到宋朝的时候还有,现在已经没了,现在庾信的集子里已经找不到这个作品了,你看庾信多早。《瘗花铭》换一个词就是《葬花吟》,意思差不多。韩偓,唐代的诗人,他的诗里面也讲,题目就叫《哭花》不是哭人“若是有情争不哭”,你如果有感情的话,这个“争”字就是“怎”字,是反问语气,如果有情的话怎么能够不哭呢?“夜来风雨葬西施”夜来风雨,把最美丽的人都给葬了,这里的“西施”是指花。北宋的周邦彦,就用韩偓的意思来写《六丑》的词,也是这个意思,“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倾国”就是美女,诸如此类的词是非常非常多的。所以我们说,《红楼梦》这部小说在很多写法上都是从诗词曲里面化出来的,这话是可信的。所以,曹雪芹既是个诗人,也是个小说家,或者可叫做诗人小说家。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讲,小说中的诗词曲写得好不好?这是因为存在着两种完全相反的意见。一种认为《红楼梦》的诗词曲写得非常好,绝大多数年轻的读者都属于这一派的,调查证明,有的同学说最喜欢的就是《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有的说,我喜欢《红楼梦》就是因为里面的诗词曲,先看诗词曲后来才喜欢上《红楼梦》的。就是一般的爱好者里认为《红楼梦》诗词曲写得好的,也可能占压倒的多数。你如果问他这些诗词曲到底好在哪里,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或者喜欢的也不一样,有些人给你举《葬花吟》写得非常好,还有《红豆曲》写得非常好;有些人给你举《海棠诗》《菊花诗》;还有人说《好了歌》《枉凝眉》都不错,各有各的理由了,这是一派。另外一派呢,相反,认为《红楼梦》里的诗词写得不怎么样。他说真正有分量的作品不多,其中平庸的、幼稚的、笨拙的、粗俗的作品不少,持这种看法的人是少数;将小说里的诗词曲贬得很低很低的那更是少数。但是我看到过,都是著作里面提到的。是哪些人呢?都是一些对旧体诗词有根基的甚至是学者、专家,有些是著名学者、著名专家,这里我们不要去讲他们的大名了。但他们只做学问,对小说的创作不太了解,不知道小说应该写成什么样才能算好的。在他们心目中,你只要讲诗词曲写得好,他们马上就想起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辛弃疾、马致远等等。说《红楼梦》如果和这些大诗人的诗放在一起一比的话,那就差一点。我想就这一派的贬低的看法,来说说自己的意见。我觉得根本的问题还在于衡量的尺度,你这个尺度对不对。把《红楼梦》里的诗词当作《悼红轩文集》来评论这就不对。悼红轩是《红楼梦》里面讲到的,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批阅《石头记》,那么我们姑且把这个悼红轩当成为曹雪芹的斋号,书房号,如果是《悼红轩文集》那全部是曹雪芹自己的诗文了,如果这样来评论的话那就不对了,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
小说是再现生活画面的,艺术的感染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它的真实性,如果不真实了你就打动不了读者。《红楼梦》主要活动的范围是一个大家庭,主要是写大家庭内部,是大观园。人物呢,是怡红公子贾宝玉,还有一大群姊妹、丫头,这样一些人,她们足不出户。如果写她们的诗词都能够表现祖国的雄伟山川或者是民生疾苦,那还能真实吗?如果说金陵十二钗、贾宝玉,人人写诗,都是李白、杜甫、苏轼,那么“海棠诗社”应该改为“中华诗词协会”,哪能把诗词写得最好的人都集在一起?比如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或者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或者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叫《红楼梦》里的谁写这样的诗词呀?黄河没到过,长江更加不用说了,他们到街上去,看见过那些受冻挨饿死在那里的尸体吗?“路有冻死骨”他能看到这些?这样写的话,就不真实了嘛。曹雪芹即使有这样的李白、杜甫的本领,也不能写这样的诗。如果《红楼梦》的诗词有李白、杜甫这样的分量的话,《红楼梦》就完了,小说就毁了。所以曹雪芹只能让他创造的人物去写风花雪月,去写别离相思,写四季更换,伤春悲秋,而且写出来的东西还要像女儿写出来的,大多数都是女儿嘛。所以脂评叫它“香奁体”。“香奁体”就是贵府小姐写的体裁。你看林黛玉的《葬花词》、《秋窗风雨夕》、《桃花行》,这些歌行采用的全是“初唐体”,唐代初期的诗。比如说《秋窗风雨夕》,就是仿《春江花月夜》这个格调,所以《秋窗风雨夕》、《春江花月夜》对得非常工整,是模仿这个格调写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初唐体”的代表作,当然是写得好的,但在整个唐代诗坛里,它不是最高雅、最上乘的作品。“初唐体”是什么?“初唐体”就是初唐时期的流行歌曲、通俗唱法,是最通俗的,最流行的那些歌,写出来的句子都是比较浅易的、能看懂的,很流畅的;主题都是用共同性的,别离相思、伤春悲秋、青春老大这些大家都能理解的、一般性的这种题材,并没有深刻的社会内涵,更少作政治讽刺。因为《红楼梦》里面的这些公子、这些小姐,本来就是如此。当然我不是说整个《红楼梦》里没有寄托,没有政治讽刺。我讲绝大多数是这样一种形式,何况小说在那个时代主要还是破愁解闷的闲书,它要求通俗,所以,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天马行空,或者韩愈的奇崛古奥,李贺的牛鬼蛇神,全都用不上。
曹雪芹写的小说人物的真实性同他的诗歌创作这两者是结合得非常好的,有读者可接受性。这些决定了曹雪芹这样写。这不是曹雪芹本领不够,正是他高明的地方。写的是小说,小说是第一位的,为里面的人物服务。他要模拟女儿们写的诗还不能都一样。个人的思想、性格、修养、境遇、情况都不一样,怎么能写出诗来都一样呢?这样的话,林黛玉写的诗就要写得很机智、很灵巧,因为林黛玉是冰雪聪明的人,写得很缠绵、很哀怨,这样才像 “潇湘妃子稿”。薛宝钗的诗,人称 “蘅芜体”,因为她自称“蘅芜君”,住在“蘅芜苑”,她就写得雍容、浑厚、含蓄、典雅,表现她很自持自重,有修养有身份。史湘云,人很聪明活泼,又很豪爽,所以她的诗清新、语言洒脱、不加雕琢的写出来,有很自然的意趣。这样就,很难为曹雪芹了。光要写女儿的还不行,女儿的还要一个一个不一样,但是曹雪芹都写出来了,你说曹雪芹本领大不大。
而且小说里做诗的人也很多呀。不能每一个人都像钗、黛、湘,都写好诗,也不真实。还有一些根本文化程度很差,但是行酒令时也要作两句的,像薛蟠之流的,基本上是文盲兮兮的,还有一些妓女之类的。所以不能都是一个腔调。我们不说别的,说李纨,李纨这个人大家知道,是从小知道诗书的,因为她的家庭环境,所以她会作诗一点不奇怪。但是这个人又只会侍亲养子,侍奉上面的人,养自己的孤儿,是一个寡妇,心如古井,槁木死灰,没有什么追求的,没有激情的,生活也平平淡淡,作人也老老实实,这怎么可能写出好诗来呢?书读过,诗歌的基础有,所以她看人家写诗的能力要比她作诗要高得多,大家都推大嫂子做社长,我认为推得真恰当。“海棠诗社”的社长,因为她为人公道公平,评诗的眼光有,不偏袒哪一人,所以将李纨塑造成一个很不错的裁判员,但不是优秀运动员,她自己成绩不怎么样,但是是一个好裁判。所以她的诗写的平庸一点,这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写平庸诗的不止她一个。你说香菱,她从小没机会读书呀,被人家拐走了,但她有遗传基因,这是我讲的,不是曹雪芹讲的。她的家庭是诗书的家庭,进了贾府以后,周围的环境是大家都在吟咏作诗,她特别的羡慕,所以她自学苦学,学习作诗。开始学作诗时,她读的诗也不多,写出来的诗就不能不幼稚。所以有人说《红楼梦》里的很多诗很幼稚。作者就要写它幼稚。林黛玉的讲法不叫幼稚,叫你这个“不雅”,因为诗读得太少,开始写得太“不雅”了。我们细细的看香菱的第一首诗就晓得它“不雅”,一点都“不雅”。还有迎春,人家称她“二木头”可能老实是老实,但是聪明不够,不太会作诗,有时候在宴会上面讲几句诗,把韵都弄错了,你说她做的诗能不笨拙么?笨拙才是真实的。还有我刚才说的像薛蟠呀,云儿呀,冯紫英呀,蒋玉菡呀,他们所谓的诗能不粗俗么?《红楼梦》里出自薛蟠、云儿的,有很多艳歌淫曲,不但粗俗,简直下流,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写吗?我看,后四十回就写不出来。没有出色的模拟本领,谁能写得出来?你去看看那个锦香院的妓女云儿的那几首淫曲艳词,我就特别佩服作者,这个曹雪芹哪里学来的这个本领?写得这么像。所以来模拟各种风格各种水平的诗,要比自己做几首好诗放在小说里,这是过去很多小说家犯的通病,不晓得要困难多少,要高明多少。所以我说你衡量《红楼梦》里诗词曲的尺度,就不能把他当作曹雪芹平常自己做的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尺度,你要着眼于小说的真实性,看所写的诗是不是为人物服务,为故事服务。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这篇文章收在好几本书的前言里,我看这里卖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过去叫“评注”,前面就有。我把里面的《红楼梦》的诗词,归纳成六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后面的两点,一点就是讲“诗即其人”意思就是,谁写出来的诗,就是谁的诗,“按头制帽”用茅盾先生的话,根据你头的大小给你定做帽子。每首诗歌都是性格化的,跟人物相符。
前面讲的一点就是这个,后面有一点,就是我下面准备讲的第三点。就是诗歌里面带有谶语性质,用谶语的表现方法。所以,第三点我讲,谶语式的表现方法。明义说黛玉的葬花词是“似谶成真自不知”,谶或谶语是什么意思呢?是无意中预言了将来。写诗怎么能写出将来的遭遇呢?这一点有很大的神秘性,有宿命的成分,这跟曹雪芹思想中有很深刻的悲观主义有关,他处在他那个时代,我们要理解。不是我们今天的。他对现实很悲观,找不到答案,就归之于命运,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了的。这样一种观念应该说是消极的,不要为了把曹雪芹讲得高,就什么都是好的,宿命的观点是消极的。但是在艺术表现上,因为他有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悲观的宿命的思想,他往往从一个人开始的时候,探视他后来的结果,以为从他诗词里也会自然的流露,所以有很多谶语式的表现。我们撇开他思想上的消极面不说,他在艺术上倒有一个好处,就是前面后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物描写里也有这种情况。
比如说小说人物里第一次描写到惜春。不是提到她名字,而是描写到她的时候,她刚好跟水月庵的小尼姑两个人在那里玩,人家送宫花去,她说了几句话“我正在和智能儿讲呢,将来我也跟着她当尼姑去,如果真的当了尼姑,剃了头发,花往哪里戴呢?”脂砚斋说“闲闲一笔”,就是讲笑话的一笔,“就把后半部的线索提动”,把后半部的线索给提起来。《红楼梦》的这个特点,并不只是我刚才讲的这个例子。诗词里有很多很多都是如此。
这一点特别是在曹雪芹写的原稿,八十回以后丢掉了,现在看到的一百二十回,后面四十回是后人补的,由程伟元、高鹗整理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探讨曹雪芹原来的意思的时候,这点更加用得上。就给我们探寻研究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最明显的是,太虚幻境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还有《红楼梦》十二支曲。这都预示着人物的命运,这些人物的命运归宿都给一一的写定了。那我们来看两首,是不是这样。《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详细的解释我那本书里有,我在这里就不细讲了。现在有人提出,这首词是写谁的?说这首曲词是歌唱三个人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话对不对呢?不对。歌唱的对象就是薛宝钗。贾宝玉不是金陵十二钗的,他是男的,不在十二钗里,也不在这册子里。当然你要讲到薛宝钗的最后结局,你当然不能不提贾宝玉了。不但要提贾宝玉,还要提林黛玉。为什么呢?因为结了婚以后,贾宝玉总是念念不忘林黛玉,他真正爱的是林黛玉,所以“意难平”。你再对他恭敬,对丈夫服侍得怎么好,他也是“意难平”,他忘不了。曲名是非常重要的,《终身误》就是讲错误的婚姻,女子的错误婚姻。现在人的观点好像认为,终身误是三个人都误掉了。男子的错误婚姻不叫终身误。过去讲终身大事只讲女子。为什么呢?女子结了婚以后,终身就托付给丈夫了。男的不要紧,没什么,误的话,就休掉,再来一个。三妻四妾嘛。今天,我们对男的也讲,你找对象是你终身大事。过去只讲女的。这个《终身误》就是指错误的婚姻,是讲薛宝钗的。因为薛宝钗最后被贾宝玉丢弃掉,贾宝玉去做和尚了,她变成了活寡,守寡,守空房。这是跟贾宝玉的心态有关系的,因为他爱的是林黛玉。从这首词中我们也看到,先是黛玉之死,然后才是金玉良姻。所以到金玉良姻的时候“俺只念”,我所想念的只是“木石前盟”。这个说明林黛玉已经死了,所以叫“终不忘”,我忘不了她。这不像续书里写的那样,同时候发生,一个结婚,一个死掉。不是这样。这一点,下面这首《枉凝眉》看得更清楚。《枉凝眉》这个题目把它翻译作今天的话,就是:你伤心也是徒然的,也是没有用的。因为“凝眉”就指悲愁、伤心、啼哭,都包括在里面。你再伤心也没有用。现在也有人写文章在某某学报里发表,说这一首才是写林黛玉同薛宝钗的,又把两个人合在一起了。因为判词里曾经把两个人合在一起过。说,“一个是阆苑仙葩”是讲薛宝钗的,因为薛宝钗很美丽,像一朵花一样,所以是“阆苑仙葩”。“美玉无瑕”是讲林黛玉的。这也弄错了。“阆苑仙葩”当然是讲林黛玉。林黛玉是绛珠仙草嘛,她才叫“阆苑仙葩”。在这首曲词里,为什么不提薛宝钗了呢?因为薛宝钗和她毫无关系。她的悲剧的产生和薛宝钗没有关系,不像续书里写的,不是因为婚姻对象,如果因为婚姻对象的话,写林黛玉的曲里一定要提到薛宝钗,这里,金玉姻缘是不提的。反而讲,“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你想想看,“枉自嗟呀”是讲林黛玉的,在那里就是“枉凝眉”,白白的流泪。“一个空劳牵挂”,牵挂着林妹妹的身体不好,不晓得现在她的病怎么样了。我这次遭遇不幸,她会不会受不了呀?这个就叫牵挂。按照现在后四十回的设计的话,潇湘馆同怡红院是很近的,两个人用不着牵挂,一天走好几个来回,没事情就走一趟。现在写的是贾宝玉失了玉,成疯癫了,一个迷失本性,变成两个傻子了。所以,一个傻笑,一个也傻笑。而且林黛玉受到打击以后,眼泪也没有了,这倒是真实的,如果是巨大打击以后,这样也不假。但是曲子写的,是按照眼泪还债来写的。这个眼泪一直流下去,一直到死还没干。脂砚斋曾经有一条批语说“绛珠之泪,致死不干”到死的时候都没有干,“万苦不怨”,自己怎么苦也不怨。原稿写的林黛玉是另外一个林黛玉,是为了贾宝玉这个知己而受苦,是为了贾宝玉的痛苦而痛苦,最后把自己全部的眼泪报答了她的平生知己。这叫眼泪还债,报恩。后四十回中眼泪还债就不对了,她是没有眼泪的,到最后是“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是贾宝玉哭得死去活来,昏天黑地的,贾宝玉流了很多很多眼泪,所以,这眼泪也不知道是谁欠谁的,谁还给谁的。
你要知道这些曲子都有谶语的性质,都是表现她们后来命运的。《葬花词》也是这样。脂评说:“《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这个“偈”其实和谶语的意思一样,是佛教里的东西。所有群芳的悲惨命运就像《葬花吟》里的花落一样。明义的诗说得更加明确:“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好像谶语一样,最后成真了,她自己却不晓得。明义感到非常遗憾,因此有一个幻想,一个愿望:“安得返魂香一缕”,什么地方能够弄到“返魂香”?这是神话传说里的仙香,闻到以后死的人会活过来。“起卿沉痼续红丝?”把你的不治之症医好,重新起死回生,让你们两个人重新结合。从这首诗你可以看出来,林黛玉之死,跟宝钗毫无关系,所以她的曲词里,一句宝钗的话也不提。而宝钗守寡同林黛玉是有关系的。
这些谶语式的表现,有时在《红楼梦》的回目里,就点明了。比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就点明“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贾政看到很多灯谜都是不吉利的,所以他产生了悲感,不过这一回,后面一半破失了。从惜春的谜以后,是后人续补的,但是我们看前面几个谜,的确都是谶语。贾母的谜语是“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个果名,是荔枝。实际上,她是暗示树倒猢狲散。这有谶语的性质;元春作了一个灯谜,是一个爆竹,一响而散,元春是短命的;迎春的谜语,是一个算盘,镇日乱纷纷,阴阳乱纷纷,噼噼啪啪打个不停。她的家庭也是这样,嫁给孙绍祖以后,没过上一天好日子,一年以后就被折磨死了;探春的灯谜是个风筝。断了线以后就飞走了,那就是暗示她的远嫁;惜春的灯谜是个长明灯,小说里后来讲是佛前海灯,意思一样但“佛前海”这三个字不应该有,为什么呢?因为谜面里已经出现了,所以应该称长明灯。就是寺院里前面有一个很大的油缸灯,燃着一点火苗,常年不熄,这个预示她将来出家作尼姑。
《红楼梦》里,不但是自己写,有时候还通过一些游艺的用具,上面刻着一些《千家诗》之类的,大家所熟悉的诗,来做谶语。这个曹雪芹本领也很大,诗不是曹雪芹写的。如果曹雪芹在上面写诗,那就不真实了,因为这是大众的游艺用具上刻的诗句。比如今天《唐诗三百首》我们比较熟悉,在那个时候《千家诗》是最普及的。所以很多游艺用具都刻《千家诗》上的诗句,刻在上面有一朵花的,叫“花名签”,牡丹花、芍药花等,题一句诗,让她们抽签,她们抽到的也都有谶语性质。你比如说,薛宝钗的得到的签是牡丹,“艳冠群芳”,上面一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是罗隐写的《牡丹花》的诗,他最后两句是“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花名签常常像歇后语一样,因为大家都熟悉,让你把前面后面的东西都想起来。过去唐代有个人叫韩弘,他做了中书令以后,觉得京城里大家都喜欢牡丹花,结果社会风气也不好,整天的玩花赏花,所以这个人板起面孔,很严肃的,下令把所有的牡丹花都砍掉。这个就是“可怜韩令功成后”,他做了中书令以后,“辜负秾华过此身!”牡丹花开得再好也没用,都砍掉了。象征着,贾宝玉功成以后,功德圆满,做和尚以后,薛宝钗的漂亮荣华也辜负了,误了她的终身。
袭人拿到的是桃花签。叫“武陵别景”,这是用《桃花源》的典故,大家都知道。“桃红又见一年春”。这里象征什么呢?全诗,大家一下子都能记起来。“寻得桃源好避秦”,按照原来的写法,袭人不是贾宝玉做和尚后才出嫁,她是中途出嫁。贾府发生事变的时候,她出嫁了,那也是迫于形势的。所以,寻得一个桃源,可以避秦,就是避乱。“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不要把信息带到外面,“恐有渔郎来问津”,我看把“渔郎”改成“优伶”,被蒋玉菡看中了,嫁给蒋玉菡,这就完全合适了,这也是一种谶语。
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是麝月的签。她抽到的是荼靡花,叫“韶华胜极”。诗是王淇的“开到荼靡花事了”。当然小说里描写的,签上面还有很多话呢,比如说,“大家都喝一杯酒,大家来送春”。贾宝玉看诗,他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他就要把签藏起来不让大家看,觉得这个话特别不吉利。因为荼靡花是春天最后的花,开得最晚,所以说“开到荼靡花事了”,开到荼靡以后,花都没有了。花事就没有了,“花事了”三个字还双关,袭人姓什么?姓花。袭人出嫁的时候跟贾宝玉讲“你好歹把麝月留着”,服侍他们两夫妻,宝钗同宝玉。所以最后,贾宝玉做和尚的时候,不但丢掉了宝钗,也丢掉了麝月。这都在脂评里讲到过了,所以“开到荼靡”,荼靡花就是麝月,“花事了”,花袭人的事情也了了,花袭人出嫁了。像这些地方,你看,曹雪芹非常的巧妙。这是我们讲的第三点。
第四个问题,我想讲一讲,谁是诗词曲第一高手。“第一高手”是借用武侠小说的话。小说里谁的诗写的最好呢?这是一个不能说死的问题,就像你问李白好还是杜甫好?这是不易评出高低的。通常认为,林黛玉大概是第一,因为她的判词里有“咏絮才”之称。“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咏絮”,就是用谢道韫的典故,就指诗作的好。但是书中具体描写时,属于顶尖高手的有三个,哪三个?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可以说是写诗歌的三女杰。唐代有“初唐四杰”,这里是三个女杰。其实还有一位,你要算四杰也行,不过这个人,平常不参加大家作诗,也没有参加诗社,但是她这方面很有才能,谁呀?妙玉。她是出家人,所以我们没把她算在内,她作诗的机会也很少,但是她会作诗。因为有一次,晚上,她在水边走,听到水边有两个人在那里联句。一个林黛玉,一个史湘云。一直联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她出来打断了,“别再写了,这个已经非常好了,再写下去也太悲凉了。”后来她把这个诗稿自己给续完。她从夜静到早上天明,第二天光明重来,按这个意思把诗写完,写得很不错,可见,她是会作诗的。作者也偶尔给她露一下峥嵘,但我们一般来讲,不把她和三个人放在一起。
钗黛湘三个人作诗可以说各有千秋。如果把大家一起作诗当作比赛的话,她们每个人都拿过冠军,都有一块金牌。第一次,海棠诗社作诗,压倒群芳的是史湘云,不过史湘云还是后来的,她没有到之前,大家评的最好的是薛宝钗同林黛玉。薛宝钗有两句诗,的确写得不错:“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白海棠是很白的,所以说它“淡”。这话合辩证法,艳,不一定红的才算艳,淡到极点,白的,才感觉到花更艳。这也符合薛宝钗的气质。她为人就做得非常的淡,非常淡里表现她的出色,即艳。后面“愁多焉得玉无痕”以玉来比白海棠,白海棠像玉一样,上面有露水,就像眼泪一样,你愁多了,当然也要有泪痕了。脂砚斋说,这话有点像讽刺二玉:贾宝玉同林黛玉,两个人愁太多了,动不动就哭哭啼啼。还有这个意思在里面,写得不错。林黛玉写得非常灵巧,她聪明机巧,写白海棠说:“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你看用“偷来”“借得”写得很有风趣。实际就是写它像梨花那么白,那么有风韵。又用梅花的精神来比它,用“借得一缕魂”这种措辞,看出她的巧。但这两句诗是借势的。宋代卢梅坡有诗,写到雪同梅花的比较说:“梅须逊雪三分白”梅花比起雪来,没有雪白,比雪差三分,“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比起梅花来,梅花有一段香,雪没有。最后,雪同梅到底哪一个好,高下难分。这同林黛玉写的诗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有启发。这种不叫抄袭,叫借势。就是活学前人好的地方,能够借他的“势”。但是,迟到的史湘云又作了两首,众人大加赞赏。诗语言非常自然,清新洒脱。比如“也宜墙角也宜盆。”大家都用“盆”字韵,我觉得这句就是随口讲出来的,说这花好,种在盆里好看,种在墙角也好看,这很像她的人生态度。在家里,她父母死后,人家待她不好,过得很苦,她也能适应,到贾府来了后,换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她也合适。一个人随处都能适应,这个意思放进去了。还有“自是霜娥偏爱冷”,“霜娥”是神女,是“青女”,管霜雪的,这里来比白海棠,但脂评说“不脱自己将来形状”,这就是谶语式的。史湘云后来的婚姻在人家看来是非常美满,丈夫也长得漂亮,有才有貌,忽然之间婚姻破裂了,一直到老,变成牛郎织女了,“白首双星”,到白头,都成为牛郎织女。“双星”不是指一般的成对夫妻,而是牛郎织女星的特别称呼。这种似谶式的句子还有“花因喜洁难寻偶”,脂评曾经说“湘云是自爱所误”。这个我们没办法解释,因为我们看不到曹雪芹原来是怎么写的,反正他们夫妻两个是分开的。现在有文章说,她的丈夫卫若兰怀疑史湘云和贾宝玉有关系,金麒麟从哪里来的呀?一下子两个人的关系就分开了。还有别的猜测,我们不去管,反正她是自爱的。所以,用“喜洁难寻偶”这种话来讲。但脂砚斋认为,就诗论诗,写的最好的是那一句“秋阴捧出何方雪”。我不知道在座的人,喜不喜欢写诗词,我看了这句也觉得写得真好。清初李玉写过一个戏剧叫《一捧雪》,但那是形容一个玉杯,白玉的杯子像一捧雪一样,她这里拿来形容白海棠,既然讲雪就是在冬天,但白海棠开在秋天,秋阴之下是没有雪的,所以要用“何方”,哪里来的雪呀?这就说得很好,“秋阴捧出何方雪”所以脂砚斋说“压倒群芳,在此一句”,脂砚斋也懂诗的,把其他诗压倒,这个是根本,不是光弄巧,直接描写白海棠用一捧雪,把它分开就是“捧出”,什么地方捧出?还能表示惊讶。那么史湘云第一,她获金牌了。史湘云的花名签也抽到了海棠。上题“只恐夜深花睡去”,这是苏东坡的海棠诗。人家开她玩笑,“不是夜深花睡去,是石凉花睡去”,说他醉卧芍药裀。你看海棠花同她有某种联系,所以让她得了第一。
但是菊花诗,十二首诗,大家都来做,结果林潇湘夺魁。冠军是林黛玉。当然史湘云的诗,薛宝钗的诗也写得很不错,小说里都有评论,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好,都有。但是特别写得好的是林黛玉的一首《咏菊》:“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写律诗,要和题目扣的紧。这两句里有没有“咏”?当然有。,通过笔来咏也可以,通过口来咏也可以。有没有菊花?有。修辞方面,隐藏在 “霜”“月”里都是秋天。特别是下面一句“口角噙香”,吟出来的诗句非常好,可叫“口角噙香”。漂亮的女孩子,本来嘴就香,何况吟出香句来呢,如果嘴里含朵菊花就更香了;对月而吟,这种用衬托的办法写菊的句子,的确写得非常漂亮。后面一联,写得很自然,我也认为她写得非常好。甚至更能看出作者喜欢林黛玉:“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素秋心?”“素怨”“秋心”是互文。这个“素”字,不单单是平素的意思,“素怨”就是秋怨,所谓素秋。咏菊的意思都在里面了。自己写在了咏菊花诗里很多怨恨的寄托,自我自惜,满纸怨恨,有几个人能够懂得我的心情呢?“秋心”就是愁。宋代吴文英的词里讲“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心上面有秋,不就是愁字嘛。我觉得这两句诗里,仿佛听见了曹雪芹的声音。曹雪芹写“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对象不一样,但也有“一把辛酸泪”。现在,我们好像从林黛玉的诗里又听见了曹雪芹题的那首诗的回响,所以她得第一是毫无疑问的。
菊花诗作完,贾宝玉又去作《螃蟹诗》,我看他是引诱人家写好诗,他自己随便的写了一首,抛砖引玉,贾宝玉是抛出一块砖头。林黛玉说,这种诗,我一百首也能写出来,随口就来了一首,当然写得也不好,因为是随口说的。最后倒真引出一块玉来,那是薛宝钗。全首诗讲螃蟹,但从其中两句,在写《螃蟹诗》里有所寄托。寄托什么呢?寄托诡计多端,心事花样很多的人,横行霸道一时,最后被人家吃掉,落得个悲惨下场,就像螃蟹一样。“眼前道路无经纬”,螃蟹走路不直着走,不管你经纬,不管纵横,横行一时。“皮里春秋空黑黄”,皮里春秋,过去讲,肚子里褒贬人,“春秋”,用春秋笔法来褒贬人,不露声色,肠子里鬼花样特别多,螃蟹里的花样特别多,有黄的有黑的,它的皮里,就是壳里。“空黑黄”,一个“空”字,说徒劳,最后还不是被人家煮了吃掉了么?这一联对得也工。所以众人评:“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是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曹雪芹放到这些地方来讽刺,让薛宝钗来写。薛宝钗对人情世故比较精通。读的书也多,学问也广博,看问题也看得深,城府也深,思考问题也深。所以她能写出这样的诗来,不像林黛玉很单纯,不像史湘云很爽快,不大用心机讥讽人。所以《螃蟹咏》以这个为最好。本来《红楼梦》常常是以小见大,以家喻国,他写的范围是一个家庭,实际上,常常发挥,让你想到一个国家。比如说“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你说这是管家务,办丧事,仅仅是这个意思么?不是。她不就像一个国家的宰相、总理处理很乱很乱的国事吗?这一点,小说最后都指出来了,叫“金紫万千谁治国”悬着金印,穿着紫袍的万万千千个大官,哪一个能治好国家呢?“裙钗一二可齐家”姑娘一两个就可以把一个家庭弄好了。治家治国都是一个道理。他经常借小的地方来见大。所以,说“这些小题目原是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这其实也是曹雪芹《红楼梦》里的一个特色。
我再举一个史湘云的。她开玩笑。有一次她作了个谜语给大家猜。大家猜不到。《点绛唇.耍的猴儿谜》:“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猴子是野外溪壑里捉来的,它离开野外后,到红尘来游戏。“真何趣”者,有什么趣味呢?让它带着帽子,穿着官服,是沐猴而冠嘛,不是名就是利,这是虚的。“后事终难继”,大家不懂,为什么“后事终难继”?史湘云解释耍猴的猴子哪一个不是被剁去尾巴的?这就是“后事难继”,但你说这首曲来讲贾宝玉,来讲贾府,合适不合适?来讲《石头记》的石头,合适不合适?钟情溪壑分离,到红尘来游戏,来享受,有什么趣味呢?名利都是虚的,后事终难继,最后出家作和尚了,还继什么后事呢?不过现在有后事,续书的写法不是薛宝钗怀孕了么,将来还出来一个贾桂,“兰桂齐芳,家道复初”,那后事还是有人继的。但曹雪芹原来写的是后事难继的。所以写着写着,作者不再告诉你,谁写的诗本领更高一点,而只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气质,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你要说,林黛玉诗写得最好,也对,你说三个人都好,也对。
最后,第五个问题,我要讲一讲,贾宝玉的诗才如何。贾宝玉是不是比起她们来差一等?是不是不如宝钗、黛玉、湘云呢?好像是如此。但这个话绝对不能说死。作者在描写贾宝玉和众姊妹在一起做诗,联句,带有比赛的性质。贾宝玉从来不争胜,不想跑得最快。他与这些姊妹相比总是处于下风,而且每次自己处于下风还特别高兴,最希望林黛玉能得第一。李纨评还是宝钗的好,他就不高兴,“我看还是林妹妹的好”,他自己,我是最差,没关系。所以他一次也没获胜过,这是有原因的:符合贾宝玉性格特点,他在女儿面前,姊妹面前,从来喜欢“做小”,不想逞强,不想比他们强。另外也就更突出这些女儿的聪明、有才,林黛玉才比宝玉还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元春叫大家作诗。元春省亲的时候,就像皇帝叫臣子作应制诗一样,叫大家都写首诗,题个匾来,她来评好坏。但是她弟弟,她非常喜欢,别人做四句就够了,你要作八句,不是做一首而要作四首。她认为最好的地方,比如说潇湘馆、后来的蘅芜院还有稻香村,这些地方都叫他每处做一首诗。作的贾宝玉苦得不得了,最后林黛玉看不过,就“作弊”了,最后一首没写完,就是那个稻香村。“杏帘在望”这首,她就写在小纸团上,扔给他,宝玉马上就抄下来,最后评下来,所有诗里,这首最好。这首诗的确写得好。你看看。“杏帘在望”后来改为“稻香村”。“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多老练,首联就擒题,她把题目分成两句,一气讲下来,讲得那么自然。“杏帘招客饮”酒旗在招客人,“在望有山庄”,“杏帘在望”四个字就作进去了。第二联“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这作的好不好?你说这两句里,哪个是主语?哪个是谓语?没有。没有动词、形容词,全是名词放在一起,这就是诗歌的特殊句法。叫“鸡声茅店月”的句法,唐代温庭筠的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后来这类诗写得越来越多。但你可以想象,鹅儿在那里戏水,水上面有菱荇,这不用讲出来。“桑榆燕子梁”也一样,燕子在树里穿来穿去,把桑树、榆树的枝条来作自己的燕窝,这些都可以自己去想象。对仗又特别工整。第三联和第二联,颔联同颈联,学写律诗的人请注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变化。前面要是严肃的话,后面就要嘻嘻哈哈。前面坐得一本正经,底下就要跑步。两联姿态要不一样,前面浓,底下就要淡。所以底下一联非常自然:“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这两句话就是一气而下,非常自然的,同上面的面目是有变化的。同一个面目就说明你不大会写诗。可这首诗好在最后两句。稻香村是一个景致,你不要以为这真是农村,贾宝玉早就讲过了,水旁边没有山,什么都没有,忽然出来一片人为的农村,没人种田耕地,也没人织布,只是一个景点而已。林黛玉就有这么聪明,不是给元春看的吗?所以要颂圣,应制诗嘛,叫“盛事无饥馁”现在太平盛世,没人饿肚子了,“何须耕织忙”,何必去耕织呢?粮食都吃不完。所以脂砚斋的批语是“以幻入幻,顺水推舟”,什么叫顺水推舟呢?就是大观园没有人耕作,这种景象摆在那里,根据人家种好的稻子说现成话,叫顺水推舟。“且不失应制”,不违背应制之体,因为写给元春看,不单单是个姐姐,她是贵妃,是代表皇帝出来的,她让你写诗,你必须要讲皇帝的好话,要歌颂太平盛世,所以说“盛事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所以元春看了特别高兴,想她弟弟现在这么聪明了,写出这么好的诗来,哪里知道是考试作弊。这个地方写林黛玉写绝了。林黛玉自己的诗当然做得也好,但她把最好的诗写给她最心爱的人,为他出力写的诗最出色,这样描写得特别成功。
是不是贾宝玉在姊妹在场的时候诗总是做不好呢?那也不一定,只要是不跟人家比赛,要把人家压下去的话,他照样做得好。比如有一次大家联句,统计下来,贾宝玉联的最少,所以他要受罚,罚什么呢?说栊翠庵的红梅花特别好,叫贾宝玉到栊翠庵向妙玉去要梅花。大家也看出来了,妙玉对宝玉特别好,妙玉特别爱干净,刘姥姥用过的杯子她马上要摔掉,给林黛玉、薛宝钗拿出来古董,而给贾宝玉用的是她平时自己用的绿玉斗。感情不一样,这写得很有分寸,很自然。妙玉这个人个性有些特别,但是很可爱。叫他去,有人说,跟个人去,黛玉说,跟个人去就拿不回来了,就让贾宝玉一个人去,而且拿回来后,还要作首诗:《访妙玉乞红梅》而且诗要做得快,我在这里敲鼓,史湘云说,我三通鼓后,你诗没作完要罚酒。结果这次他最高兴到妙玉那里要红梅花。这个任务并不重,而且她肯定会给他的,而且要写这个经历,很自然。他就讲了,你们不要给我限韵,不要给我限题目。因为前面比赛都有题目,有韵。让我自己来作,我想作什么就作什么。好,让他自己作。这也写宝玉不喜欢受人为格律的束缚。他做出来的诗,的确写得很好,而且也很快。“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你看,前边两句,就像史湘云的洒脱,随便写出的。本来要喝酒的,酒还没有开始喝,句子还没有想好,现在叫我到栊翠庵去采梅花。“寻春问腊到蓬莱”这代词都用得很好,“春”,点红,“腊”点梅花,“寻春问腊”就是去要红梅花,“到蓬莱”到仙境,指代的好,栊翠庵,妙玉是出家人,是仙境。底下非常幽默,非常恰当:“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亏他想得出来。把妙玉比为观世音菩萨,观音大士手里拿着一个瓶,瓶里是甘露,洒一点甘露,人间就下雨了。我并不是求你观音大士瓶中的甘露水。又把她比为嫦娥,嫦娥也是离家独居的。“槛外梅”,栏杆外的梅花,妙玉自称槛外人,人家称宝玉槛内人,妙玉是槛外人,这个时候把梅花的梅点出来了,上面都是指代。所以这四句,一气下来,很自然,这些比喻都恰当得很。比喻妙玉的身份。前面写得这么流畅,第三联就要变化了。要看他锤炼的功夫了。“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自己在尘世间,离开尘世间到栊翠庵去,到仙境去,叫离尘。“入世”是回来,从仙境回来。你看着两句。回来写在前面,我回来的时候,我挑了红雪来。把红梅花用红雪来比喻,用冷来比喻。“冷挑红雪去”,我回到家的时候,回来的时候,把栊翠庵的红梅采了去了。我到栊翠庵来的时候,是来割你的紫云,“香割紫云”用香和紫云来代替红梅。李贺有诗“踏天磨刀割紫云”,他把紫云代替紫色的石头,做砚台用的,这里用来指代红梅花,也很好。你看在句法上,这不是一种很自然的句法,是一种锤炼的句法,是诗歌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以和上面一联面貌完全不一样。有变化,这就是善于写律诗的人。我回去带红梅花回去,我上你们这里来是来采红梅花的。就是讲这点,但用“冷”用“香”用“红雪”用“紫云”来比喻红梅花,句子是非常讲究修辞锤炼的。“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冻得不得了,冷的时候,肩膀会耸起来的,耸起来的时候就叫槎枒。这是用苏轼的诗,冷天的时候,耸着肩,他是诗人嘛。这么冷的天谁会可怜我跑来跑去呀?回到家的时候,我衣服上还有栊翠庵的青苔呢,或者说,我回来的时候,还想着栊翠庵清幽的环境。“苔”代表清幽的环境。“沾佛院苔”,这个好像没人说过。像这样的诗,贾宝玉在人家罚他的时候,他写出来了,而且写得非常非常漂亮。
至于贾宝玉碰到贾政和他带的一批清客,叫他去题院子景物的时候。贾宝玉就像完全换了一个人一样。那时候,诗就写得非常非常好了。比如说,贾宝玉游园题潇湘馆“有凤来仪”的两句诗:“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写潇湘馆的特点写得很好。竹子很多,所以房间里就有绿色的影子,“宝鼎”就是茶炉子,“茶闲”就是茶不煮了,茶不煮了好像还在冒烟,为什么呢?因为竹子的绿色透进来,看上去仿佛有绿烟。有竹子的潇湘馆感觉到特别的凉爽,有竹影。所以“幽窗棋罢”在幽窗里下棋,下完的时候指犹凉。下棋的时候,指头伸出来下棋,天气冷的时候当然是凉的,但是现在棋不下了,还感觉到凉。“茶、棋”,这个生活同她的环境也配得非常非常好。再比如,他题《沁芳》泉水那一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题诗在修辞上,你讲水往往就不能把水用进去。他这里面水实在都已经写了。“绕堤”“隔岸”那不是写水吗?“三篙”连水的深度都写出来了,“一脉”是水的样子。实际上说,这个堤的旁边都是柳树,把杨柳树的绿和水的绿联系在一起。绕堤的柳借给它,三篙水这么翠的颜色。你看这个诗写得漂亮吧。“隔岸花”隔岸两边都是花,分给它一脉香,这水都是带香味的。像这样漂亮的句子,越在贾政板着面孔要骂他的时候,他就越写出来。
还有和世俗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像冯紫英、蒋玉菡呀,在这些人面前写诗,那他们的诗和贾宝玉的诗简直不能比,反差非常大。有一次行酒令,行女儿酒令。女儿悲、女儿愁、女儿喜、女儿乐,还要有一首曲子。前面说,“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这是谶语式的话,后来薛宝钗就是守空闺的。“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用王昌龄的诗。一个老是劝他去考科举去作官,结果劝来劝去,反而去作和尚了。“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很高兴的时候,看着镜子里面长得很漂亮。《红楼梦》里有镜花水月的比喻嘛,“一个是镜中花,一个是水中月”。“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这个句子,我非常欣赏。中国诗歌的修辞优点都被曹雪芹所掌握了。女儿高兴的时候,如果让我们用外文或现代语讲,也许是:女儿们在秋千上荡来荡去,一阵春风吹来,透过了衣衫,把衣衫都吹起来,女儿们高兴得哈哈大笑。这样没有四五句话就下不来。曹雪芹在贾宝玉的诗里就三个字 “春衫薄”,你自己去体会,写得多好。风吹来的时候怎样的凉爽,用不着讲。“春衫薄”三个字就够了。我就觉得,这些时候他就特别的聪明。接下来这首《红豆曲》,郑绪岚常唱的,唱得很好听:“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每句话里都有一个“不”字,十几句下来。这些句子里用了我们中国古典诗词的很多很多意象,而表现得那么自然,又仿佛能同宝钗黛玉最后愁苦的景象联系起来。所以,你说贾宝玉的诗写得怎么样?最好的诗也是贾宝玉写的。
特别是他有真情实感,愤慨的时候写的诗,更加不是一般人写得出来的。《红楼梦》里的诗都是通俗的、流畅的、让人一看就懂的。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晴雯死了,那个时候他极度的伤痛悲愤,就写了长篇的《芙蓉女儿诔》,这个诔文实际上等于一首长诗,表达他这个时候的愤慨心情,就不管你读得懂读不懂,不讲通俗了。这里面典故很多。比如说“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这个就不通俗,他用典故了。很高品格的人被人家妒嫉,遭到迫害。“闺帏”就是讲女儿、姑娘,“恨比长沙”,她的恨比受到打击、被贬到长沙的贾谊还要强烈。她人很正直,很刚烈,遭到了陷害,她的境况“惨于羽野”。羽野的故事是说,大禹的父亲鲧,偷了天上的神土“息壤”,来治理洪水。这个神土自己会长,可以把洪水阴挡住。但是他偷了神土,上帝就要罚他,就叫祝融在一个叫羽野的地方把他杀掉了。这种典故,都是一些带政治性的人物,或者传说里关系到重大事情的,他都用上了。还有“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因为晴雯的死,和一些多嘴的奴才的诽谤有关系,跟进谗言有关系,所以,要把“诐奴”就是长舌妇,把多嘴奴才的嘴巴给封住,我的讨伐岂能从宽;把那些悍妇的黑心给剖出来,我的愤恨还没有完全解除。这些话写得非常激烈。这岂是姑娘们写得出来的?当然,这也不是《红楼梦》普遍存在的,就只在这篇奇文里写到。就这么一篇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