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
杨炳钧/覃朝宪 2006-01-26
摘要:系统功能语法对二十世纪后半期的语言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该语法体系的一大核心内容,元功能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本文将回顾Halliday之前的现代语言学者对元功能思想所作的奠基性贡献,然后着重介绍Halliday元功能思想的发展过程及最新修订情况,最后概述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内部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与贡献。
关键词:元功能,Halliday,发展历史,现状
Metafunctions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Yang Bingjun Qin Chaox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ongshan University, 510275)
Abstract: As one kernel idea of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which has greatly
influenced linguistics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metafunction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modern linguists’ contribution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tafunction before Halliday,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al
progress and the latest revisions of Halliday’s metafunction, and finally
gives a brief summary of some systemic linguists’ contribution to metafunction.
Key words: metafunction, Halliday, history of development, present state
1. 引言
Dirvin and Fried(1987:x)称,二十世纪的语言学是以结构、系统和功能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全面发展为特点的。而以系统和功能为基点的系统功能语法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对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冲击,从目前的势头看,这种冲击还会延续下去。为能更好地理解系统功能语法,我们将对该理论的一大核心内容--元功能思想作一综述,以便对它作更深入的理解。首先我们将回顾Halliday之前的现代语言学者对元功能思想所作出的奠基性的贡献,然后着重介绍Halliday元功能思想的发展过程及最新修订情况,最后概述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内部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与贡献。
2. Halliday之前的功能思想
从语言学史的角度看,功能的思想可以追溯到Protagoras和Plato为代表的语言学观,Protagoras和Plato为代表的以人类学为本的语言传统已经关心语义与修辞功能的关系;而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看,功能的思想最初是Malinowski以及布拉格学派的Mathesius等人明确提出的。
功能的思想在Malinowski与布拉格学派之前也散见于一些学者的论著中,比如Passy(1912),Jespersen(1922)(钱军 1998)。1923年,Malinowski从人类学的角度明确区分了语言的三大功能:活动功能(Active)、叙述功能(Narrative)和巫术功能(Magical),他还提出了"意义即为语境中的功能"(meaning
as function in context)的思想。同年,Mathesius提出了二功能说,即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功能(Communicative
function),表现为两种情况:单纯的交际,如传达信息;表示呼吁,如要求、命令。Mathesius(1975)后来仍然坚持这一观点。
从1934年起,心理学家Büler从心理学的角度区分了语言的四种功能:表达功能(Representational)、表情功能(Expressive)、意欲功能(Conative)和所指功能(Referential)。布拉格学派的Mukarovsky在Büler功能说的基础上补充了语言的另外一个功能:美学功能(Aesthetic),亦称诗歌功能(Poetic)。
受Büler思想的影响,布拉格学派在《论纲》(Thèses)中阐述了语言的两个基本功能:体现智能言语活动的社会功能及体现感情言语活动的表现功能。社会功能又分为两方面,一是交际功能,即说什么;一是诗歌功能,即怎么说。布拉格学派对功能的理解与哥本哈根学派不同。前者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理解功能,功能就等于目的;后者从数学函数的角度来理解功能,功能就是严格的依赖关系(戚雨村
1997: 70-4)。
1935年,Malinowski修订了他原来的提法,把语言的功能概括为两个,即实用功能(Pragmatic)与巫术功能(Magical),后来他又增补了另一功能--寒暄功能(Phatic)。
也是在1935年,语言学家Firth发展了Malinowski的思想,他指出意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音功能(phonetic function),词汇、词法及句法功能(lexical,
morphological, and syntactical function),一定语境下语言表达方式的功能(locution),以及语义范围(the
province of semantics)(Firth 1935/1957:33)。Firth(1957:21)还特别说明,他要做的是找出能够应用于描述特定语言的普遍语言理论,而不是去找应用于描述普遍语言的普遍理论。
1960年,布拉格学派的Jakobson在Büler的功能观的基础上将语言的功能扩展为六个:指称功能(Referential)、诗歌功能(Poetic)、表情功能(Emotive)、呼吁功能(Conative)、寒暄功能(Phatic)及元语功能(Metalingual)。他实际上是综合了Büler和Malinowski的功能观,但他提出的元语功能是创造性的。
Martinet(1962)认为,我们要区别语言的两种功能,一是语言在社会生活中所完成的功能,二是语言单位在完成交际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第一种功能又包括交际功能、表达功能、思维推理功能、称谓功能及美学功能;第二种功能包括语言单位的作用及一定语境中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冯志伟
1987:131-2)。
受Mathesius与Büler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的内在问题,布拉格学派的Dane?(1964)、Firbas(1964)以及Vachek(1966)提出了"功能句子观"(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话语的组织"(Organization of utterance)和"句子的语义结构"(Semantic
structure of sentence)等(Gregory 1987:95)。此外,Garvin and Mathiot(1975:148-156)概括了标准语的四个功能:联合功能(Unifying)、区分功能(Separatist)、威信功能(Prestige)及参照功能(Frame-of-reference)。
笔者认为,Malinowski,Mathesius,Büler等学者都讨论语言的功能,但他们所说的功能是指人作为语言的外部观察者所能观察到的语言功能,实质上是对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用途的抽象概括。Firth接受了Malinowski的"意义即为语境中的功能"的思想,但他没有停留在语言的社会功用这个层面,他试图寻找能描述特定语言的普遍语言理论。Jakobson的"六功能说"不仅概括了语言的外部功能,他还提出了"元语功能"的概念。这些思想无疑为Halliday的元功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Halliday元功能思想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Halliday在其早期的论文中,把及物性(Transitivity)、情态(Mood)与主位(Theme)看作"英语分句中的三种主要句法选择"(1967:199),并与认知、言语角色和信息呈现相关。Halliday(1968:207)认为,把英语系统网络分为较独立的三个组成成分为语言功能提供了句法基础。其间,他把功能组成成分称作"宏功能"(Macrofunction)。
Halliday(1969)认为,及物性包括了Vachek所归纳的"对事实的了解,语言外部现实的目标与内容"以及Dane?所说的"句子的语义结?quot;;情态、参与者间的关系(Participant
relation)以及言语角色(Speech role)包括了Büler提出的"说话者态度"及"说话者影响听话者的意图";主位则相当于Mathesius"功能句子分析"(functional
sentence analysis)中的分句部分,也相当于Dane?的"话语的组织"(Halliday 1969:81)。
在1969年的文章中,Halliday把功能当作"语法的组成成分"(components of the grammar),并认为语法共有四种组成成分,逻辑成分属于其中之一,逻辑选择就是说话者通过它表达"纯"(抽象)形式关系的选择,这些选择从经验角度看是过程,从语篇角度看是连接词(Halliday
1969: 80-82)。大约该文发表后一年,"组成成分"被改称为"语言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包括概念功能(Ideational)、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及语篇功能(Textual)(Halliday
1970a)。该文中,Halliday认为逻辑成分的具体体现与其它成分不同,未化归"语言功能"(Halliday 1970a)。也就是在1970年,Halliday讨论了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Halliday
1970b)。
Halliday(1973: 9-13; 1975a: 19-21)进一步讨论了语言个体发生,通过对幼儿语言的研究,指出语言有七个微功能(Microfunction):工具功能(Instrumental)、控制功能(Regulatory)、交互功能(Interactional)、个体功能(Personal)、启发功能(Heuristic)、想象功能(Imaginative)及描述功能(Representational)(参见胡壮麟等
1989)。随着幼儿的成长,工具功能和控制功能组成实用功能(Pragmatic),个体功能和启发功能组成理性功能(Mathetic)。随着幼儿的进一步成长,实用功能逐渐转化为成人语言的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理性功能发展成为成人语言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所有功能共同组成语篇功能(Textual)。
1970年至1977年间,Halliday的研究还涉及到了"潜势"(Potential)。他认为,个人能"做什么"是意义学(semiotics)*所关心的问题,能"意味着什么"是语义学(semantics)所关心的问题,能"说什么"是词汇语法所关心的问题,而个人的音"听起来是什么"则是音位学所关心的问题。Gregory指出,就象布拉格学派的学者那样,Halliday越来越肯定了"说话者为中心",说话者既是生活经历的观察者、他人行为的介入者,也是语境中语篇的制造者(Gregory
1987: 96)。这些思想分别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联系了起来。在此期间,Halliday(1975b: 26)还指出,语场(field)、语旨(mode)和语式(tenor)分别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相关联。
Halliday(1978,1979)把语言当作一个意义系统(semiotic system),是一个有两个或更多体现层的代码系统。他(1978:112-3)把功能组成成分改称"元功能"(Metafunction)。他还指出,语言有三层体现关系:由词汇语法体现的意义层、由语音体现的词汇语法层以及词汇语法层本身。在此,功能被当作"意义模式"(modes
of meaning)并属于意义层。Halliday修订了原来(1969)的观点,认为三个功能中概念功能包括了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从语义而不是语言的角度看,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都属于"外在功能"(extrinsic),与语篇功能相对,语篇功能是使其它功能得以实现的功能;而从词汇语法层上看,逻辑功能与其它功能不同,因为它是单变量的(univariate),"可以单独、而且总是单独通过循环结构加以体现"(Halliday
1978:170)。
这样,Halliday通过一系列著述(1978,1979,1985,1994)给我们完整地展现了他的元功能思想。在此期间,元功能包括三个方面: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概念功能又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而且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在等级上低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近年来Halliday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元功能思想。Halliday(1996:1)说,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的语言,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的语言,语言学则是关于语言的语言。关于语言的语言就是元语言。那么怎么能够区分元语言和语言呢?换句话说,怎么能把现象与关于现象的理论研究区分开呢?他认为这是个不小的问题。他还指出(1996:
7-8),元功能的相互依赖对语言演化、语言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概念动能中,语法把人类存在的物质条件转化为意义。去"认识"事物就是去把它转化为意义,我们所说的"理解"就是这种转化过程。交际目的是在人际交流中通过交际得以实现;同样,人际关系是在构建概念(经验)的过程中通过概念构建得以制定。这样,每一个"意义行为"都同时涉及对世界的讨论以及对世界中的人产生作用。
Halliday近年来在科技语言与语法隐喻方面做的研究也体现了他的元功能思想的进一步完善。Halliday(1998:185-235)指出,每一种语言的语法是人类经验的理论,这是反映功能(Reflective);每一种自然语言的语法也是人际关系的制定,这是活动功能(Active)。这两个功能相互依赖,反过来由第三个功能,即推论功能(Discursive)实现。他进一步把语法的元功能框架用图概述如下:
(reflective) (active) (discursive)seen from ’above’ ideational logical
experiential interpersonal textual seen from ’below’ iterative configurational
(factive structures) (segmental, prosodic, periodic structures)
图1 语法的元功能框架
图1表示,反映功能与逻辑功能和经验功能(合为概念功能)相对应,活动功能与人际功能相对应,推论功能与语篇功能相对应;而逻辑功能体现的是词汇语法层的迭代反复(iterative),具体表现为语句结构;经验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体现的是语句的配置(configurational)。该图表明,虽然Halliday还坚持用概念功能概括逻辑功能和经验功能,但他已经把逻辑功能、经验功能看作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同级的元功能。
Halliday and Matthiessen最近著的一书(1999)的主题则是人类如何构建对世界的经验。经验的构建通常被当作是通过概念化的分类、图表、文字等艺术形式表现的知识来实现的。在此,Halliday
and Matthiessen把经验当作意义而非知识(not as knowing but as meaning),经验是构建于语言中的某种东西。换句话说,他们关心的是人类经验如何构建为一个语义系统。由于语言不仅在储存和交换经验中起重要作用,还在构建经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就成为阐释经验的基础(the
interpretive base)。他们认为,语言不仅构建人类经验(此时语法的功能是解释,将经验转化为意义),还构建社会秩序(此时语法的功能是制定,通过意义形成秩序)。语言的功能语境分为两大类,一方面,语言构成人的经验,在这点上,语言的功能是构建;另一方面,语言构成人类之间的关系,在这点上,语言的功能不是构建,而是实施,实现社会交往。而语法使这两种意义模式融为一体。这与Halliday早期的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早期的研究中,他认为语义的抉择,尤其是属于人们相互关系的诸如称呼、礼仪等(即人际功能)所标记的不仅是个人,而且是社会集团。他最近这些思想是他早期思想的进一步抽象与升华。元功能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语言本身,还可以用来描述人类对世界的经验,解释人类经验的构建。
4. 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
回顾二十世纪,语言学确实是以结构、系统和功能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全面发展为特点的。西方系统功能语法学者Fawcett,Matthiessen,Martin,Gregory,Butler,Lemke等和东方(如中国和日本)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者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限于篇幅,以下我们只对西方几位影响较大的学者的研究作一概述。
继Halliday后,系统功能语法学家中较早探讨元功能问题的是Fawcett。Fawcett(1973a,1973b)在元功能上与Halliday有两点不同:Fawcett所指的系统网络只限于语义学,他认为语言有六个元功能。这六个功能是:经验功能(Experiential)、逻辑功能(Logical)、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表情功能(Expressive,又称态度功能Attitudinal)、主位功能(Thematic)及信息功能(Informational)。Fawcett(1980)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他把语言学当作"原则上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1980:4)。他划分功能的标准似乎是不同的意义类型,而不是"横组合"或"纵聚合"关系。这样,他提出了八种功能组成成分与三种附加组成成分。八种功能成分分别是经验功能(Experiential)、逻辑关系(Logical
relations)、否定性(Negativity)、交互功能(Interactional)、情感功能(Affective,指行为者的情绪)、意态(Modality)、主位功能(Thematic)、信息功能(Informational)。Gregory认为,这八种功能中前三种其实与Halliday的概念功能是一致的,最后两种与Halliday的人际功能一致,而其它三种与Halliday的语篇功能一致(Gregory
1987:99-100)。Fawcett所指的三种附加成分是:推论(Inferential)、元语言(Metalingual)及话语组织(Discourse
organizational)功能。Gregory认为,Fawcett的这种做法缺乏概括性,因而他不可能象Halliday一样宣称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用所有元功能加以解释;Gregory还认为,Fawcett的观点既有系统语法的一面,又有乔氏语法的一面,理论定位较为模糊(theoretical
ambiguity)(Gregory 1987:99)
我们认为,Matthiessen and Nesbitt(1996)对元功能思想的探讨对Halliday(1998)元功能观的修订有一定影响。Matthiessen
and Nesbitt(1996:39-84)把四个功能放在一个平面来考察,并没有将经验功能与逻辑功能当作等级上低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功能。他们认为,对于所给定的体现范畴,如名词格,它既可以在一个元功能内起作用,也可以与其它功能结合而发生作用。梳理清不同的元功能视角,我们就可以探讨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的程度有多大。这样元功能在语言系统中可以梳理为下图所示的情况:
instantion stratification rank potential semantics AXIS metafunction system
clause interpers. textual grammar lexis delicacy exper. word structure
logical ? instantial ’case ranking system’
图2 元功能及语言系统
图2表示,语言系统可以分为六个轴,在级阶(rank)轴上有小句与词等单位,在精密度(delicacy)轴上有语法和词汇等单位,在系统轴上有系统和结构等单位,而在元功能轴上则有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这几个轴有机地形成了语言这个"轮子"及其运转。
Gregory也是较早研究语言功能的。Gregory(1967),Gregory and Carroll(1978)利用situation和context这两个概念来描述元功能思想。他所指的situation是"对语篇外特征的研究",context指"语篇特征的相关性"(Gregory
1967:178),由此便有"意义范畴"(situational category)与"语义范畴"(contextual category)这两个概念。Gregory认为区分意义范畴与语义范畴是有必要的,因为这能够解释"功能语旨"(functional
tenor)和"个人语旨"(personal tenor)都是"语旨"。无论是功能语旨还是个人语旨,它们都是意义关系(semiotic relationship)的语义反映(semantic
reflection)(Gregory 1967:182-3)。后来,Gregory进一步指出,依照个人语旨与功能语旨的不同,元功能分为四种:经验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以及多功能功能(Multifunctional)。人际功能与个人语旨相对应,多功能功能与功能语旨相对应。在词汇语法层上,经验功能的典型体现是"及物性"(Transitivity),语篇功能的典型体现是"主位/信息"(Theme/Information),人际功能的典型体现是"情态/意态"(Mood/Modality),而多功能功能的典型体现则是多种多样的(Gregory
1987:101-2)。后来,Gregory(1988:315)认为语言可能有以下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以及礼貌功能(Polite
function)。
Martin(1980/81:1)指出,把系统置入某一种元功能组成成分没有充分必要的横组合或纵聚合关系方面的理由。他把元功能解释为"对英语分句系统中纵聚合组合的经验判断",并且认为它是共时的,限于特定的级(分句),并在词汇语法层中封闭的系统内进行。他认为,元功能的概念是通过类推扩展到意义类型、语法级和词汇语法层,且一旦扩展后就不能用理想化语法加以检验。Martin(1987:26)后来指出,层次语法学家(stratificationalist)没有严格区分等级(Rank)与元功能等概念,因此在构建解释模式时分三个以上的层次,他们并没有在描述中区分纵聚合关系和横组合关系。最近,Martin指出,语言学家通常更关注在某一真理体系中强化某一视角的"正确性",而把与该视角相对的不同观点当作"错误的"观点;语言间的多样性被广为认同,而元语言间的多样性则未得到应有的关注(Martin
1996:323)。
受Leech(1983)的影响,Butler(1996)对元功能作了一番新的解释,其核心是基于纵聚合选择的系统语义学。与Leech的模式相比,Butler更强调环境因素的作用。Butler(1996:172)指出,Leech的语用学模式无法解释以下问题:某些情况下,表达礼貌的形式对上下文而言显得过于礼貌而被当作讥讽。他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对此作出解释,但只有将来的研究提供对语场、语旨、语式和语境范畴的足够界定之后才能实现。说话者有一定的交际目的要通过语言来实现,这些交际目的的实现一部分是来自语境和先前话语的结构。为了实现这些目的,说话者必须从语言的语义源中给话语选择合适的命题内容,并选择合适?quot;语义力"(semantic
force)。因此,他认为人际功能在等级上应高于概念功能和表现功能(Representational)(Butler 1996:172-3)。
Lemke对元功能思想也有一些不同的见解。Lemke认为,分句或句子不仅仅是通过它在语篇中的选择来体现意义,还通过它在更大的语篇组织中的位置以及它与其它语篇间的篇际关系(intertextual
relation)来体现意义(Lemke 1995a)。后来Lemke进一步指出,它们不仅仅是通过选择来体现意义,还通过选择的展开及对先前语篇中的选择的进一步发展来体现意义。这些意义是"概念-主位意义"(Ideational-thematic)、"组织-语篇意义"(Organizational-textual)和"人际-态度意义"(Interpersonal-attitudinal)(Lemke
1995b)。通过对多媒体语篇的研究,Lemke(1998:91-4)指出,我们表达意义时总是同时建构对事物的表征(presentation),并指向这种表征或其它事物,以此创建一个有关要素的有组织的结构。多媒体语篇中,每一个意义形式中每一种功能所形成的意义都能调节其它意义形式中的各种意义,因而使意义成倍增加。这使得我们能表达原来没有表达过的意义,能表达被认为没有意义的意义。每一个表达意义的行动构成意义"呈现功能"(Presentational),它解释意义参与者与过程之间的关系,这在语言中叫表述功能(Representational)或命题功能(Propositional),在视图语言中叫表述功能或图表功能(Figural)。每一个意义行动也构成了一个"导向功能"(Orientational),它不仅表达了语言使用者对接受者的导向,也表达了两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在语言中叫语用/交互功能(Pragmatic/Interactional)。每一个意义行动还表达了一个组织功能(Organizational),它在语篇空间及交流空间给整体或整体中的部分作出限定。可见,在Lemke看来,语言的三个元功能是:呈现功能、导向功能及组织功能。
5. 结语
由于有Firth等众多学者的研究作为基础,Halliday的研究起点没有停留在语言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的外部功能,而是着重关注语言的内在问题,并充分考虑社会因素,由此提出了元功能思想。从1967年到1994年,Halliday一直在完善这个思想,其他系统功能语法学者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Fawcett的"八功能说",Matthiessen
& Nesbitt的功能级定位,Gregory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的多功能功能及礼貌功能,Martin的元语言间多样性思想, Butler的人际功能高于其他功能的观点等。尤其是Lemke的一些思想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他指出,分句或句子不仅通过选择来体现意义,还通过选择的展开及对先前语篇中的选择的进一步发展来体现意义。通过对多媒体语篇的研究,他认为每一种功能所形成的意义间的相互调节使意义成倍增加,使得我们能表达原来没有表达过的意义,能表达被认为没有意义的意义。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以1996年的一篇论文为代表,Halliday的元功能观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说是对他的研究的一个升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i)逻辑功能和经验功能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同级,概念功能在等级上高于其他所有功能。(ii)元功能间的相互依赖对语言演化、语言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iii)从语法高度概括语言的三个功能,它们分别是反映功能、活动功能和推论功能。(iv)语言构建人类经验,也构建社会秩序,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元功能加以描述。可见,在广大系统功能语言学者的努力下,系统功能语法充分地研究了语言的内部特征和外在因素。而Halliday新近的这些思想则从更高的高度论述了语言及语言的功能,更加深入地结合了语言的内部特征和外在因素。总的思想是,元功能不仅可以描述语言,还可以描述人类经验的构建,描述社会秩序的构建。
Benson, J. D., Cummings, M. J. & Greaves, W S. (eds.). 1988. Linguistics
in a Systemic Perspective. Amsterdam: Benjamins.
Berry, M., Butler, C., Fawcett, R. P. & Huang, G. W. 1996. (eds.) Meaning
and Form: Systemic Functional Interpretations---Studies for M. A. K. Halliday.
Norwood: Ablex.
Büler, K. 1934. Theory of Language: 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
D. F. Goodwin (trans.). 1990. Amsterdam: Benjamins.
Butler, C. S. 1987. Communicative function and semantics. In Halliday and
Fawcett (eds.). 212-229.
--. 1996. On the Concept of an Interpersonal Function in English. In Berry,
M., Butler, C., Fawcett, R. P. & Huang, G. W. (eds.). 1996.
Dane?, F. 1964. A three level approach to syntax. Travaux Linguistiques
de Prague, I.
Dirvin, R. & Fried V. (eds.). 1987. Functionalism in Linguistics. Amsterdam:
Benjamins.
Ellis, J. 1987. The logical and textual functions. In Halliday, M. A. K.
& Fawcett, R. P. (eds.). 107-129.
Fawcett, R. P. 1973a.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in a cognitive model
of languag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ETIC archives.
--. 1973b. Generating a sentence i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ETIC archives.
--. 1980.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owards an Integrated
Model of a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and the Other Components of a Communicating
Mind. Heidelberg: Julius Groos Verlag.
Firth, J. R. 1935/1957. The semantics of linguistics science.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rvin & Mathiot. 1975.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a sociocultural view.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1975, (48): 148-156.
Gregory, M. & Carroll, S. 1978. Language and Situation: Language Varieties
in Their Social Context.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Gregory, M. 1987. Metafunctions: aspects of their development, status and
use in systemic linguistics. In Halliday, M. A. K. & Fawcett, R. P. (eds.).
94-106.
--. 1988. Generic situation and register. 1988. In Benson, J. D., Cummings,
M. J. & Greaves, W S. (eds.). 301-330.
Halliday, M. A. K. 1967.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 Part
2. Journal of Linguistics(3): 199-244.
--. 1968.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 Part 3. Journal of
Linguistics(4): 179-215.
--. 1969. Options and functions in the English clause. Brno Studies in
English, 8. And In Halliday and Martin (eds.). 1981: 138-45.
--. 1970a.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 In Lyons (ed.). 1970.
--. 1970b. Functional persity in language, as seen from a consideration
of modality and mood in English.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6), 3.
--. 1973.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London: Arnold.
--. 1975a. Learning How to Mean. London: Arnold.
--. 1975b.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owards a general sociolinguistic
theory. In Makkai and Makkai (eds.). 1975.
--. 1978.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ging. London: Arnold
--. 1979. Modes of meaning and modes of expression: types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their determination by different semantics functions. In
D. J. Allerton, E. Carney and D. Holdcroft (eds.). Functions and Context
in Linguistic Analysis: A festschrift for William Haa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7-79.
--. 1988. On the ineffability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 In Benson, J.
D., Cummings, M. J. & Greaves, W S. (eds.). 27-52.
--. 1985/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London: Arnold.
--. 1996. On grammar and grammatics. In Hasan, R., Cloran, C. and Butt,
D. (eds.). 1-38.
--. 1998.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cis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 In Martin, J. R. & Veel R. (eds.). 185-235.
Halliday, M. A. K. & Fawcett, R. P. 1987 (eds.). New Developments in Systemic
Linguistics. London: Frances Pinter.
Halliday, M. A. K. & Martin, J. R. 1981 (eds.). Readings in Systemic Linguistics.
London: Batsford.
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1999.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 Cassell Academic.
Hasan, R., Cloran, C. and Butt, D. (eds.) 1996. Functional Descriptions:
Theory in Practice. Amsterdam: Benjamins.
Jakobson, R. 1960.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SWIII: 18-51.
Leech, G. N. 1987.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Arnold.
Lemke, J. 1995a. Textual Politics: Discourse and Social Theory. London:
Taylor & Francis.
--. 1995b. Intertextuality and text semantics. In M. Gregory and P. Fries
(eds.). Discourse in Society: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Norwood, N. J.:
Ablex.
--. 1998. Multiplying meaning: visual and verbal semiotics in the scientific
text. In Martin, J. R. & Veel R. (eds.). 87-113.
Lyons, J. 1970. (ed.). 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Makkai, A & Makkai, V. B. 1975. (eds.). The First LACUS Forum. Carolina:
Hornbeam Press.
Malinowski, B. 1923.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In
Ogden and Richard (eds.). 1923.
Mathesius, V. 1928. On linguistic characterology with illustrations from
Modern English. Reprinted in Vachek (ed.). 1964.
--. 1975.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resent-day English on a general linguistic
basis. L. Duskova (trans.). J. Vachek (ed.). Hague: Mouton.
Martin, J. R. 1980/1981. Register and Metafunction. Paper read to the 7th
International Systemic Workshop.
--. 1987. The meaning of features in systemic Linguistics. In Halliday,
M. A. K. & Fawcett, R. P. (eds.). 14-40.
--. 1996. Transitivity in Tagalog: A Func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Case.
In Berry, M., Butler, C., Fawcett, R. P. & Huang, G. W. (eds.). 1996.
Martin, J. R. & Veel R. (eds.) 1998. Reading Science: 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 of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
Matthiessen, C., Nesbitt, C. 1996. On the Idea of Theory-Neutral Descriptions.
In: Hasan, R., Cloran, C., Butt,D. (eds.). 39-84.
Odgen, C. K. & Richard, I. A. 1923. (e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Vachek, J. 1964. (ed.). A Prague School Reader in Linguistic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1966. The Linguistic School of Pragu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冯志伟,1987,《现代语言学流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胡壮麟,1995,《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1989,《系统功能语法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戚雨村,1997,《现代语言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钱军,1998,《结构功能语言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黄国文,1995,功能主义者的大集会--记国际功能语法会议,《国外语言学》,1995年第4期。
--,2000,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