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汉语教学的在心情况下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朱佩 2013-02-02
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体现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举措,对于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①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处于大开放、大交流之中,小学汉语教学除了受到传统的地方语言的影响外,还要面对外来语言的侵入、网络语言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纯洁性与开放性、规范性与创新性等关系,成为小学汉语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并要妥善解决的课题。
一、小学汉语教学的环境
在大开放、大交流的环境下,小学汉语教学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由于一些传媒特别是电视台方言节目的推波助澜,地方语言对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产生了新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外来语言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国的日常生活之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上网人数越来越多,网络语言对汉语教学的冲击也越来越大。
(一)地方语言风生水起
中国地广人多,百里不同音。各种方言都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从而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但因为各方言之间有极大的差别,造成了彼此沟通的困难,因此历代都提倡有互相能听懂的通用语言。也正因如此,通用语与方言形成了你进我退、此消彼长的局面。
而近年来电视荧屏上出现了很多方言节目,且屡禁不止。2004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下令,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一律不得播出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2005年、2006年、2009年,广电总局多次重申:电视剧的语言(地方戏曲片除外)应以普通话为主,电视主持人一律讲普通话。
但每次禁令都引起了较大争议。有的认为推普有理:全面推广普通话,电视媒体责无旁贷。有的认为护方无错:方言代表着一种历史,是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方言节目很受市民喜爱,“禁播方言”莫名其妙。有的认为双方应互相吸收:严肃的新闻节目必须禁止方言,一些娱乐类的节目用方言挺好的。
小学汉语教育工作者因此要面对的局面是:学生不仅说本地的方言,还受着电视上所说的其他地方方言的影响。
(二)外来语言前呼后拥
在我国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规模吸收外来词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汉唐时期。公元前138年,张骞受命首次出使西域,在西汉至东汉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国商队开辟了中国古代与世界的“丝绸之路”,不仅中国的丝绸、蚕丝等商品传入西域,而且西方的物品也传入中国,如葡萄、石榴、牡丹、茉莉、玛瑙等就成为古汉语史上引入的一批外来词。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经的翻译,一大批佛教的词汇,如佛、劫、安居、因果、真谛、众生、不二法门、大千世界、五体投地等便走进汉语词汇。
第二次大量吸收外来词,是在晚清到五四运动期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传入,都离不开语言的接触和外国书籍、报刊的翻译工作,而语言接触涉及英语、日语、俄语、法语、葡萄牙语等多语种;外来词涉及范围也很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哲学及日常用品、食品等。如哲学、科学、物质、意识、观念、自觉、积极、消极、人道、人格、人权、文明、支持、自由、沙龙、咖啡、可可、巧克力、三明治、威士忌等词语。
第三次大规模地引入外来词是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间。改革开放以后,国门大开,许多新事物蜂拥而入,大量的外来词也随之进入,数量之多、渗透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首先是大量引进新技术、新概念,许多反映这方面内容的外来词进入我们的生活,如基因、克隆、黑客、艾滋病、CT(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UFO(不明飞行物)等。经济领域里的外来词也很多,如WTO(世界贸易组织)、GATT(关贸总协定)、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CEO(首席执行官)等。教育、文艺方面的外来词也很多,如雅思、托福、卡拉OK、迪斯科等。最活跃、最常见的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词语,如肯德基、麦当劳、乐百氏、比基尼、迷你裙、呼拉圈、桑拿浴、巴士、AA制,等等。②
(三)网络语言层出不穷
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继续稳步增长,总数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网民数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
当网络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也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形成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简洁生动,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如“浮云”“神马”“给力”是最热的网络流行语,前两个词来自于“神马都是浮云”,“神马”并非一匹马,而是“什么”的谐音。“浮云”的意思即虚无缥缈,转瞬即逝,意为“都不值得一提”。“给力”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属于东北方言和日语的混合产物,意思类似于“牛”“酷”“很棒”,常作感叹词用。在实际使用中也可加一个否定前缀,如“不给力”,表示某个事件或某个人带给自己一种很失望的感觉。2010年11月10日,“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对“给力”的使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不仅登上了《纽约时报》,更迅速席卷国内各大报刊、广告和其他大众传播载体。还有一些非常流行的网络热词,如“你懂滴”同“你懂的”,“杯具”同“悲剧”,“洗具”同“喜剧”,“鸭梨”同“压力”,等等。
二、小学汉语教学的关系
小学汉语教学面对多重的关系,这些关系往往是“两难”问题,因而在具体实践中将小学汉语教学工作者推到了“两难”的境地。
(一)统一性与多样性
所谓统一性,是指人们统一使用通用语、标准语。所谓多样性,是指不同区域的人们各自使用本区域本族群的语言。语言因通用因标准而统一;又因“本区域因“本族群”而多样。
统一性与多样性,这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过:“在学术上讲,标准语也是方言。”③“普通话”有三条标准,“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在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方言或方言的影子。现实也是如此,普通话中的很多词汇来源于方言,比如尴尬、懊恼、垃圾等来自吴方言,酒楼、打工、炒鱿鱼等来自粤方言。
说到普通话的统一性与地方语言的多样性的关系,还真是一个“手心手背都是肉”的问题。也正因如此,有人担心,一些强势方言如粤语、东北话、四川话等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也有人担心,推广普通话会消灭方言,使方言承载的地域文化萎缩。针对方言电视节目,也是各有看法。光明网曾就很多地方频道开办了用方言播新闻的节目现象进行网上调查,60%的网友表示赞同,因为采用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播报新闻,更贴近观众;40%的网友表示反对,因为媒体是人们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渠道,这种做法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就影视剧、小品等经常使用方言的现象,如《武林外传》和赵本山的小品等热播带火了陕西话、东北话等,16.8%的网友表示反对,认为这干扰了普通话的推广,容易造成混淆;83.2%的网友则持赞同态度,认为方言能够更好地体现人物个性,增强节目效果。④这项调查结果体现的是网民们的想法,如果对小学汉语教学工作者进行调查,认为方言新闻、方言电视剧对普通话教学影响很大的肯定不在少数。
(二)纯洁性与开放性
这里所说的纯洁性,是指汉语的“原汁原味”。任何一种语言,一定的时间内都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自足性。语言的开放性,是指汉语吸收外来语言成分,以适应新事物不断涌现和人们思想的变化,适应新的社会交际的需求。
《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编辑傅振国在发表于《人民日报》上的《“英语蚂蚁”和“汉语长堤”》一文中提到:越来越多的“英语蚂蚁”,已经开始一点点啃食我们的“汉语长堤”。⑤
这是一个如何对待外来词的问题,事关语言的纯洁性与开放性,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早在1942年2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上讲演就表明了他对“外国语言”的态度:“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⑥
这个问题至今仍争议不断。2010年,广电总局的禁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使要不要捍卫汉语的纯洁性,如何捍卫汉语的纯洁性,成为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有的人认为,为了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应当抵制、尽量少用外来词,否则汉语就会有灭绝的危险;有的人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定的开放性,应去吸收新鲜的事物,没有这种开放性,语言本身的发展就将停滞;还有的人认为,纯洁性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旦纯洁,就会失去生命力,就成了一个表达过去的工具,而无法表达现在。 (三)规范性与创新性
所谓规范性,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包括在网络上运用汉语都要符合汉语的规范。所谓创新性,是指语言是发展的,要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发展创新。
汉语的规范问题一直为我国所重视。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了这篇社论,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决心。200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继续奋斗》。文章说,50年前社论中提到的“一些不能容忍的混乱状况”,有些至今依然存在。一些报刊上、电视荧屏上错别字时有所见,广播和电视中读音的讹误时有所闻,一些行业滥用繁体字,乱造简体字。文章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获取手段的多样化,又出现一些新问题,如有的企业在营销活动中乱造音译词,影视作品中滥用土语、外来语,有的广告乱改成语,有些流行歌曲词不达意,有些网络语言毫无语法可言,等等,并提出要对这些问题加强规范和管理。⑦
但也有学者对语言规范化持否定的意见,认为语言的规范与创新是相对立的:“语言规范化”的提法,与语言的本质不相符合,与语言学理论的ABC也相违背。语言总是在突破旧的“规范”中发展、变化的,创新也总是在不规范之中产生。如果一味强调守住“规范”,那么词义就不可能引申变化,语言也就不能创新发展了,我们现在也只好用甲骨文写文章,只好用甲骨文在网上聊天。语言总是要吐故纳新的。“现代汉语规范化”只会是一句高调的口号,事实上不可能实现。⑧
三、小学汉语教学的突围之策
在小学汉语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对面临的环境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以更好地适应形势,科学分析新情况,有效解决新问题,并正确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效开展小学汉语教学。
(一)在统一的基础上多样
在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座谈会上,路甬祥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认真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作为小学汉语教学工作者,我们自然要努力开展普通话教学。这是我们最根本的任务,是本职工作。要按照普通话教学大纲的要求,综合分析当地方言对学好普通话的影响,并按照“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声母、韵母的发音及掌握声调、音变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如针对江浙一带的学生,常把舌尖后声母r读成l(“然后”读成“兰后”、“任何”读成“楞何”等),应该首先教会他们发r声母,读带有r声母的字、词、句,然后再注意分辨r、l两组音的字,最后再教学l,这样才能更好地区分、熟记。
同时,应充分利用方言对学习古汉语的作用。“方言是古语的遗存”(章太炎),通过方言可以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古汉语的词汇、语音等的变化。如杜牧的《山行》用普通话来读,“斜”和“家”“花”两字不押韵。但是,如果通过方言去读,金华方言的“斜”读“霞(xia)”,这样就和“家;“花”两字押韵了。再如,普通话中的“造”或“盖”,自西汉以来用“起”(“有火灾复起屋”《史记·孝武本纪》),而金华话就是称之为“qi”屋。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虽然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但并没有禁止方言。学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也并不矛盾,把学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对立起来,那是对法律的误解。虽然方言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一方之言,但它并不是低级的语言、落后的语言。语言没有优劣之分,方言为一个地区的人们服务,能够很好地发挥日常交际的功能。人们对自己的家乡话有着深厚的感情,不加分析地贬低方言,排斥方言,会使方言区的人产生抵触情绪,对推广普通话工作极为不利。比较普通话和方言的规律可以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教学的针对性。方言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相关知识,让“头疼”的古汉语学习充满乐趣。
(二)在纯洁的基础上开放
汉语言文字是我们的母语,从甲骨文、金文演进而来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凝聚、文明升华的过程,其灿烂的篇章和文采,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她是中华民族的标志,维系着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感。滥用外来语和不规范字母词破坏了汉语言的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的内涵。当前世界范围内文化激荡风起云涌,我们必须在借鉴和交融中与时俱进,而不能邯郸学步,丢掉自我。正如人家允许“gongfu”“doufu”进入英文,但不会允许“功夫”“豆腐”直接插入英文。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任何语言都不是绝对“纯洁”的,不受其他语言影响的,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其实是华夏部落和诸多蛮夷部落不断冲突、融合逐渐形成的,因此,要克服盲目抵制外来词的狭隘民族主义心理。吸收外来词是丰富语言的一个过程,也是保护民族语言的一种积极做法,封闭和滥用都会造成语言的萎缩和表述的生硬。要树立正常的心态,立足汉语已有的语言材料,根据外来词的作用、功能和表达要求。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外来词的涵义特点、语体和语用尺度的基础上,适当吸收外来词,避免似是而非的使用。比如,在科技语体中,适当吸收一些外来词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口语中过多地使用就未必好。对于外来词中不好的成分,要过滤、扬弃,要有选择地吸纳。总之,语言的融合可以超越国界和民族的限制。也只有博采众长、吐故纳新,汉语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在规范的基础上创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语言的规范和规范化是语言最基础的东西。语言的规范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其既有语言自身的规范,即通用语各个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有着动态的和相对静态的标准;也有交际主体的规范,即交际者对通用语掌握的标准程度。既有强制性规范,即法规性的通用语言文字规范的核心标准;也有柔性规范,即对规范中的语言要素内部标准的灵活与变通。既有以行政法规的规定为主的“自觉规范”,也有以约定俗成为主“自发规范”。多元的规范,使汉语的运用处于“规范”之中。作为小学汉语教学工作者,我们要着力教会学生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就新时期来说,尤其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要使学生明确:有规范才有创新,规范是创新的前提。
要做到在纯洁的基础上开放,在规范的基础上创新,教师就要当好“三员”:
1.教师要当好信息员。新词汇是新时代精神的体现。作为小学语言教学工作者,我们要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同行,尽量多地去了解和吸收新的、好的词汇,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并将新的、好的词汇运用在课堂教学及与学生的交流中,从而让汉语教学变得更有吸引力。如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毕业典礼上“根叔”的演讲稿之所以让学生们掌声不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使用了很多当时流行的词汇。
2.教师要当好研究员。一般说来,新词汇中多少会有一些不符合汉语语法的“毛病”。教师要从自身的汉语知识出发,对当下的新词汇进行分析,并把这些“毛病”分析给学生知道。这样,既杜绝了学生乱用新词的情况,又促进了学生对汉语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3.教师要当好指导员。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养成语言规范意识。教师要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积极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正确使用规范字,加强学生的语言听说、书写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对出现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外来语言和网络语言“新词”进行引导和规范。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提高语言鉴赏能力。通过美文共赏、精品齐读等手段,努力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审美感和鉴赏力,引导他们去发现、欣赏和创造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开放、创新并不是随心所欲、胡编乱造的,而是有章可循的。“章”就是规范,就是规律。对于新词的产生也是这样,它是新的规范产生的过程。如“虎”这个词,我们说“虎头虎脑”“虎背熊腰”都离不开“虎”本来的含义,而这本义就是规范。倘若定要引申到“猴头猴脑”的样子,恐怕这过程不会短,非得要等到山中无老虎的时候不可。再如“幽默”一词,“这个人长得很幽默”中“幽默”一词的意思,同样脱离不了它的本义。这就好比一根绑紧的绳子,再怎么跑,也还是被拉住的。语言的开放不是为了改变原有的“纯洁”,语言的创新也不单只是打破旧的“规范”,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新的“纯洁”和“规范”,或者对旧的“纯洁”“规范”进行完善。
注释:
①柴葳.刘延东在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开创语言文字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1-01-21(1).
②居兰坚,杨超.关于外来词和外来词词典的一些想法[J].辞书研究,2007(2).
③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④王莉,董洁.光明网语言现象网络调查结果[N].光明日报,2011-01-15(5).
⑤傅振国.“英语蚂蚁”和“汉语长堤”[N].人民日报,2009-12-11(4).
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二版.
⑦本报评论员.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继续奋斗[N].人民日报,2001-06-06(4).
⑧钱乃荣.质疑“现代汉语规范化”[J].上海文学,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