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

刘洁  2011-12-02

论文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语言教学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地位,试图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帮助其学习汉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要了解中国,所以学习汉语就成了他们进行一切活动的首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许多人花费了很多精力去学习,并且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但是仍然不能顺畅自如地交流,还经常会出现交际双方都不知所云的情况。这就使许多学生逐渐丧失了学好汉语的信心,甚至埋怨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一门语言。实际上我们发现,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语音、语法和词汇上的问题外,对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东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他们交流的突出因素。所以说,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因素不容忽视。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一种语言由特定的文化而产生,它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与此同时,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制约,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一种语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物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物质生活基础上的精神产品。由于每个民族的语言都融入了该民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形成相当数量反映该民族社会生活、价值观念、道德传统、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的文化语言,如果不能准确地掌握此类语言的国俗语义,交际就会遇到障碍。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载体的汉语。而要学好汉语,就必须同时学习汉语所负载的中国文化。越是深刻细致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留学生在汉语理解中所产生的问题和障碍,主要是由生活方式上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影响及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核心应着眼于跨文化,着眼于用文化的观念去提升语言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它不仅包括文化的传授,还涉及到学习者母语文化的认同和比较,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具有多元性质的文化。学习者在语言的学习中必须要学习这种语言的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熟练地进行交流、准确无误地表情达意。

留学生一踏进中国,首先感知的是中国文化外在的层面,即物的层面,如街道、建筑等;接着便是与其母语文化完全相异的社会文化,包括交际方式、风俗习惯、人文景观等等。从文化的结构看,这些都属于表层文化,易于感知;从存在的形态看,表层文化既活泼又直观,因而对留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从留学生接触或参与的频率看,也是最高的部分。所以,如果能合理、系统地搞好这一层面的文化教学,不仅能提高留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而且使他们能够对中国文化的表层文化有一个感性了解。比如有一些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攒了钱去旅游,尤其爱去游览名胜古迹,或者是有优美自然风光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就会对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尽可能多的了解。他们对在中国购物时的“砍价”也非常感兴趣。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词汇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解释“聘礼”“迎亲”等词汇时介绍礼俗文化;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介绍饮食服饰文化;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介绍文学艺术文化;解释“胡同”“园林”等词汇时介绍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目的语文化的新鲜感,常常是留学生们重要的学习动力,一旦新鲜感过去,就会表现出对语言学习的厌倦情绪,出现文化休克现象(cultural shocking)。

“文化休克”一词最先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 Oberg,1960)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环境后出现的各种心理上、生理上的不适应,是“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而在引起“文化休克”现象的文化差异中,首先,同样的事物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如西方人与中国人对狗的不同理解,狗的形象在中国人的眼里多半是令人厌恶的,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等都是贬义词,汉语的这些与狗相关的词语中蕴含的色彩义在西方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狗在西方人的眼中是忠实、可爱的象征。因此,西方人常说“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胜利者)、“old dog”(老手)等。再如“owl”在英语中没有贬义,可以说“as wise as owl”,而汉语中“猫头鹰”常表示不吉利。“龙”在汉语中经常和吉祥事物联系在一起,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生龙活虎”等等,而在英语中“dragon”常指一种凶猛的动物。比如红色在中国人眼里是正义、勇敢、吉祥、喜庆等等的象征色,而在西方,红色多有“邪恶、愤怒、凶杀”等义。如果一个西方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不了解一些中国文化,很可能会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其次,一种语言拥有某些独特的表达法,使得两种语言无法进行比较。如汉语中的“拍马屁”“穿小鞋”“月下老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俗语和一些谚语,还有一些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样的歇后语。虽然在其他语言中也可能找到相近的表达,但却难以神形兼备地将原汁原味的涵义表达出来,有的甚至根本无法表达。还有一些中国人的礼节性的表达方式,比如对恭维和赞扬的反应,英美人的表现是欣然接受,而汉民族以谦逊为美德,在受到恭维和赞扬时多用“哪里、哪里”“不敢当”“您过奖了”等来应答,以表示礼貌和自谦。外国人若不了解这些,很容易产生误解。中国人尚谦逊,讲礼貌,表现在语言中即谦辞和敬语的使用,很多这类词语,如“光临”“讨教”“赐教”“高见”“愚见”“拙作”“薄酒”“便饭”等,都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等词,若不了解这些词语的语用功能,很容易形成交际障碍,不善自谦的英美人会以为“愚见”真的不高明,“便饭”真的很简单。像这种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和表达,教师是必须进行充分解说的,否则学习者将无从理解。

在产生文化休克后的这一阶段,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变得尤为重要。当然,这种重要性并不仅仅表现为汉语文化教学“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我们不但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而且要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开设不同的文化质点课(即与异质文化最有区别和比较意义的文化点),把留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中国文化的深层,即在民族文化中起主导和定型作用的那部分文化,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经过引导、帮助以及讲解,当那些曾经令他们惊叹、兴奋不已的异国文化景观不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现象,而是找到了产生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时,就实现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飞跃。这无疑对他们学习汉语又是一次强刺激。

由此可见,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习者与某一特定语言相联系的文化因素,也不仅仅是教给学习者如何在某一特定的语言文化社团中顺利交际的能力,而应该以培养和提升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学习者处在哪一种文化和语言中并不是最为关键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能够通过与一种特定文化的交际,培养学习者积极开放的交际态度和善于发现汲取目标文化因素的能力,从而能够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游刃有余,这样的观念正是与当今世界频繁而深入的文化交流相适应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文化是一个社会和时代的特征,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发展到某一段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它既离不开物质基础,也离不开政治大环境。现在各种文艺作品里都反映稳定的、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和一些社会问题,这和某些留学生所了解到的仅限于“文化大革命时代”“中山装时代”有极大的偏差。这需要教师对留学生讲解中国的历史、国情和国策。教师必须让留学生知道语料中所表述的内容可能是历史当中的一部分,对于整个历史阶段来说,它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局部不能代表整体,所以需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发展和变化及其规律。教师可以在讲解语料或作专题讲座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反映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等正面形象的事物,如住房建筑的变化所引起邻里间的社会关系变化,人们对服饰审美变化,城市建设和人们的观念的发展等。还要注意有的文化现象与世界文化接轨,形成文化趋同,比如词汇系统开放,交际的表达变化,可以在正式场合上听到初次见面时打招呼使用“你好”或“认识你很高兴”等。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观、婚姻观等也渐渐产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地域广阔,教师应把主流文化和本地区的文化特点结合起来,才不会使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脱节。另外,网络语言的出现,尽管不是规范的官方语言但其影响也不能忽视。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意搜集这些新出现的词汇和交际用语,使教材内容得到充实,与时代接轨。

(二)注重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差异性

留学生来华的学习目的不一,国籍和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教师不能统一对待留学生。有的属于亚洲或汉语文化圈,很容易接受教授的内容,而其他文化圈就不一定能理解中国的思维和行为,如遇到节假日要唤作休息日;中国人拒绝主人送行时常用手往外扇表示“不用送了”或翘起大拇指表示“赞扬”,希腊人则都认为叫他“滚蛋”;中国人用“点头”表“同意”,尼泊尔人则用摇头表示“同意”。如果在和留学生教学或交际前不了解留学生本国的文化,就很难得到留学生的文化理解和认同。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出汉语言文化与留学生母语语言的文化差异,让留学生有概括性的认识,在今后学习时逐步加深印象并在交际时准确运用。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肢体语言的使用,教态、用词和情绪的表达,这些无声的语言可能会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

(三)注意文化依附性矛盾问题

文化的依附性矛盾是教师因教学对象为异文化群体成员而进行文化选择时,和留学生因学习内容为汉语言文化而进行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实际上与留学生交往时,教师就处于这种矛盾之中,有的教师为了避免冒犯留学生,迁就留学生的文化和习惯,于是学习他们的习俗,教师自身行为和习惯已经没有中国式的特点了,这样留学生不但没法从老师那儿学习到地道的中国文化,还导致他们同别的中国人交际时闹笑话。教师需要在了解留学生的本国文化的同时,引导他们入乡随俗,融入中国文化而不要强制他们接受中国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比如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不吃猪肉,就不要总是介绍与猪肉有关的菜肴。留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是他们母语国社会文化的表现,教师不能以一个留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判定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建议教师与留学生运用“文化协同”的方法,相互借鉴学习方式和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失其一端,将无以前行。文化与汉语教学不可分割,同样,汉语教学也离不开文化教学。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理论(讲义)[M].北京: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1992.

[2]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4]赵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陈岩,姜苹.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互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