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化教育在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佚名 2010-06-02
作者:富娅琳 王云莉 冯娟 刘键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即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教学,具有文化性质。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形式,因此在这种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现象的诠释和解读也应该贯穿该教学的全过程。本文就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做一简单探讨,旨在强调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 教学 文化 文化传播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随着我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我国成为令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热”带来了“汉语热”,目前全世界也在开展汉语教学,学习中文的人数已达3000多万人,学习汉语的国家分布也极其广泛。汉语已成为美国第三大使用语言,成为加拿大、澳大利亚第二大使用语言。迄今中国开办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已有百余所,包括一本院校、二本院校、独立院校以及民办院校。由此可见对外汉语专业在我国日趋的重要性,而对外汉语教学中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安排对于该专业的建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性质 而所谓对外汉语,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学科,跟其他外语教学一样,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是语言教育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教学因而也就具有文化的性质。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等诸多方面都能看到文化的影子,那正是语言的第四个要素—文化要素的体现。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具有文化性质,在教学当中对语言进行文化诊释也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 3 中国文化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化影响着语言,语言教学是不要体现文化传播。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等,就必须通过学习这个国家人民使用的语言。对外汉语教学教授的是汉语言文字,即就是汉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及其具体的组织原则,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但毋庸置疑的是语言体现的是文化,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贯穿始终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无不体现在汉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下面就中国词汇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做一简单的分析。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表现得既直接又明显。汉语中有许许多多饱含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诸如“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伯伯;叔叔;舅舅”、“姨姨;姑姑”等等十分具体的称谓。这些称谓折射出汉民族强调“长幼有序、嫡庶有别、长者为尊”的文化统,看重亲属关系的态度以及父权宗法制度和观念在汉族社会长久存在的客观现实。在这一套称谓语中,真正与英语对应的只有六个,即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儿子—son、女儿—daughter、丈夫—husband和妻子—wife,其余的则都不对应,如:哥哥;弟弟—brother、姐姐;妹妹—sister、伯伯;叔叔;舅舅—uncle、姨姨;姑姑—aunt。不同民族语言中表示相同事物的词,只有很有限的一小部分是等义的,绝大多数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词义指称范围不等,如汉语的“做”就分别对应英语中的“do”、“make”、“perform”等词。汉语词的指称范围要比英语词的指称范围宽泛得多。相反的情况也不罕见,有些英语词如“cousin”分别与汉语中的“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相对应。英语中说“delicate”,,汉语就得分开来说“精巧的”,“棘手的”,“灵敏的”,“精密的”、“病弱的”、“微妙的”。有的差异表现为汉语词与外语词在词的附加意义上有差别。例如汉语中的“如雨后春笋办层出不穷”具有褒义,一般用来表示“好的事情”。英语中的“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却是一个中性词,人们固然可以用它来表示“好的事物”,但也能用它来表示“不好的事物”。所以有这种种不等义现象,是因为使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的民族,在各自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赋予了指称同样事物的词不同的附加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同的民族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异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提到的两种外,还有许多。如中国饭馆菜单上的菜名,而这些菜名一般难以翻译。“东坡方肉”一菜,“肉”好翻,“东坡”难译。我们只能告诉学生,那是“Braised Dongpo Pork”,若要把“东坡”一词和它的典故也翻译成英语,那就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再如太极拳,太极拳术语便不好解释。什么是“双峰灌耳”什么是“海底捞针”我们当然可以把它们翻成“strike opponent’s ears with both fists”和“needle at sea bottom”,学生也能通过练习掌握动作,可译文与原文比较,虽然表达直露了,可原文韵味尽失。又如中国古代哲学,“阴”、“阳”、“仁”,“义”、“智”、“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与概念,要在别的民族语言中找到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他诸如表示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词语、表示中华民族社会习俗的词语等等,也都与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直接相关。总之,词语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词语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使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掌握汉语,仅在教学过程中教授词汇的理性意义是不够的。 由此可见,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教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对授渗透于汉语之中的文化特性进行详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