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教学
孔丽华 2009-04-15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二者密不可分。留学生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语言教学,但是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关系密切,因此对留学生的语言教学必须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本文从文化词教学的内涵、导入方法以及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来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教学问题,指出了文化词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词;内涵。
一、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就是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首先是汉语教学,只不过是教学的对象不同而已。一般而论,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就是汉文化的载体,因此要学习汉语就必须把握汉文化,词汇比语音、语法的文化色彩更为浓郁明显。因此,要把握汉文化,对留学生来说就应该注重学习最能反映汉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词汇。
那么,什么是文化词呢?文化词就是指蕴含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文化意义就是指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文化词与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和社会变革等密切相关,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文化词和其他词汇一起组成了语言的底座,与语言紧密相随,在语言中也随处可见。通过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我发现,对留学生的文化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词汇的表层意义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汉语深层意蕴的渴求,文化词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必须面对又很难把握的环节,甚至很多老师还没有认识到文化词教学其实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部分。
二、留学生文化词讲授范畴
对于一个身处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环境的外国人来说,在短时间内也许会很快掌握基本人际交流所需要的口语,但是经常会在会话中或者阅读中出现文化词汇的障碍,因为文化词必须是充分了解了该民族历史传说、社会变革的人才能听懂会用,而不是仅凭字面意义来领会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所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语言的教授者,也应该是文化的阐释者。因此,作为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通过给学生讲授文化词来加深学生对汉语的深层次理解,这些文化词范畴如下:
(一)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事物及特有的概念组成的词汇
如"四合院"、 火炕"、"红娘"、"王母娘娘"、"鹊桥"、"冲喜"等等。对于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外国人来说,单凭书上的描写是无法想象什么是"四合院"、 火炕"的,这时候最好配上图片或者录像让学生通过眼睛传递给大脑最直接的信息。"红娘"、"王母娘娘"、"鹊桥"、"冲喜"这些词是古代文学作品或者传说积淀下来的独特词汇,可以结合作品或者中国的文化传统来加以解释。
(二) 具有比喻象征意义的词汇
象征词语是在长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它深刻地反映出了汉民族的心理定势和文化风情。如汉族人常用松竹梅来比喻人品高洁;用莲花来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以兰来喻高雅之人;红豆比喻相似等等。对外汉语教师要立足本国的文化背景,对照留学生的文化背景,为学生来分析这些词语。同时,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避免误会,比如中国人以"狗腿子"来比喻为坏人卖力的人,但是在欧美国家,狗可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没有贬义。
(三)含意丰富的熟语
成语、俗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往往有一定的出处或者是借一定的修辞手段产生语义变异而形成的,对外汉语教师要在字面意义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如:"破釜沉舟"本意是"把锅也砸了,把船也沉了"其实际意义则是"下定决心干到底";再如"飞机上挂暖瓶",则是表扬某人"水平高"等等。在熟练掌握了基本的汉语知识之后,对这些熟语才能更好地理解。
(四)数字词、颜色词等
在汉语中,数字词和颜色词往往有具有特定的含义,甚至颜色词还出现了等级的差别。如"白色"表丧事;"黄色"从汉末就成为帝王之色;红色则表示喜庆等等。数字词也蕴含了人们的好恶,中国人比较喜欢数字8,因为跟"发"谐音,不喜欢数字4则是因为跟"死"谐音。让学生明白了这些好恶的原因,更能帮助他们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去。
三、文化词的导入方式
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想让留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刻了解中国文化并非一日之功,但是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或者课堂延伸教学中尽量多让学生接触一些文化词,使留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时时沉浸在文化的熏陶中,主要的方法如下:
第一,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文化词可以直接讲解。比如我们学习"龙"这个单词时,因为世界上本来是没有龙的,那么可以向学生展示图片,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人心中的龙的形象是几种动物形象的结合体,代表中古人心中的天,此外,可以用北京故宫的龙景观来向学生介绍龙在封建社会象征皇权,而在当今,龙则是一种吉祥物,中国人喜欢说自己是龙的传人,以此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通过这样的图片和解说结合的介绍,让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进而理解中国各地的龙文化和龙景观,不至于游离于目的语的文化之外。在讲解龙文化的同时,还可以补充其他的一些动物文化知识,如"鸽子"是和平的使者;"狐狸"是说狡猾;"毒蛇"比喻心狠手辣之人等等,通过这种网状的辐射教学法,能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第二, 通过声像、影视作品等引出文化词。声像和影视
作品能增强学生的印象和兴趣,也能更真实地展现中国文化,学生在聚精会神地观看时,倘若不懂其中的文化词,就会影响对作品的理解,此时的求知欲望是最强烈的,老师可以在观看前或者观看后向他们介绍这些文化词的意义,这种方法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看到电影里男女主人公互赠红豆,学生倘若不了解红豆的相思之意,就不会被电影所感动;一对青年男女感谢他们的介绍人用的是"红娘"这个词,这就要老师通过历史故事来讲解文化词的出处了。同时,影视作品中还可能会出现一些历史文化词,譬如古代官职、古地名、古代文言用法等,这些知识通过影像展现出来,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能引起广泛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三, 通过传统节日、民俗、诗歌等拓展学生的文化视
野。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传统的节日活动,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诗句,其中提到了重阳节和菊花,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的外国留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的。这个时候老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利用工具书去查询汉语中菊花的的文化意义,在学生完成了这个作业之后,老师就可以做一下补充和修正,让学生知道在中国文化中,菊花有很多的象征意义,如"隐士"、"傲霜"、"长寿"、"君子"、"好友"等等。在了解了这些以后,也应该让学生了解重阳节,让他们知道重阳节就是中国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在古代"九"是最大的阳数,两个"九"即重阳,象征着长寿,在重阳节这一天,古人的风俗是饮菊花酒、登高、吃重阳糕等等,这样一解释,前面两句诗的意思就很明了了。同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节日的时候,也要抓住这个向学生讲解文化词的好机会,譬如中秋节可以讲解月亮的文化含义;春节可以说说压岁钱等等,总之,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因为文化无所不在。
第四, 组织小型文化专题讨论。这种做法是教师设置情
景,借以激发学生兴趣。生活中学生通过旅游参观等活动会对一些文化特色情景产生兴趣,我们可以对此展开讨论,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中心题目,如: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数字"8"?学生会七嘴八舌地对这个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往正确的观点上探讨,适当加以点拨。通过这个讨论题目,学生可以学到谐音、阴阳数字等相关文化知识,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对颜色词的理解可以通过专题"中国颜色词的文化含义"来渗透,教师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古诗来讲解引导,比如"江州司马青衫湿"中,为什么白居易穿的是青衫呢?结合白居易作诗的时代背景来说,学生更容易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之中,白居易当时被贬官,唐代时地位低下的官吏穿青色的衣衫,所以有此诗句,通过这种文化背景和色彩含义的讨论讲解,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小结
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沉淀,有其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特征,因此让留学生在掌握正确的语言知识的同时,对外汉语教师也有责任让学生学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可是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还有的教师自身欠缺文化知识。因此,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语言文化知识修养是对外汉语教师的一个努力方向。每个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索文化知识的讲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国别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适当渗透文化词,这是对外汉语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的对外汉语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3]陈光磊: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
[4]王苹: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贵州:贵州大学学报,1996。
[5]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