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议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

闫桂云  2012-08-03

批评,是教师通过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对犯了错和存在不足的学生提出批评,是老师的职责。批评是对学生的一种否定性评价,是一种消极的“强化”,能唤醒学生警觉、自责,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接受教训而免走弯路的良好作用。许多人相信“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说法,但批评的效果常令人不太满意,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作为教师,高明、机巧、受听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这种语言不仅能达“忠言”之效,而且让人豁然开朗。“顺耳忠言”更能起到激发学生上进的作用,而要做到“忠言不逆耳”就要讲究批评语言的艺术性。

一、从赞美“闪光点”入手,间接提醒学生的错误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教师批评学生时,首先对他的优点、长处加以肯定,然后再以提示、暗示、对比等方式,自然委婉地把话题转到存在的问题上,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学生感到,教师不仅注意了他的短处,而且看到了他的优点和长处,使他体会到了被关注、被赏识的感动,从而避免了学生对批评的抵触情绪,突破了“怕批评”或准备挨批评的心理防线。例如,教育一位只顾学习、自私自利的学生,老师对他说:“你的学习成绩很不错,如果你能多团结同学、多关心班集体,相信你会更受同学欢迎。”这样的间接提醒,学生乐于接受。事实上,每个学生都很注重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这样,接受批评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当然,在肯定优点和长处时要实事求是,不可乱戴高帽、哗众取宠,否则会失去学生的信任。

二、要注重批评的场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都很顾“脸面”。 学生有了过错,一般地说都希望老师保密、谅解和宽恕。 如果教师的批评不分场合,不仅不会被学生所接受,而且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有时学生是否接受批评并不在于你批评得是否准确,而在于这种不分场合的批评是否能使他丢了“面子”、个人的自尊心是否受到损伤。教师最好是单独地批评教育,不使他当众丢丑。即使需要在众人面前批评,也要留有余地,不要过于严厉,对自尊心强的学生尤其应当如此,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横竖横”的思想,拒不认错,或者与教师顶撞,走到教育愿望的反面,甚至使教师自己也下不了台。例如一名学生上课趴在课桌上,教师看了很生气,很可能用命令的语气说:“×××,你坐直了;×××,你站起来!”而这名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受到教师的点名批评,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我就不坐直了,我就不站起来,看你能把我怎么样!”教师在课堂上被学生当众抗命,同样会感到很没面子,于是矛盾很可能激化,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批评学生的时候,必须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考虑学生所处的场合,能个别批评的原则上不作公开批评,那种惯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发雷霆,不注重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面子”的教师,最终只会引起学生的讨厌和反感。 三、要体现平等性,对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经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对差生所犯的错误进行非常严厉的批评,往往是“罚重于过”;而对于好学生的错误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甚至是“视而不见”。很显然,这种不平等的态度会导致学生对于惩罚不以为然,批评也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生产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教师在运用批评这种手段时,要一视同仁、没有偏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遵守共同的“规则”,而不能凌驾于集体规则之上,只有如此,批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与威力。

四、要给学生以鼓励,而不是泄气

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从语言、表情、态度上表现出对被批评学生的不信任和失望,而教师的这种不信任和失望,会直接感染学生,使学生丧失改正自己错误的信心和力量。相反,如果教师批评中带鼓励,从语言、表情、态度中表露出完全相信学生能改正错误,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抱有希望,那么,学生不但乐于接受教师的批评,而且会产生改正错误的勇气和力量。例如,一个学生总是做不好家庭作业,教师以鼓励性语言进行批评。他对这个学生说:“你是班上很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不是吗?有几次你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在朗读比赛时获得了班级第三名,你的竞争力很强,我不相信在家庭作业问题上你会甘心落后,我敢肯定你也不服气,凭你的意志、能力是可以超过其他同学的。暗中加把劲,让大家刮目相看吧。”这个学生听了老师鼓励的话,精神振作,暗自努力,后来他的家庭作业本成了班上参观学习的样本。事实证明,鼓励性批评能使学生获得动力,而这种动力足可以使被批评的学生发生大的转折。

五、要以情导行,切忌伤害式批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加强情感投入,用自己的真情来融化学生的心灵。批评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处处尊重、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有的老师在批评学生时用挖苦、讽刺性的语言,使学生感到难为情、窘迫,甚至感到受污辱,以为这样才能解恨,才能解决问题。实际上恰恰相反,这种心罚只会把学生推向对立面,甚至激怒学生,使之做出不理智的行动。一位老师上课时,发现一同学在呼呼大睡,老师让他罚站,并提高了噪门道:“课堂上能够不受干扰,安然入梦,这是你的高明之处啊。”这位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那位班主任还不依不饶,又说了一句:“怪不得好白好胖好高大!”一语既出,那位同学在课堂上就与老师顶撞开来。相反,如果教师从关心、爱护的态度出发,学生就会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帮助。

“善解人意,充满关爱”的“顺耳忠言”,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不仅沟通了师生间的感情,而且常常有出人意料的功效!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