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审美能力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王英珍 2010-11-12
论文关键词:文学创作审美观思想水平道德感审美情趣
论文摘要: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更离不开作家的审美意识,所以只有提高作家的审美能力,才能创造出有生命价值、有市场的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来自丰富生活的积累,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但“偶然得之”的效果如何,还取决于作家对生活的态度、审美能力等因素。所以说‘文学创作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既要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又要表现主体的审美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学创作的水平。作为文学家,审美能力主要体现在审美观和审美理想上,而审美理想是一个人的思想水平、道德感、审美情趣等的综合体现,在此,就审美观、审美理想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作一些探讨。
一、作家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写出有生命价值的文学作品
作家在具有丰富生活的前提下,如果各自的审美观、审美理想不同,那么创造出的作品情趣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有的作品能够概括出现实中的典型事物,创造出比生活更集中、更典型的艺术形象,使艺术形象发挥它的鼓舞、启迪人民不断前进的积极作用;而有的作品只能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机械地、冷漠地描摹下来,没有比生活更高的理想和明确的目标;有的作品出现了罗列与铺陈平庸的生活现象,格调低下、情绪灰暗,甚至追求情节的离奇、黄色下流的情趣等,缺乏理想的光泽与时代的精神。所以可以说,文学创作是“极富有个性特征的审美活动”。一切优秀的文学家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自觉地在作品中渗透着高尚的审美观,体现了作品的社会价值,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生命力。鲁迅的小说是思想隽永、内容深刻的艺术珍品,他所创造的典型艺术形象,无不具有巨大的思想价值与美学价值。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一个先进的世界观、高尚的审美情趣。他曾说:“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他反刘为艺术而艺术,”他认为美的欣赏和创作必须与时代、社会的要求相适应。矛盾也是大家所喜爱的作家,他的作品也象鲁迅的一样赢得世界的声誉。其作品《子夜》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必然发展趋势,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矛盾,采用革命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的优秀的作品;而《春蚕》揭示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给中国农民带来的民族灾难,预示着他们必定会走上反抗道路的历史必然。因为作品触及了社会重大问题,以其深刻的思想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之所以能站在时代的高峰高瞻远瞩,是因为他对复杂的社会关系有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他主张文学要反映人生,关人民疾苦,同胃被损害与被侮辱者哟原则。所以,美学观点正确的作家,爱僧分明,其思想理念完全符合人民的要求,才脚予作品的思想价值。而错误、庸俗的审美观也只"生"味的、无价值的作品。
二、作家必须提高思想水平、道德感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才能创造出有市场的文学作品
提高思想水平,才能确立积极意义的主题主题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要让作品吸引读者,首先要使作品的主题深刻了新颖、鲜明。要获得深刻、新颖、鲜明的主题,作家除了应具有丰富的生活以外,主要还有赖于思想水平上。文学创作是文学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后得出的认识与评价,是文学艺术家的愿望、倾向的表现。 高尔基说:“主题是从作者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人的一种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主题是“对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判断”。因此,作品主题是深刻或肤浅与作者思想水平的高低直接联系在一起,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说伟大的文学家,同时必定是一个思想家。就因为作家的思想境界不同,即使对于同一题材而言,作品反映的主题、思想不同,社会价值当然也不同。比如,同是描写人力车夫的题材,资产阶级文人胡适的《车夫》揭示的是知识分子对“渺小的车夫”的怜悯,而鲁迅的《一件小事》却赞扬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揭示了知识分子必须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的富有重大意义的主题,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潜在的伟大力量。鲁迅能在对待生活的素材上深层次地挖掘,充分地反映出生活的某些方面,使作品闪着时代的光芒,是因为他有着彻底的反封建势力的革命思想。所以对一个文学家来说,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自已的作力提高道德感,反映的人生哲学才吸引读者道德观念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活动,无产阶级依据自己的立场和共产主义理想规范道德观念,进而也制约着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态度。从审美创造的角度看,对社会生活富于道德感的作家,他能在锐敏的观察中发现人们心灵的秘密,也就能在作品中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其人生哲学,颂扬美德,贬斥恶行。如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了千古名句,这是出于诗人忧国优民的道德因素。巴尔扎克的伟大,不只在于他通过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 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兴盛,贵族社会急剧瓦解的历史进程,更由于他无情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道德观念。我国当代小说《第二次握手》、《天云山传奇》,报告文学《人妖之间》都表现了两种道德观念的尖锐冲突,作家们一方面从塑造的人物身上,表现出我国忠诚正直等传统的优良品德和无产阶级新人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怀;另一方面,又从批判的人物的思想行为上,揭露剥削阶级思想的丑恶和革命阶级内部某些人的道德蜕化。象这种从人们心灵进行探索,从道德观念上进行歌颂与谴责的作品,在读者中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任提高审美情趣,才能正确认识美与丑的统一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是各式各样的,其内心世界极其复杂,而美与丑又是对立、统一地存在于客观生活中。如何去表现美丑,才能发挥作品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启迪作用,取决于作家的审美情趣。有着不同审美情趣的人,对美与丑的看法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一个审美情趣高尚的作家,对生活中的丑疾恶如仇,能通过否定生活丑达到转化为艺术美。只有审美情趣高尚的人才能根据艺术创作规律,根据生活中丑的属性,创造出高于生活的典型形象,从而达到对美的肯定,成为能激起人们美感的艺术美。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是丑的,由于它概括了旧中国的国民思想的劣根性,揭露了我国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枷琐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而这一精神胜利法又是通过阿Q这个生动的典型形象来体现的,使生活的丑转化为艺术美,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只有那些审美情趣高尚的人,才能站在时代与历史的高峰来展示生活,作品才能有思想性和感染力,深受读者喜爱,否则作品很难震撼读者,吸引读者,从而失去市场,作品一旦失去市场也就失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