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戏剧文学创作与研究综述

刘平  2008-08-28

与前几年相比,1996年和1997的北京戏剧舞台显得异常热闹红火。1996年,在北京举办了两次大型的戏剧演出活动,即8月举行的《’96中国戏剧交流暨学术研讨会》和10月举行的《第三届BESE,TO(北京·汉城·东京)戏剧节》。1997年,在北京举办了“中国话剧90年纪念会”和“中国话剧发展战略研讨会”,同时进行“新剧目交流演出”。就演出市场而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三套马车并驾齐驱”。所谓“三套马车”,即国家剧团、民间剧团和艺术院校。而形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艺术院团改革后,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的激发。 市场意识激活了话剧舞台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开展,艺术院团的改革也不断深入。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民间剧团和独立制作人出现,如牟森的“戏剧工作车间”,孟京辉的“穿帮剧社”,林兆华的“戏剧工作室”,郑铮的“火狐狸剧社”,苏雷的“星期六戏剧工作室”,杨青的“亚麻布剧社”,还有“八爪鱼戏剧工作室”、“彼岸工作室”和一些文化公司投资、临时组建的演出团体。这些民间剧团敢于挣脱旧体制的束缚,克服非艺术性因素的制约,充分发挥自身机动灵活的特点,直接面对市场寻求公平竞争的机会,对于激活演出市场、促进话剧创作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尽管有的团体热闹一阵儿就消沉了,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同仁戏剧团体的诞生本身,就表现了话剧艺术家们不甘心在“危机”中沉落而积极寻找、探索的进取精神。如果说这些自由组合的团体的创作演出还处于小范围的实验阶段的话,那么,谭璐璐作为独立制作人演出的话剧《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和由北京红海广告公司提供资金、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提供演出许可证和场地演出的《灵魂出窍》和《疯狂过年车》等,则是把话剧的创作与演出推向市场的一种试验。民间剧团的艺术实践,也大大促进了国家剧团的改革。 现实题材创作的新成就 在1996、1997年的戏剧创作中,写现实题材的戏虽然多数作品仍质量平平,但却出现了几部令人惊喜的作品,如《地质师》、(杨利民作)、《绿色的阳台》(廖维康作)。此外还有《人生一台戏》(李冰作)、《鱼人》(过士行作)、《一人头上一方天》(张明媛作)、《俺爹我爸》(申捷作)、《新居》(陈初华等作)等。 《地质师》是一部风格凝重、品位很高的现实主义作品。该剧描写一代知识分子献身于我国石油事业的崇高精神和悲壮的命运历程。洛明、卢敬、罗大生、刘仁、曲丹……,这些毕业于60年代的大学生们,胸怀建设祖国的大志,踏着《勘探队员之歌》的旋律,奔赴最艰苦的松辽平原,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赞歌。作家正是以他们的动人事迹为素材,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并在展示他们的奉献精神的过程中,使这部话剧具有了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被称为“一首含蓄、细腻、深刻、意味隽永的人生美的赞歌”,〔1〕“唱出了石油战线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坚定信念和不懈的人生追求”。〔2〕 《绿色的阳台》通过对几个普通人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人物的心灵美。文化馆干部戴国浩,退休后不去挣大钱,无私地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义务办少年儿童音乐培训班。他的行动不仅感动了乡下打工妹谷子,鼓起了下岗女工夏援朝的生活勇气,也教育了“钻钱眼”的书商麦大志。剧中以戴国浩家“阳台”上的“绿色”赞美着生活,追寻着生命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写爱情的戏不少,但写得好的不多,而《一人头上一方天》却有其独特之处。剧中的柳青青心爱着处处体贴她的宋小河,但贫穷的现实却让她与没有感情基础的德子结了婚。后来,她靠着勤劳发家致富,成了事业上的女强人。然而她并没有任自己的感情“天马行空”,去与宋小河结合,仍然独自支撑着这个家。观众从男女主人公表面的平静中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的波澜——那种有泪流不出,有话难启齿的尴尬与无奈,使人充分感受到现实生活的艰难与苦涩。在白桦林分手的那场戏中,柳青青有生以来第一次亲吻了宋小河的额头。这举动没有丝毫的庸俗与低级,只让人感到一种纯洁与高尚。有人说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脱俗之作”。〔3〕 《俺爹我爸》通过农村与城市两个贫富不同的家庭,写出了父子亲情的不同与差异,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该剧结尾,本已非常贫困的“俺爹”登上茅屋的房顶,对着远去上大学的儿子高喊“该吃你就吃,你爹有钱,有——钱!”这情景不仅使剧中的儿子泪流满面,也紧紧地揪住了观众的心。 《鱼人》在描写人与自然的矛盾中,表达着一种哲理寓意。《人生一台戏》探讨了“人要怎样活着才算有质量”的问题:《关东大集》和《新居》以农村的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事实,探讨了金钱与社会道德、婚姻家庭的问题,展示了由于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精神上带来的变化。 此外,写英雄模范的戏也不少,但多数在写好人好事,类同于报告文学。比较有特色的是《厂长马恩华》和《城市女儿》。当改革家马恩华因把分给自己的、准备给儿子结婚的房子让给了快要临产的困难女工而遭到全家人责难、处于万分尴尬之时,当《城市女儿》中那些“城市的美容师”(清洁工)担心自己的职业会连累女儿找不到对象而在大庭广众中东躲西藏之时,观众的心确实受到了震动。就全剧而言,《厂长马恩华》和《城市女儿》也存在着不足之外,但舞台上的朴实表演不仅使观众看到了生活的真实,而且透过人物的内心情感看到了一种崇高。 这些剧作都是作家对时代发展和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的艺术结晶。 历史题材创作的突破 在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方面,成绩比较突出的是《商鞅》(姚远作)、《沧海争流》(周长斌作)、《蛐蛐四爷》(许瑞生作)和《古玩》(郑天玮作)等。 《商鞅》是一部具有艺术震撼力的作品。作者把历史真实与今天的时代精神相契合,“既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历史的本质真实,又拨动了我们时代的神经。”〔4〕整个演出凝重、悲壮、豪迈、大气,作者以古朴、浑厚的笔触塑造了商鞅刚直、自信、激越而内心又极其丰满的艺术形象。作品选取商鞅一生中闪光的事件,既写出了他的人生理想,也展示了他的政治抱负。他变法强秦,却落得被车裂的下场。这虽然是一出悲剧,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崇高和庄严。《沧海争流》是一出深层次的心理剧,既表现了社会历史的真实,更揭示了人的灵魂深处的真实;既表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关系的冲突,更揭示了人自身两重性格的内在矛盾。作品写的是郑成功与施琅的故事。作者以现实主义“人学”的原则,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写郑成功和施琅从鱼水之情的臣主到交恶成仇的过程,然而,当施琅带着复仇意识攻上台湾之后,却没有屠杀郑成功的家人,而是亲自到郑成功的神庙拜祭。作品不仅写出了“人”的复杂,而且展现了两人关系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容。该剧与《商鞅》一样,受到评论界和观众的好评。 《蛐蛐四爷》和《古玩》具有浓郁、鲜明的地域特色。《蛐》剧写天津余家四少爷“斗蛐蛐”的人生经历和与其家族的矛盾斗争,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复杂。故事曲折动人,语言幽默诙谐,加之浓烈的天津民俗民风,构成了一部雅俗共赏、引人入胜的精彩戏剧。《古》剧则写出了人们在玩“古”过程中的复杂心态,具有浓郁的北京地域特色,使人感到赏心悦目。 军旅戏剧的突围 军旅戏剧的突围主要表现在创作观念的变化上,其突出的表现就是以平常心态去写“兵”的生活。如《虎踞钟山》(邵均林、嵇道青作)、《炮震》(庞泽云、王承友作)、《兵妹子》(吕绍堂、王元平作)、《老兵》(殷习华作)、《男人兵阵》(燕燕作)等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虎踞钟山》以全国解放后刘伯承不当总参谋长而到南京办军事院校为线索展开情节,塑造了刘伯承等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与过去在舞台上出现的领袖人物不同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刘伯承放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或者敌我双方激烈斗争中来展现他高瞻远瞩、叱咤风云的领袖风采,而是他在办学中的许多平凡小事,用朴实的语言,表现出他率真的个性、对事业的信念、广博的学识和人格力量。如他在办学中大胆地起用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国民党战俘做教员,及时提出军队面对新的时代,要永远打胜仗必须走正规化、现代化的道路等问题,还有他对居功自傲的崔保山违反校规的处理,对“老黄牛式”的战友甘有复员问题的态度,都体现了他的独特性格和高尚的人格。 《炮震》写某炮团新装备了现代化的火炮,一些过去曾屡次获奖的《神炮手”由于文化水平低不能掌握新的技术,部队只得忍痛让他们离开部队,而让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文化水平高的战士担起重任。此剧突破了以往写兵多写牺牲、写奉献的局限,敏锐地提出了军队中的新问题,即军队要实现现代化与士兵和指战员的低素质之间的矛盾,具有一定的胆识和勇气。 《男人兵阵》重点写了军人的“军队情结”,战龙与张扬原是一对夫妻,因为都痴迷于军事生活,以至影响到家庭、婚姻生活而发生矛盾,暂时离异。在考察选拔军事训练参赛连队时,张扬作为上级派驻的女参谋又恰好来到战龙担任连长的连队,由此引发了战龙与张扬之间一系列的戏剧冲突和这对有情人之间复杂的感情波澜。从而让人们看到了军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老兵》写了一群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几十年的老兵们。《兵妹子》是以陕北革命老区发生的一个真实的事件为基础写成。16岁的彩彩的家,在二哥当兵之后不久便发生了父亲去世、母亲瘫痪在床等变故。为不影响二哥在部队的训练,彩彩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给二哥写了68封平安信,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而她自己却承担着沉重的家务。这是在新的形势下产生的拥军故事,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美丽动人。 探索戏剧的收获 艺术贵在创新,然而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这种探索与创新,首先应是艺术形式的创新。80年代兴起的“探索戏剧”,就是以新颖的艺术形式突破了社会问题剧的模式化而受到了观众的青睐。可是,这股“探索热”很快就降温了。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应是毛与皮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假如形式脱离了内容,形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探索戏剧的落潮就是因为过分夸大形式的作用、忽略内容的重要,以至走到玩形式、玩技巧的地步。 1996、1997年上演的探索性剧目有:《棋人》、《苦山行》、《厄勒克特拉》、《领带与高跟鞋》、《倾述》、《四季爱情》、《绿房子》、《断腕》等。其中在内容与形式上结合得比较好的有《领带与高跟鞋》、《厄勒克特拉》、《断腕》。《厄勒克特拉》是根据古希腊同名悲剧改编的。导演改编此剧的目的是追求欧洲的剧本与亚洲的表现手法的结合。他从世界是一个大病院的视点重新解释这一作品,所有的人都坐着轮椅生活在病院里。全剧以倒叙的手法开始,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揭示和性格塑造,而不注重情节的叙述与描写。歌队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他们直接与角色交流、对话,表达角色的内心情感。剧中用鼓声渲染气氛、调整节奏,充分体现了日本“铃木派”戏剧的美学追求。《苦山行》是以形体、动作、舞蹈等语汇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表达主题,把香港青年为捐助“希望工程”进行徒步宣传、以苦为乐的感人情景展示给观众。《绿房子》中的人物塑造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也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1〕邵宏大、新好《一曲“心灵的颤音”——评话剧〈地质师〉》,《中国戏剧》1997年第2期。 〔2〕刘平《用青春与生命谱写的赞歌——看话剧〈地质师〉有感》,载1997年2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3〕赵文翰《北方女人黑土地——看话剧〈一人头上一方天〉》,《中国戏剧》1997年第2期。 〔4〕见《’96话剧精彩的句号——〈商鞅〉》,《中国戏剧》1997年第3期。 〔5〕杭天勇《话剧〈棋人〉引发争议》,载1996年3月27日《光明日报》。 〔6〕见《独立制作人为话剧带来了什么》,载1996年7月23日《北京青年报》。 〔7〕严正《青年话语谈话剧》,《中国戏剧》1996年第5期。 〔8〕见《给话剧当头棒喝》,载1996年3月22日《戏剧电影报》。 〔9〕见《独立制作人为话剧带来了什么》,载1996年7月23日《北京青年报》。 〔10〕参见云翔《当前戏剧市场化进程中的几大误区》,《中国戏剧》1997年第9期。 〔11〕杨利民《话剧〈地质师〉创作的前前后后》,《中国戏剧》1997年第8期。 〔12〕杨利民《话剧〈地质师〉创作的前前后后》,《中国戏剧》1997年第8期。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