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公交移动电视节目设置构想

薛冰华  2012-08-27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媒体,公交移动电视具有传统电视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非常明显的缺陷。如何根据媒体特性,扬长避短地设置公交移动电视节目,成了目前公交移动电视业界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本文提出了诸如“重视调查,打造品牌节目”、“强化采编,塑造明星主持”等节目设置构想。

关键词:电视新媒体;公交移动电视;电视节目;节目设置

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媒体,公交移动电视具有传统电视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移动接收,方便迅速,强制收视,到达率高等。然而,公交移动电视也存在一些非常明显的缺陷。首先,受众虽可随时随地欣赏节目,但由于移动中的信号衰减、高大建筑物阻挡等原因,公交移动电视节目信号无法像传统电视那样稳定、清晰,甚至会出现黑屏、图像紊乱等严重问题。其次,由于缺乏自主和互动,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造成“闭目塞听”的后果,从而使公交移动电视节目所谓的“高到达率”成为一句空话。此外,由于目前我国公交移动电视媒体大多是从传统电视台分离出来的,因而沿袭了传统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即采用“摘编”的手法,从中央台、地方台等诸多频道中,将新闻、娱乐、服务类等节目通过简单的压缩、组合等方式播出,节目缺乏统一性和完整性,从而给人以混乱、零散之感[1]。

公交移动电视节目的上述种种缺陷,已危及到公交移动电视媒体在受众面前的美誉度和公信力。因此,如何根据媒体特性,扬长避短设置节目,成了公交移动电视行业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重视调查,打造品牌节目

国内目前有专门的调查机构从事受众收视率调查等工作,如央视-索福瑞以及网上“问卷星”公交移动电视收视调查等。但这些调查多为普遍性的针对一般受众的调查,且调查大都局限于对节目类型的喜好方面,未能像传统电视那样具体到某个频道的某一档节目。笔者认为,公交移动电视运营商应考虑设立自己的调查部门,并按不同时段、不同公交线路经常进行调查,随时了解受众需求,多频道开设节目,有效提高节目到达率,真正使节目成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食粮。

根据受众调查结果制订公交移动电视节目设置方案时,既要考虑现有观众的收视习惯和爱好,在栏目设置和节目安排上要适应或迎合其固有的收视心理,增加节目的针对性,又要注重培养和引导受众形成新的收视习惯,增设新的收视点,开拓新的收视群体,有效提高节目质量。同时,公交移动电视也应像传统电视那样建立必要的节目淘汰机制,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黄金时段”的节目淘汰机制。可根据专家评议和栏目时段受众收视率的变化来制定该时段收视率的参考值。如栏目收视率连续一段时间低于该参考值,即可调换或撤销该栏目。相反,如收视率节节攀升,则应加大投入精益求精,使之成为公交移动电视的品牌节目。

二、强化采编,塑造明星主持

为节约成本,大多数公交移动电视媒体也像网络媒体那样,往往采取“拿来主义”,从传统媒体那里简单复制节目进行播放。结果证明,这种粗鄙化的编辑方式已严重损害了公交移动电视媒体在受众中的形象,在不少城市,受众对公交移动电视节目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南京的调查显示,市民对公交移动电视的总体评价中,认为很差的占3%,认为不好的占15%,认为一般的占57%,认为还可以的占25%,而觉得很不错的为零[2]。

因此,公交移动电视媒体应制定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自己强大的采编队伍。首先,可从传统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新兴的网络媒体中挖掘人才,制作出符合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特性的高质量节目。其次,也可借鉴传统电视行业的成功做法,实行节目制播分离,即运营商只管节目的推广、播出,节目的制作则由采编部门全权负责。

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的特性是贴身和伴随,交流和亲近感对媒体来讲至关重要,而节目主持人又是受众亲近媒体的载体和交流互动的渠道。但由于节目多为传统电视节目的简单移植,因此,公交移动电视媒体未能有效培养自己的主持阵容。主持人的缺失使公交移动电视成了传统电视的简化版,新媒体的个性无从体现,节目内容也无法避免同质化。在节目主持人代表节目品牌的今天,公交移动电视节目的符号识别功能无疑是非常弱的。

因此,公交移动电视媒体应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明星主持,比如,像凤凰卫视那样根据主持人的个人风格量身打造节目,增强节目主持人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进而树立优质的媒体形象。

三、依托城市,贴近市民生活

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主要是城市居民。依照接近性原则,公交移动电视节目应尽可能贴近市民生活,如关注市政建设、物价涨跌、文化娱乐,及时反映民生疾苦,倾听百姓心声。市民尤其对发生在自己所在城市的重大事件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公交移动电视应对本城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如重大交通事故、大面积停水停电、重大自然灾害等迅速做出反应。走媒体融合的道路,充分利用微博、手机等自媒体提供的信息,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移动播报,让市民及时了解事态发展,消除恐慌情绪,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作为公共交通事业的衍生物,公交移动电视理应关注城市公益,服从和服务于城市管理体系,为弘扬城市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在政府重要决策和政策的宣传、重大节庆的安排方面,还是在公共交通信息的通报和城市大型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公交移动电视都应发挥自身优势,在第一时间向市民进行宣传、告知。

以杭州公交移动电视为例,每天早上8︰10和傍晚17︰12分别安排了一档节目《小马说交通》,及时向市民传达交通路况信息。节目安排上下班的高峰时期,这样既可为上下班人群提供一个出行参考,也可为城市交通疏导起到很好的引流作用。此外,杭州公交移动电视还分别在早上6︰00,7︰24安排了《新动早气象》,中午11︰25安排了《新动旅游气象》,傍晚17︰30《新动晚气象》,晚上19︰31,21︰48两档《新动晚气象》。包括转播的杭州台《新闻60分》在内,全天总共有7 档气象节目。节目设置充分考虑到了市民出行的时间和需接受气象信息的时间,极大地满足了市民需求[3]。

公交移动电视除了为市民提供服务信息外,还应重视运用公益节目来提升媒体形象。公益节目的对象应锁定特定时段的主要受众群体。比如,早晨6︰30~7︰30乘客以十几岁的学生为主;7︰00~8︰30多为上班族;16︰30~17︰30多是放学回家的学生,17︰30~18︰30以20~40岁下班回家的上班族为主,在这几个时段,可播出以打击盗版和禁绝毒品等为主题的公益节目。

四、短小精悍,提高传播效率

根据城市道路及人口流动的具体情况,我国城市公交车停靠站点区间距离基本上是在0.5~1.5公里之间,公交车在市区行驶限速按40公里/小时计算,从一个站点到另一站点的行驶时间是在45秒~2分15秒之间。但在实际行驶过程中,受到红灯停车、避让车辆和减速行驶等各种因素影响,公交车在两站间的实际耗时多在3~5分钟之间。这段时间也就是公交车内乘客持续收看公交移动电视节目的最长时间。即便在这3~5分钟之内,乘客还会受到公交车转弯、特殊情况紧急刹车以及车厢内人声嘈杂等多种因素干扰,乘客持续收看公交移动电视节目的时间实际上更短。于是便形成了乘客不得不“断断续续”收看公交移动电视的现实状况[4]。

因此,公交移动电视节目的时长不宜过长,以免影响信息的完整接收率。例如,北京公交移动电视大部分自制节目都控制在3分钟以内[5],保证了受众在短时间内能最大程度地欣赏到一个完整的节目,有效提高了节目的受众到达率。

五、活泼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看公交移动电视节目无非是为了打发前往目的地的“无聊”。公交移动电视节目如果不能吸引受众,那么受众完全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以手机、书刊、MP3、掌上游戏机等打发时间。因此,公交移动电视节目应力求简单活泼、有效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

所谓简单就是去掉节目厚重的“包装”,增大节目的信息量;活泼则是在节目风格的设计、语言、音效上进行改变,以区分于传统电视节目较为陈旧严肃的风格;在节目内容上,应该重视节目的独创性,关注由公交车司、乘人员组成的临时小社会群体的喜怒哀乐、荣辱悲欢。节目要以满足受众在乘车过程中的普遍心理需求为目的,不是加剧而是缓解乘客紧张、疲劳或焦虑、烦躁之类的情绪。

人不能一味匆匆赶路,有时需要通过与他人交流来摆脱出行的孤独,公交移动电视应提供这么一个心灵互动的平台。如可通过设立专门的公交移动电视网站,进行节目满意度有奖调查,及时收集受众反馈信息,作为改进节目的依据;还可把公交移动电视上的品牌节目放在网站上延迟点播,实现信息的二次传播;也可采用让乘客利用短信求助转乘路线、打折信息、展会信息,用微博发起话题参与评论、提供新闻线索等方式有效调动受众积极性,让他们带有明确目的地收看电视节目。

六、结 语

2010年底,交通部发文提倡百姓低碳出行,其中特别提到目前发达国家大城市旅客出行中,公交分担率在60%左右,而我国仅在30%左右,可以想象,随着国家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国家对公交运输系统的大力推动,公交移动电视行业将迎来新的巨大的发展空间。

就目前而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特大型城市公交移动电视行业相对来说发展较快,公交移动电视节目的设置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合理,越来越具有鲜明的媒体特色。但在中小城市,无论是公交移动电视业务的开展还是公交移动电视节目的设置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总的来说,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形态和节目内容都尚未发展成熟,公交移动电视节目的设置大有可为。

[1] 李晓星.公交移动电视互动传播理念与方式的思考[J].今传媒,2011(3). [2] 谢宏娟.公交移动电视传播效果的考察与评估——以南京地区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0(5). [3] 叶欣.公交移动电视传媒发展探索—以杭州地区为例[J].新闻界, 2010(5). [4] 王安中,周庆.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终结与家庭电视广告创意的共生模式[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刘洪超.北京公交移动电视现状探析[J].新闻世界,2010(5).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