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纯化与和谐——浅议风景油画中的狭义美

安君吉平  2012-11-09

: 摘 要:狭义美即优美,是西方美学范畴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在西方美术史中,有很多画家毕生追求优美的风景绘画。对自然风景中所蕴含的各种造型元素的提炼与概括,对各种和谐的秩序的追求,即纯化与和谐,是优美的风景油画中潜在的内因所在。

关键词:狭义美 纯化 和谐

在西方美学中有最重要的五个审美范畴: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其中,优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美,它与崇高相对。崇高又称壮美,它以粗犷、浑厚、博大、劲健、雄伟为基本审美特征。而优美则以典雅、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为基本特征。

在西方画坛,很多画家着力于优美的表现,尤其是在风景油画中。风景油画中的优美呈现给大家的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美,是最易为大众所接受的美的形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亲切、雅致、舒畅的视觉享受。优美的风景油画中在造型与色彩方面一般都不呈现强烈的矛盾冲突,而着力于矛盾双方的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

油画风景创作表现的是自然美,是对现实美的再创造。 但艺术美不等于自然美,它高于自然美。油画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油画创作的有力根据或根源。自然之中蕴含的优美与很多其他多种因素交织、共生,这就需要画家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此,风景油画作品中的优美是画家审美取向与自然中内在美的一致,是画家独特的审美感受与自然内在的一种契合。画家在观察与表现自然风景时,需要对自然风景进行提炼、概括,也就是按自己的审美取向对自然风景中的各种元素进行纯化,使自己所提炼的部分达到一种总体的和谐。所以说,风景画中的狭义美即优美的本质在于画家情感与自然风景的共存与互融,是画家对自然内在美的情感认同。

十八世纪英国的哲学家休谟曾说:“美是各部分之间的这样一种秩序和结构:由于人性的本来的构造,由于习俗,或是由于偶然的心情,这种秩序和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这就是美的特征……”休谟这里揭示的“美的特征”,从根本上讲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画家与自然的统一。而他所强调的秩序对油画风景来说,就是透视中所蕴含的形的秩序与结构,以及明暗、冷暖、纯度等色彩变化秩序与色彩配置的结构等等。我认为,对于风景油画来说,美是上述秩序的和谐。风景油画中的优美,通过表现自然风景的光、色、形等造型规律中所包含的明暗、浓淡、大小、高低、刚柔等矛盾中的和谐统一,以天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主体的感官,使主体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理感受。众多西方艺术大师们努力追寻“优美”,对这种“优美”的迷恋,使他们终生执著于对艺术形式的和谐――即“形式美”的探索和追逐,执着于画面形式的和谐。为了得到这种秩序上的和谐,画家们会删除自然风景中的不和谐的因素,恰如提炼矿石,纯化各种绘画造型元素的对比与调和关系。

每个风景画家都在其作品中努力表现他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风景被看作内容,只是艺术借以表现自身的真正形式,而通常认为只是形式的东西,恰恰构成了一幅风景油画的真正内容。从此意义上讲,风景绘画创作是具有强烈个性和情感色彩的精神活动,是生活与心灵碰撞之后激发出来的情感流露,油画风景作品是通过形象和技法手段传达作者感情思想以及审美理想的载体。 柯罗是朦胧优美的诗意风景画的伟大歌手。图1《梦特芳丹的回忆》是柯罗晚期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梦特芳丹公园风景如画,为柯罗的许多风景画提供了灵感。在这幅油画中画面的大部分都为一棵枝叶浓密的大树所占据,而与其相应的则是位于左边的小树,柯罗小心翼翼地平衡了画面的构图,用身着红衣的妇女和孩童加大了左侧的分量,中间一片水域倒映着远处的土坡和树木,银灰绿色的调子统一了整个画面。柯罗在处理时并不重视细节的精细表现,而是注重自然光线和阴影的整体和谐,画中的一切就仿佛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轻纱。画家的笔法轻灵飘逸,远树如烟,近树如雾,而中间偶尔拖出的白色笔痕则恰当地传达了在这田园一般风景中的那一丝动人的反光。这一片透明的天地,这令人陶醉的光线,或许只有音乐的意境才可以与之媲美吧。柯罗天生的诗意和对色彩的微妙感觉是无人可以重复的,而且他作品的精髓显然不止是表面上的那一点诗意。在光线、大气和形块的处理中,柯罗依旧执着于优美古典的和谐结构。对柯罗而言,线条、形、团块、调子、反光以及人物都是追寻画面秩序的内在元素,他根据画面需要来编排它们,来研究自然的结构与画面结构,并创造具有不同意蕴的画面气氛。

图2 是法国画家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拾穗者》。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在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整幅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面部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其中蕴含的其实是画家对形的内在秩序美的不懈追求。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在画面色彩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殊情感。

“大自然中,除了色调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是另一位毕生追求优美的诗意风景画的画家列维坦对大自然的感悟。列维坦是19世纪后期俄国艺术界的顶尖人物。图3《雨后的普廖斯》是列维坦的旅行写生作品。画里颇能展现他心爱的冷灰色调。雨后天光乍泄,万物的色彩都含而不露。在这单纯干净的天光下,色相的冷暖变化就更细腻。草色、沙土色、天色、水色、山色以及远村色,都一点点地收到灰濛濛的调子里。这种由宽阔的景深与细腻的渐变所烘托出的灰蓝,格外旖旎。列维坦的画具有一种温婉、明净的优美。

图4时列维坦的另一幅油画《月色》,这幅画更多了一种深沉宁静的气质。画中夜晚乡间的小路上的一点微黄在灰蓝、灰紫的夜色氛围中向远处平静地伸延。画面具有严格的形的秩序:左右两排夜树从高到低的秩序,路面上树的投影呈现从近到远由疏到密的节奏。夜景的细节刻画,在他来说纯粹是出于对夜色的多次观察和在画面上的重新组合。夜间云彩地变幻流变,小白桦树干上反射月光的虚实节奏,树叶成片地晃动,以及远处农舍的隐没,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班演奏着夜的静穆与遐想。

从柯罗到米勒,再到列维坦,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心感受着自然的脉搏,用色彩和线条演绎着自然中潜在的旋律。

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情感。” 艺术理想的本质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

综上所述,在油画风景写生与创作中,追求优美使很多画家的审美取向。执于此的每个艺术家,都在发掘与表现他们对优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而对自然风景中所蕴含的各种造型元素的提炼与概括,对各种和谐的秩序的追求,即纯化与和谐,是优美的风景油画中潜在的内因与驱动所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