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美术界聚焦“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积极呼吁

饶翔  2012-01-12

油画家要热情地拥抱社会生活

作为对中国油画学会成立十五周年的一份特别纪念,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油画学会和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也是本年度一项重要的油画展览。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国油画学会原主席詹建俊,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美术理论家水天中和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张祖英分别为画展撰写了前言和编后记。大家一致认为,“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中国油画的发展应不断延展到当代社会的心灵世界,中国油画家们应始终秉持对于社会民生的关注,在独具风格的艺术创作中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时代精神的魂魄,创造出能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当代艺术精品。

王文章在致辞中说,文艺创作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对于艺术家而言,如火如荼、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如同巨大的宝藏,蕴蓄着艺术创作灵感和素材的不竭源泉。中国油画家始终保持着对于社会生活的高度关注和敏锐洞察力,以无数经典的艺术形象和动人画面回应时代变革的强音,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组成了反映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历程、彰显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别开生面的艺术画卷。

詹建俊在致辞中也说到,“关注社会”是中国油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在它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没有离开过本土的社会生活。时代在不停地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们对油画艺术的需求和期望愈来愈大,愈来愈多。因此,中国油画家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向更高更深的艺术层面努力。

艺术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从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来看,的确如此。中国油画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油画发挥了自己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力,一大批重要作品接连完成,成为反映和推动社会与人们思想进步的精神动力,表现出了中国油画关注社会、始终同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艺术特质。水天中说,无论在中国传统绘画还是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现代绘画中,画家所处的时代生活,一直是绘画创作的重要资源。在20世纪中期的中国艺术中,“艺术与社会生活”是人所共知的艺术命题,更是全部美术工作的基础与归宿。从主题和题材看,反映时代生活的作品几乎占据了上个世纪50-70年代中国油画作品的大半地盘,而且大都采取具体和直接的写实手法以解说某种政策或意识形态命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油画家在涉及当代社会问题的时候,更多地与个人感受结合,而题材范围的扩展却与视角的缩小形成对比。水天中认为,“如果从艺术史的角度对过去这段时间的油画作品作整体的比较观察,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在个性化的形式风格多样发展的同时,绘画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气氛在绘画作品中趋于淡薄,而热情表现当代社会生活的绘画作品,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的举办,正是对这方面艺术成果的展示,希望由此提升艺术界和公众的关注与兴趣。

《美术》杂志的执行主编尚辉对本次画展的参展作品做了细致的解读,他发现,相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雄主义社会情结的彰显、八九十年代因理想的幻灭而流露出的苦涩与波皮的真实观照,本次展览对于新世纪以来社会现实的把捉,更多地是从日常化的生活视角将艺术主体转化为表现对象。这种主体与客体的视角转化,既没有拔高也没有贬低对于现实生活的价值判断。尊重现实社会的真实、表达平淡质朴的情感,成为当代中国油画本土意蕴的一个新的审美路标。他认为,本次展览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切入点,主要集中在对“80后”与“90后”都市青年形象与内在世界的捕捉、老龄化社会的人文关怀和都市化的乡村情感表现这三个方面。

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的丰富的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社会生活对于艺术的需要,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生活,成为最易被人们接受、影响面最广的社会意识形式。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所仍然必须坚持的。张祖英在画展的编后记中提出了他对于中国油画艺术的期待:“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国油画要更进一步地关注中国当代社会,这不仅要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更要深入社会的精神层面,进一步展现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表现当今社会新的变化,使艺术创作成为当代社会精神的表征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有效地发挥中国油画的艺术特色,要求中国油画家,在掌握油画艺术表现力的前提下,以新的审美视角对当代社会生活作深入观察与表现,使中国油画更具有时代特征,并进一步探索和提升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表现力,发扬艺术上的原创精神,把中国当代油画建设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融为一体,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油画学派。”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