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视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陈建凤 2012-08-09
电视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手段的可选择性吸引着现代人。但有许多家长认为电视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活动,以致于关闭了电视。我想这样既泯灭不了孩子心中的焰火,还会造成与孩子的隔阂,更加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认为恰当地引导孩子看电视,不但不会影响,还会很有力地提高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回忆影像
1、能更好地了解文章反映的时代背景
我们现今的语文教材中有极大一部分是革命历史题材,是很好的教育材料,教学时往往需要介绍文章的社会年代等。虽然我们的教师往往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是一头雾水,进而影响整篇课文的解读与领会。如果教师适当地让学生回忆同类型的电视剧,回忆剧中的情节,学生就很容易进入课文。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是写解放战争中董存瑞为了隆化的解放而英勇献身,是个很好的英雄主义教材,这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回忆平时观看过的战争题材的片子,如《三大战役》、《董存瑞》等,学生就很容易地进入主题,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帮助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感性的理解大于对理性的理解,也就是说,生动的各种感官接触,有助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中“丫头”一词,教学时与其讲“丫头”的字面注解还不如让学生回忆《还珠格格》中金锁的形象来得容易,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丫头”的含义。
3、明辨文章所要反映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要在语文的各项训练活动中有机地渗透思想感情教育。语文教学中,适时地回忆电视中的情节,真、善、美和假、恶、丑就能得到分辨,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空洞的字眼就能得到具体化,革命的理想和人的价值有了真切的感受,学生就会真正地感受到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升华。
二、模仿影像
1、能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激发表演欲望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就是最好的学习。每篇文章除了说理外,都充满着丰富的情感,只有理清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把自己融入到作品中去,方能深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如何把握好情感进入角色呢?模仿表演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电视《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情景进行课本剧的演出。活动后,有几组的小朋友纷纷表示还想演。学生们一方面同情小女孩的遭遇,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与参和表演的欲望,学生们的个人特长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2、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作用,失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他们的才能将无从发展,教学也会黯然失色。模仿影像活动,让学生有了“玩”的机会、“动”的机会,有了主体积极参与的机会。表演中,学生们的眼、耳、口、手、脑多感官协动,以努力塑造文中人物的形象,展现文中故事的情节,全身心地投入,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干。这样的活动不仅使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与激情,又培养了兴趣、发展了自我,达到了面向全体、尊重个性的教学新境界。
3、培养全面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
现代人越来越强调关心他人、社会和人类,看重合作。可以说,合作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个人与他人和谐生活、发展自我的一把金钥匙。在模仿影像的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索。“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往往能很好地表达课文的意思。这样既体会了课文的意思,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何乐而不为呢?
三、发展影像
1、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电视中扣人心弦的序幕、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回味无穷的结尾、令人遐想的悬念,都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往往会在他们的大脑中出现不同的画面。学生看了《猴子捞月亮》、《西游记》等后,写出了《三帮月亮》、《孙悟空卖仙桃》等想象力合理的童话习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大人物”,都有创造的欲望和能力。创造以想象为基础,在有了丰富的想象之后,创造之泉汩汩而流。在发展影像,学生有了充分丰富的想象之后,创造一些人物个性、故事情节也就水到渠成了。比如在《孙悟空卖仙桃》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互动、独立创造:我们人类怎样也能种出像孙悟空的那种桃子?学生们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思维进一步开阔,想象力进一步丰富,创造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当然,家长对孩子看电视也应有个引导。比如开个讨论会,使学生对看电视有个正确的认识;开列节目单,给学生一个观看的范围;家长与孩子签定合同,给学生一个制约等。我相信,通过我们恰当的手段与正确的引导,一定会使电视这一现代媒体成为素质教育的活教材,为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实施出力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