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

佚名  2012-04-21

【摘要】在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能有效提高艺术类院校学生对艺术文化理论课程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他们今后的毕业论文、毕业创作、毕业设计等都具有较强的应用和指导意义。

艺术概论课程是一门对艺术的基础性知识、基本性问题和基本性原理做专门综合性探讨与入门性研究的理论形态课程,在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艺术专业学生往往由于兴趣所致,对专业理论课程认识不够,他们更多地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而疏于对艺术理论课程进行学习。他们往往在课堂上主动性和参与性不高,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一些名词术语和概念。因此,很多艺术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基础较为扎实,而艺术理论修养欠缺,导致其艺术文化品位不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平庸媚俗,其自身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缺乏艺术理论素养和艺术文化内涵的“艺术制作者”。笔者在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并总结出了点滴的研究性教学经验。主要教学方式如下:

一、小课题研究性学习

艺术概论课程中的许多学习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学习。若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让他们有选择地对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主动探究,这样容易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述“艺术及其本质”这一章节时,笔者将课时内容,分解成几个部分:东西方关于艺术的观念及其演变,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由教师作概述性的讲解和引导。其他内容设置成如下三个小课题:模仿论与再现论主导下的艺术真实探究;超脱生活的形式论及其艺术创造;从挤压到释放——表现论及其艺术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创作习惯或喜好选题,以三个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可以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利用网络资源等方式对相关专题进行研究。教师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以课件的形式将每种艺术理论阐释清楚,并以具体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或艺术流派的艺术事象为例进行专题探索。最后,三组同时针对艺术的本质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对自己所研究的艺术理论及其实践有了颇为深刻的认识,通过相互讨论以及教师对这一问题的最后归纳,他们也对其他的艺术发展理论有了初步的掌握,对艺术的本质有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把握,并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及合作研究能力。

二、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本质上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艺术传播与接受的教学中,笔者针对不同专业设置和与其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学习内容,尝试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自己的亲身体验,建构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现代人的生活脱离了艺术是无法想象的,艺术是人类精神的阳光、空气和雨露。自艺术市场化、艺术家身份职业化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画廊,这些画廊成了连接艺术家艺术创作与群众美术需求的纽带与桥梁。为了让学生了解当代美术的市场需求,笔者要求绘画专业学生对所在城市的画廊进行调查走访,了解画廊艺术作品的构成层次、消费者群体及购买需求,了解画廊的生存状况,并对画廊的经营及发展给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在调查走访中,学生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对当代画廊的经营模式、经营状况有了一定了解,明白了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了艺术生产、艺术制作、艺术创作之间在艺术品级上存在的差异,发现了艺术与美、艺术与真实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和矛盾对立,体会到了情感和形式在艺术表现中的地位和价值。美术学专业学生开展了“当代百姓美术生活现状与需求调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则开展题为“当代城市家居装修现状与需求调查”。在这些研究活动中,学生做了许多工作,获取了大量数据,这里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了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增强了他们的市场意识。

三、个案研究学习模式

在关于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观察经验,了解艺术家艺术创造的原动力,笔者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熟悉的、仰慕的、有成就的艺术家进行专题个案研究。通过与艺术家面对面的接触,他们能了解艺术家的学识结构、艺术观念、人生经历、生存状况等因素对其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艺术语言以及艺术风格的影响,从而了解艺术家艺术创作发生的灵感来源……通过这一方式的学习,很多学生接触到了一些艺高德馨的艺术家,感受到了他们睿智深刻的艺术思想、饱满的创作热情以及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与毅力,有的学生还因此和艺术家成了好朋友,成了忘年之交。

四、艺术批评学习模式

艺术批评能促生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学生洞察力、敏感性和对艺术真诚的关注,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学会识别艺术中存在的真实和华而不实。在艺术概论课程中引入美术批评,能帮助学生增强感知的敏锐程度,把学生带入审美情境之中,使学生从美术作品中获得轻松和愉悦,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对美术作品和美术家的亲近感。将艺术批评引入艺术概论教学中,是为了传达给学生一种意识,一种在艺术作品中寻找真正潜在价值的意识,一种寻找有意义的艺术形式的意识和培养真实品位的意识。具体做法是:利用多媒体,依托信息源(包括作品及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的语言引导、谈话、提问、背景音乐甚至灯光等所形成的信息场)创设艺术批评情境,在学生——作品——教师之间形成一个流动的、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信息场”,引发学生对作品自发、主动地关注,进入主体对信息源的信息捕获、整合和交流……这些学习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其批评意识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将艺术批评引入艺术概论教学中,潜在地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

五、创作实践学习模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可见艺术理论素养对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何等重要!古今中外,很多艺术家同时也是艺术理论家,如康定斯基、凡·高、谢赫、董其昌、吴冠中、陈丹青等。对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艺术理论知识是指导他们今后艺术创作的重要储备,技法训练是他们艺术创作的功力支撑,两者应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学生学习艺术理论,能够为其艺术创作指明方向,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创作行为的目标、过程和结果,学会表达自己,在作品中呈现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为了增强学生对艺术创作中情感与形式的理解,笔者尝试让学生用最基本的造型元素——线、面、色彩等,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快乐、忧伤、烦躁和苦闷等)、不同程度的风(微风、阵风、狂风、暴风)等,这种以有形的线条表现抽象的、无形的事象,是一种对纯形式感的探索和尝试。同时,鼓励学生在他们的专业技法训练课程中大胆摆脱形和现实的羁绊,追求纯形式的表达,创作出一批富有创意、极具形式感的作品。

艺术概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强调培养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反映了社会经济信息化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崭新需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能动者和创新者,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艺术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的艺术问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事实证明,在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能有效提高艺术类院校学生对艺术文化理论课程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他们今后的毕业论文、毕业创作、毕业设计等都具有较强的应用和指导意义。研究性学习这一国际范围内的共同趋势,理应成为全球化时代中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