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孔子乐教思想与现代音乐教育的传承关系
张应辉 2010-10-28
【论文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 审美教育 传承意义
【论文摘要】孔子是先秦乐教的提倡者,更是实践者。他在当时乐教领域中做出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音乐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试着对照现代音乐教育思想从孔子的乐教思想中选择了三点进行浅显的论述,旨在揭示孔子的乐教思想与现代音乐教育之间的传承关系。
先秦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时期,而与这一时期经济特点相应的乐教文化也发生了变化,“礼崩乐坏”的出现使得音乐活动摆脱礼乐制的束缚而成为声色娱乐的工具。因此,先秦的教育思想家将言乐的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作为一个共生的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音乐教学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孔子的乐教思想。这些思想传承至今,现代音乐教育的许多重要教学论点或多或少受其影响。本文就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乐教思想试谈其对于现代音乐教育的意义。
1提高乐教的地位
从孔子的教学内容来看,他所施教的“六艺”科目,“乐”仅次于“礼”居第二位。在施教的基本教材“六书”中“诗”、 “乐”分别处于重要地位。孔子将乐教的完成视为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他认为,在此之前,受教者通过学习《诗》(其中包括弦歌颂咏),在内心修养、情感意象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又在礼的学习中学会各种社会礼仪、行为规范,这时候所成的“乐”是在完成诗乐与礼仪的学习之时,由礼、乐的教化共同构成的 “乐”。它是以诗乐与利益学习的完成作为先决条件,并且始终不离开乐艺教育的乐教的实现。因此,它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音乐教育,这恰恰证明孔子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针对当时的“礼崩乐坏”,孔子对乐教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音乐教化功能的消退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也为乐教的传承提供了可能性。
联系现今,音乐教育虽经历了无数的冲击和否定,但乐教的重要地位还是被延续了下来。我国多次强调美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功能,将音乐教育视作落实美育的重要手段。1979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开宗明义,即在“目的任务”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986年下半年,国家教委正式成立了艺术教育处;1989年国家教委机构调整后,又设立了社会科学与艺术教育司,统一管理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艺术教育。同时,又在基础教育司中设立了课外教育与学校艺术教育处。1986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也成立了音乐教育委员会,并在12月召开建国后的第一次《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对音乐教育的功能、作用以及目的展开讨论,对各地教学成果与经验进行介绍。1994年7月,国家教委根据江泽民、李岚清同志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和高中应开设音乐课的指示,发出了通知,要求从1994年秋季起,在普通高中一、二年级开设“艺术欣赏”课,其中包括“音乐欣赏课”。这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史上的大事。至此,我国几代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高中开设音乐课的愿望终于得到了实现。近些年来,我国引进国外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并对音乐教育进行了深化改革,很大程度上发展了音乐教育。我们可以试想,正是孔子“重视乐教”的思想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启示。
2.重视音乐的审美教育
孔子在音乐审美中讲的 “和”除了是对前人音乐谐和论的继承和总结外,他还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应是中正平和的,也应该是适度的、有节制的,在乐教过程中,学生是可以通过乐的审美情感活动成就一种人生境界的。孔子向往的是音乐审美中愉悦快乐的理想境界,他的这种“乐”境界,已超然于任何繁饰礼乐的形式之上,它是于无拘无碍的自由境界获得的内在人格审美的愉悦体验,它成就了生趣盎然、天机活泼、俯仰自得的审美人生境界。 孔子的这种审美教育表现在现代教育中,与教育界强调的 “音乐可以促进个体成长”有一定联系。现代教育观认为,音乐教育能使人具有宽阔平和的胸襟,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相互交流的需求,能有效塑造个体的健全人格,树立个体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能激发个体的创造冲动,开发智力和创造潜能,发展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有效地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音乐教育还是使人轻松愉快的最佳途径,它不仅能使个体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而且其影响将伴随个体的整个人生,使生活更加美好。对于个体来说,不接受音乐教育,其所受的教育是不全面的,其发展是畸形的;没有音乐伴随的生活,其所过的生活是苍白的,其人生的意义是难以真正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教育界对音乐的这些价值定位正是在强调音乐的审美教育意义,音乐的这一“促进个体成长”功能和孔子的“内在人格审美的愉悦体验”和“审美人生境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正是孔子对音乐审美价值的定位影响了现代音乐教育的价值定位,这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
3.强调教学的灵活性
孔子强调教学的灵活性,表现在乐教中主要是他的“因材施教”和教学方式上。孔子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由于他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问题,他主张要依据发问者的个性给予不同的回答。在教学方式上,孔子并不一味地采用讲授的方式,他希望他的学生对于学问始终保持一种“如之何?”的研究精神,师生可以聚在一起,自然而然进行交谈,各无所隐、畅所欲言,他的“循循善诱”使学生对于学习极感兴趣。孔子虽严格要求学生,但从不轻易指责学生,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孔子注重教学灵活性的表现。
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由于音乐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孔子的“教学灵活性”观点就有了其特殊意义。目前教育界对于如何实现音乐课程的有效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探讨,突出表现在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上。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势必要求教学的灵括性。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得出以下实现现代音乐教育有效教学的四个途径:其一,正确认识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现代教学观普遍认为,遗传是有作用的,但更重要的是环境和教育。不管先天音乐条件好坏,我们都可以灵活地为他们制定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其二,正确认识外因和内因。音乐是一门抽象性的非空间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只注重外因而盲目地授教,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并接受。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内因的作用。其三,正确认识量变和质变。音乐学习包括纯知识和各种技艺的学习,而这一学习过程往往是相当漫长的,特别是技艺(包括钢琴、声乐、舞蹈等)的学习。教师要避免拔苗助长、盲目施压,要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由易到难的教材,使学生逐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后,正确认识个体差异。学生相互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教师不能忽视这些差异的存在。教师应该分析学生各自的优势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起特长,这正是孔子
“因材施教”思想的表现。现代音乐教育追求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恰恰需要“灵活性”,孔子的“教学灵活性”思想赋予了现代音乐教育重要的启示。